1936年新慈湖书院
陈谦夫
当年,地处慈溪县城(慈城)北门外,慈湖之畔,阚峰之下的慈溪县立初级中学,是在原慈湖中学堂基础上,于1934年创建的,学校名为公立,实赖私助,首任校长陈谦夫(夏常)先生含辛茹苦,好不容易在旅沪慈溪籍工商界人士的鼎力相助下,逐年建楼,形成规模,校舍新颖,校风整肃,学子夥贤,环境幽静,“朝起闻诵读,暮来动管弦”(校歌歌词句),时为县内最为靓丽之文化圣地。
颠沛办学
抗战爆发,学校支援前线将士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继而八一三淞沪战事续发,日军侵占上海,战火遍及各地,祖国大好河山惨遭日寇残踏。敌寇暴行激起了慈溪县中全校教师和240多位学生极大愤慨。
就在抗战全面爆发后的第二天,有同学要求学生自治会组织全校师生进城举行反对日寇侵犯的示威游行,立即得到校长陈谦夫和教导主任钱万斯的支持,全校师生一起参加,游行队伍打着校旗,吹着军号敲起大小鼓,浩浩荡荡,边走边喊“反对日本侵华”、“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唱着一首《铁血歌》,经过大街小巷后到县政府大门前举行了集会。
是年10月间,全体师生捐制棉背心308件,赠绥远抗日将士,合购救国公债1000元。11月12日,慈城南门遭日机轰炸,骤落数弹,人心恐慌,学生纷纷辍学离城避难。仅剩20余人。学校不得已于11月20日宣告提前放寒假。
校舍被炸,迁址上课坚持办学
1939年6月1日10时半,日机飞临慈城上空,盘旋10余分钟,全校师生员工听到防空警报,紧急疏散,上山躲避,校长陈谦夫却还在校内巡视,一位校工发现后,急忙搀扶他离校,当敌机扔炸弹时,伏于道旁,才幸免于难。这是新校舍首次遭炸,“懿安楼”前池塘内,东教室“思祜楼”窗外及“谈妙书屋”前围墙上,各落一弹,全校门窗震毁殆尽,各处墙垣弹痕累累,一片狼藉,无法再上课。6月12日起的学年考试,只得借8里外的乌岩庙举行。6月14日,日机又来第二次轰炸,投弹12枚,礼堂二间被毁,膳厅全部炸倒,谈妙书屋前又落一弹,损失尚微。侧旁的桂氏祠堂毁屋数间,晓月庵后,一弹深入田中数尺。6月24日县城内第三次被轰炸,学校无恙。
自6月15日起,陈谦夫为不让学生中辍课业,决定借用距慈城20里外南乡罗江芦山寺为临时校舍,耗时一个多月,辟教室4间,寝室、食堂、操场等粗备,环境虽静谧,设施甚简陋,生活较艰苦。禅堂改为寝室,20余人挤在一间,每天二粥一饭,只能温饱。夜自修,汽油灯下“埋头苦读”,只有校歌中的“为国事兮着先鞭”的铭言不断激励学生:读书不忘救国。
这年下半年,在芦山寺临时校舍招考新生录取96名。8月16日,日机第四次到慈溪县城轰炸,在慈中操场又落下两颗炸弹,震倒围墙数丈,因人去楼空,所以未遭损失。师生们抗日救亡的热情,继续高涨。
芦山寺办校不足两年,1941年4月21日,日寇侵占慈溪县城,学校不得不再次解散。
县境沦陷,分散隐蔽敌后办学
慈溪县城沦陷后,县政府迁移慈南华盖山,慈溪县立初级中学停办。在这挥泪别离之时,陈谦夫校长语重心长地发出了《慈溪中学解散后致学生书》,书云:“今在此腥风惨雨之下,复校势已无望,不得不暂时离别,一篑之亏,余心何安!惟念诸生努力为学,无非为完成健全人格,……别正邪,明是非,敦品力学,立志救人,则伟大人格,即在其中。”他在面临日寇铁蹄残踏之下,仍不忘告诫学生们“努力为学”,“立志救人”。
1942年6月中旬,慈溪县政府派员向胡绳系先生转达章驹县长的委任,称:由于陈谦夫先生年老体衰,恳辞校长一职,政府决定特聘胡绳系为继任校长,要求即日视事,积极着手筹备在敌后办学,重新恢复慈中招生,使沦陷区失学青少年复学就读,并抵制日伪的奴化教育。
胡绳系先生临危受命,知难而进。先找慈中校友、同乡胡祖源商量,并请他参与办学。据胡祖源回忆:“有天,胡先生忽找我谈话,尽快设法恢复母校,以使敌后数以百计的小学生能够继续升学。他还提出了在敌后分区办学的设想,并告已与各方洽妥,将校本部设在三七市镇西南角的董氏义庄内,为了减小目标,隐去‘慈中’名称,借这里曾办正谊小学缘由,对外称作正谊补习班。我当即欣然答应,并随即同他偕赴三七市……”
不久,胡绳系就向县政府一次性批到了10万斤稻谷的办学经费。8月20日即举行新生入学考试,报名应试者90多人,8月25日正式开学。
薪火相传
遇敌“扫荡”,师生噤声躲过一劫
不久,日寇进扰四明山区,办学经费更加困难。这时,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浙东行署文教处就对学校拨款补助,并派政工人员叶谦元回故乡当小学教师。(抗战胜利后随新四军北撤,途中遇台风,牺牲在舟山册子岛)、董善宝(北撤后,在徐州小孤山战斗中牺牲)两同志来西区本部任教。
这个西区分部既靠近四明山,又临近慈溪县城,敌我力量交织,时受敌伪骚扰。有一次日军窜到三七市“扫荡”,逼近校区,胡绳系带领全校师生,集中祠堂内,不得作声,闭门静坐,如若无人,待敌人退去,才恢复如常。后胡绳系回忆说:“幸亏大家配合得好,未生意外。那天倘若稍有疏忽闪失,后果不堪设想。”在如此险恶环境下,能坚持三年到胜利,确是不易。
当时正谊补习班师生也常去慰劳“三五支队”,参加新四军祝捷晚会。学校里大讲抗日和时事,大唱抗日歌曲。学校名义上由国民党游击政府管辖,实际上受到中共浙东区委、浙东行署的支持与帮助,无形中也受了中共的领导。所以,一些倾向共产党的年轻教师如周始等和同学郁文等都从这里直接参加了革命。
抗战胜利,老校长临终嘱托复校
根据需要与条件可能,胡校长在西区还开设了一个附设班,即借用南边的黄山崇本小学,设立崇本补习班。据陆平一学长的回忆:“黄山,是当时三五支队、国民党和日伪三管、三不管的地区,所以,黄山分部王勤堉、郑钦达、王琥等几位教师可以在各科教学的自编教材中,贯彻大量抗日爱国思想教育。
与此同时,胡校长联系上东区长石桥植本小学内的原慈中分校,使之成为植本补习班(东区分部)。后于1943年春节前,因王伯元洋房被焚,分部迁至费市峰山小学内,即改称峰山补习班。
据学长童永福的回忆:“峰山补习班的校风兼有崇本专心学习和正谊关心政治时事的双方优点,学校生活也较好,伙食学生自办,经常有鱼有肉,我现在还怀念着峰山的一切。”
北区分部设在三北沈师桥海隅小学内,1944年后迁至承志小学。虽然课堂上没有公开宣讲抗日救国,但在音乐课和课外,同学们都会轻轻地唱着许多抗日歌曲。当年在读的叶尔仁校友回忆说:“我们的学社,从外表上看,是一个不挂牌、无正名、静悄悄的天地,但实际上却不是一个只读圣贤书、不闻窗外事的世外桃源,同学们见到国民党的腐败和日伪军的残暴,都有一种民族自强,收复祖国山河的殷殷期望,在一个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政治色彩的学社里,其实还是不断受着一次次革命的洗礼和启蒙。”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慈溪县中,经过八年抗战的炼狱和洗礼,更显出一种铁骨铮铮、不屈不挠、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精神。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老校长陈谦夫却病危,于8月30日晚9时逝世了。在弥留中恳托胡绳系校长:“吾人所坚定之必胜信念,果然来临,尔当亟为慈中复校,作详密计划。”胡绳系校长遵照陈故校长遗愿,又开始为“三区四点”分部的并校复课,重建校园而奋力奔走。那是后话了。
作者 方平 写于2015年8月21日(原文近6000字,有删节) 记者 戴晓燕 整理
●作者方平简介
原名方焕文,慈溪丈亭(今屬余姚市)人,出生于1932年9月28日,慈溪县立初级中学48届毕业。1949年4月在四明游击根据地鄞慈县办参加革命,为民运干部,宁波解放后,历任宁波市军管会职工部文书,团宁波市委少年儿童部长,学校团工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团市委副书记,《宁波日报》副总编,宁波市文联副主席,宁波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等,现任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老人是在采访联系了多位校友、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资料后写下的这篇文章,以此纪念抗战期间,慈溪县中所有热忱爱校、积极抗战的师生们。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