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起伏的四明山,北麓最高峰乌丹山被视为航海指南,纵联南北雷山七十峰,而七十峰之一罗壁山麓形似金谷,岩囿大势,溪流畔山,四周群山似翠屏环列,这里凤亭村是清贤圣地,亦是三国东吴时期大儒虞翻的故乡。
“凤亭”这个地名颇有来头,它本是虞翻为自己修建的一座亭子题写的名字。
虞翻(164-233)是余姚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东吴孙氏集团政权的高级谋士,足智多谋,博学多才,其《周易注》等论著学术声名远扬,青年时期有很大抱负,为东吴建立过汗马功劳,由于性格独特,其仕途受到重创。他在隐居故乡期间,筑“万历台”演绎易经象卦、天文、地理、兵法等,在这里著书立说。虞翻崇尚虞舜鸟图腾文化,因舜是凤的化身,余姚河姆渡是“双鸟舁日”的地方,东夷族是凤凰的故乡,因此,虞翻将自己在乌龟石自立的一亭题名为“凤亭”,后一直作为当地的地名(现属余姚兰江街道)。
当地大庙村的名字,也与虞翻有关。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虞公庙在凤亭乡之石龟,吴国虞翻之墓也。”虞公庙俗称大庙,庙宇大殿现已无存,只剩偏厢房和已修复的戏台,内有小工厂、老年活动室,还挂有“罗壁山历史文化研究会”的牌子,但大庙村之名一直留传到现在,今遗迹尚存。
大庙始建于东晋建武(317-318)年间,庙址原在洪家岙山麓双桥头的位置,正门正对大路,庙堂简陋,时称小庙。后来有人以为庙门靠大路,风水不当,但一直无力迁建,至明永乐(1403-1424)年间,由当地士绅筹集资金重新选址,将虞翻庙迁到“万历台”,成为名扬一方的大庙,香火旺盛,内中供奉的就是三国时期的经学大师虞翻。
虞翻在世时著有《周易注》九卷、《周易日月变例》六卷、《春秋外传国语注》二十一卷、《论语注》十卷、《扬子大玄经注》十四卷、《老子注》二卷、《周易集林律历》一卷、《易律历》一卷、《虞翻集》三卷。他呕心沥血,把毕业的精力花在《易》学上,丰富了《易》的内涵。
据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云:“江水又东迳(赭)山南(绪),虞翻尝登此山四望,诫子孙可居江北,世有禄位,位江南则不昌也。然往江北者,相继代兴;时在江南者辄多沦替。仲翔之言为有证矣。江水又经官仓,仓即日南郡太守虞国旧宅,号曰西虞,以其兄光居县东故也。是地即其双雁送故处。”不难看出,《水经注》证明了虞氏家族世居余姚罗壁山下。说的是某年,虞翻刚随吕蒙将军凯旋,随即回余姚故乡游览。一天虞翻带领虞汜等十一子和孙子虞潭,登上余姚龙泉山,观望四郭,告诫子孙们:“可留江北居住,后世禄位超过我,声名不及耳!”遵照虞翻的告诫,虞氏后裔纷纷由罗壁山麓迁居姚江北岸的城中,龙泉山东麓逐渐形成了一条古街,一直称为“虞宦街”,就是现今的“新建路”。□宁波晚报 叶鑫龙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