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一个是军医一个是作战科长 战火纷飞中他们书写伉俪佳话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9-03 07:49:51   稿源: 现代金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于波和邵峰穿上军装,戴上纪念章,回忆战火纷飞中的那段难忘岁月

抗日战争时期,本无交集的两个年轻人因为心怀祖国安危,盼望祖国富强,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

一个是军医,在后方救死扶伤;一个是作战科长,在前线指挥作战。在战火纷飞中,他们相识相知相爱,共同用青春与热血谱写了一首抗战之歌。

70年间,他们共同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改革开放,也等到了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像我们这样都健在的抗战夫妻确实不多了。”新四军老战士邵峰握着老伴儿余波的手,感慨地说,“我们俩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也是生死与共的爱人。”

□记者 陈嫣然 文/摄

这枚纪念章,勾起抗战记忆

“收到这枚纪念章我们非常高兴,这是一份见证,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有我们的一份功劳”

靠窗坐下,借着阳光,96岁的抗战老战士邵峰反复摩挲手中的一个红盒子,细细端详,这里面装着的,可是老人的宝贝。

打开红色盒子,里面躺着一枚金色的纪念章,纪念章正面雕刻的是抗日战士浮雕,顶部是一行红底金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下面则是圆形的纪念章主体,印有“1945-2015”一行小字;背景是延安宝塔山、黄河、橄榄枝以及万丈光芒,反面则写着纪念章的名称、颁发机构以及编号。 

邵峰说,这枚纪念章,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由退休前所在的单位金华军分区,专门派人从金华送到宁波来的。当天,老伴儿于波也收到了这枚金灿灿的纪念章,“收到这枚纪念章我们非常高兴,这是一份见证,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有我们的一份功劳。”老人们内心的自豪溢于言表。

再回首岁月,内心慷慨激昂

“半个多小时里,机枪‘哒哒哒’地响,子弹像暴雨一样落到日军的汽艇上”

1920年,邵峰生于现在的北仑红联,当日军的枪炮声响彻宁波上空,为了躲避国民党抓壮丁,邵峰离开家乡,到上海当学徒。

然而,在上海,邵峰并没有逃离日军魔掌。每当路遇日本人,总要鞠躬行礼,这份屈辱让年轻的邵峰实在难以咽肚。

1940年,邵峰遇到地下党,志愿参加了新四军。

1944年5月,抗日战争进入后期,日军苟延残喘,在向抗日根据地进行野蛮扫荡的同时,又全面施展了“以战养战”的反动策略,为解决急需供工业上用的蓖麻油,推行所谓的“屯垦”计划,将产粮棉区全部改植蓖麻。

“这么一来,老百姓不能种粮食了,吃什么!所以,我们决定狠狠打一仗,粉碎日军的计划!”说起当年与日军正面战斗的激烈场面,老人仍然情难自制,还不时地举起双手比划,一如指挥作战时的干脆利落。

“准备战斗前,我奉命带领侦察班,化装成当地农民的样子,到七灶河勘察地形,了解日军汽艇近几日的来往规律。确定作战方案后,我们团及配属的游击队经过50多里的急行军,悄悄地进入七灶河两岸的待伏阵地,等到敌人进入伏击地,战斗打响了。半个多小时里,机枪‘哒哒哒’地响,子弹像暴雨一样落到日军的汽艇上,河面上水花飞溅。”邵峰骄傲地告诉记者,除个别敌人潜水逃跑外,其余均被击毙和活捉。

这场战役也就是七灶河伏击战。通过这次战斗,狠狠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意志和取胜决心。

“战争很残酷,前方新四军作战形势艰难,我们后方医院也非常辛苦。条件有限,伤员太多,药品太少。”1945年8月,经人介绍,于波参加八路军,在胶东军区卫生所成为一名卫生员。每天,于波都会面对源源不绝的伤兵,面对流血,面对牺牲,至今想起,心中仍充满不忍。

“经常日军的飞机就在头顶飞,我们还是要冒着危险,去给伤员换药,因为我们把伤员的生命看得比自己还要重要。”老人说,正是有这些奋勇抗战的勇士,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才取得了胜利。

最难忘婚礼,爱在朝鲜战场

那一晚,敌军的飞机狂轰滥炸,大炮、机枪声不绝于耳,照明弹把黑夜照得通亮

回首那段烽火岁月,除了战争的艰苦,还有爱情的甜蜜。

1948年春,因为工作需要,于波调到了邵峰所在部队的医疗队。“那时候,他都快30岁了,为了战斗,把自己的终身大事耽搁了,组织上对他很关心,就把我俩介绍到一块儿了。”经师政委张文碧的牵线,邵峰和于波相识了。

随后两个年轻人相爱了,婚事也得到了上级的批准,可是解放战争仍在继续,办婚礼的事遥遥无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于波和邵峰在上海南翔国泉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算是订婚了。

正当战友们纷纷起哄,这回该办婚事了,战火又烧到了祖国的北大门,党中央、毛主席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

1950年10月,邵峰随部队入朝作战,而于波留守吉林通化。1951年初,于波带着一些轻伤员入朝支援,这对有情人终于相聚。

1951年3月25日,在战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上,在咸兴初兴里的大山沟里,战友们将“洞房”布置一新,朝鲜的阿妈妮送来了一大筐的苹果,阿爸吉拿出了珍藏的米酒,师政委何振声担当主婚人。

“你见过仪式开始了,新娘还没到的婚礼吗?”说起自己的婚礼,于波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那天真的太忙了,一直在紧张地抢救和转移伤员,打来三次电话催我,直到晚上8点钟,我才赶到洞房,主婚人还笑我,说这个新娘子可真难请啊!”

那一晚,敌军的飞机狂轰滥炸,大炮、机枪声不绝于耳,照明弹把黑夜照得通亮,但在于波和邵峰的心中,这场婚礼令他们永生难忘。

第二天,天还未亮,邵峰又带着侦察连去侦察敌人的火力布置,于波也随即赶回卫生营。

安度晚年,守着看阅兵仪式

“我们常常对孩子说,现在的幸福生活要好好珍惜,这是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 

原本以为,这次的分离仅仅是无数次习以为常分离中的一次,谁知,一别竟是半年。

“当时,我正在防空洞里照顾伤兵,门口突然来了好几个人,抬着担架,我过去一看,一下子腿就软了。”躺在担架上的不是别人,正是新婚才两天的丈夫邵峰。

“锁骨骨折,差一丁点就是颈动脉了。”医疗队的军医检查后,表示需要尽快送回国内进行救治。

丈夫生死未卜,而自己却无法相伴,于波强忍住内心的悲痛和不安,转身继续为伤员包扎。“既然嫁给了他,就再也不考虑那么多了。”对于波来说,在那个战争年代,能与丈夫邵峰比肩作战,生死与共是极荣幸的事,“半年后,我在部队看见他,心才落了地。”

1953年,两人随部队回国,邵峰在解放军第二十军五十九师司令部,任金华、阜阳军分区副司令,于波则转业到杭州117医院。

二老走过了烽火岁月,如今已颐养天年。

“今年抗战胜利70周年,要举行阅兵仪式,我一定要守在电视机前观看。”邵峰告诉记者,“我们常常对孩子说,现在的幸福生活要好好珍惜,这是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