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时政·经济 正文

《今夜,且听徐戎讲故事》:徐戎棚改签约收获决定性成果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9-13 08:14:58   稿源: 甬派客户端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甬派君有话说

  备受关注的徐戎棚改,今天(9月12日)收获了一份决定性的成果——地块三的签约率,在今天上午11时16分,达到80%!

  按照本市棚改政策,如果棚改项目的签约率在规定时间内达不到80%,则棚改项目终止,且原则上五年内不再考虑征收改造。所以,80%,是一个无比重要的数字。

  作为本市全面启动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一个棚改项目,兼之有倒楼事件这个背景,徐戎小区的棚改,不仅牵动着小区约2600户居民的心,也牵动着全市各地特别是老三区内千千万万老旧小区居民的心——而在更为广阔和重大的视野中,徐戎棚改的成败,对于宁波能否彻底解决历史欠账、将老旧小区胎子里的房屋安全问题作一根本性的处理,具有探路石或者说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我们为徐戎地块三征收补偿协议签约率率先突破80%标准线而高兴的同时,我们一方面必须感谢小区居民的齐心协力、通情达理,另一方面,也必须感谢180多名征迁工作人员“5+2”兼“白+黑”、不分昼夜也不分工作日与休息天的辛勤付出。

  在8月22日,甬派特别刊发了当天刷爆朋友圈的《在徐戎的这些天(上)》——这则由一位普通的徐戎征迁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写下的工作日记。它以一位7岁女孩妈妈细腻的视角,记录下了从5月中下旬徐戎小区征收补偿方案公布后开始征收评估机构票选,到征收签约开始、推进的近100天时间里的点滴,以及整个过程中小区居民与征迁工作人员各自的真诚、善意、感动、委屈、酸甜和苦辣。

  无独有偶,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又有一篇关于徐戎棚改的同样鲜活的文章——《今夜,且听徐戎讲故事》,刷爆了朋友圈。甬派也将之刊发在这里,以作为徐戎棚改的一种记录——不仅是为了记住徐戎棚改,更是为了给接下来更多老旧小区棚改以借鉴。

  文章不短,但,与上次日记一样,很好看。

  以下为《今夜,且听徐戎讲故事》的全文,甬派略有删节:

  我是徐戎,是宁波市江东区的一个老小区。我普通、普遍,像全国许许多多老小区一样,承载过城市的繁华,也不可遏制地随着时间流逝衍生出不少“城市病”。

  我认为我将一直这样终老下去,直至变成断壁残垣,如此终结一生使命。

  转变,出现在2012年12月16日。

  这一天,我的命运被意外改写。从此,“徐戎倒楼”成为全国网络热词,我也从一个籍籍无名的老小区突然成为全国目光的关注焦点。

  从此,我的一举一动都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全国第一起倒楼事件”、“宁波第一个棚户区改造试点”,这些不同寻常的“第一”,便催生了日后许许多多与征迁有关的人间悲喜。

(倒楼事件中的徐戎)

  一、心结

  都说,做我的征迁工作慢且难。很多人,都曾对我能否顺利实现征迁抱以怀疑态度观望过。别人总结和猜测过很多理由,但是只有我明白,慢且难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沉甸甸的心结。

  而我,深谙这里每一个人的心事。

  那位一个人带着上高中孩子生活的女士,一直被人抱怨电话不接。如果你们认为她是不配合拆迁,那就是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

  在她的心里,自有她的纠结与无奈:老公因为故意伤害罪被判6年多,至今还未出狱。她也想早点签约,可以拿到一批钱,赔偿对方医药费,为老公申请减刑,一家人从此团聚。可是,房产证上是老公的名字,她想办也办不了啊!多少个夜里,她在床上辗转反侧,思量着该怎么办。

  我总在夜深人静时,听见类似的叹息此起彼伏。

  叹息来自于1200多名失业人员,来自于230多个低保户、特困户和残疾人,也来自于那许多不符合救济政策的事实困难家庭——这是弱势群体“不得已”的心结。

  在我的日常生活里,我还时刻注意着那位对征收工作态度异常坚决反对的阿姨,看着她一次又一次让上门做工作的拆迁工作人员吃了闭门羹,看着她一次又一次对着工作人员大声嚷嚷或哭哭啼啼。

  我也曾对她的蛮不讲理生气过,但是当我剥开她层层深裹的防备,终于看见了她内心深处的犹豫与迷芒:全市国有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征收困难补偿和补助申请办法等一系列新政策法规的更新,让她萌生了“等到最后会得利”的思想。

  于是,透过这位阿姨,我看到了经常到徐戎小区公园或在小区居民QQ群内发布不实言论的“挑头人”,看到了经常到工作组吵闹的“顽固户”,看到了坚持赔偿2.3万/平方或实行“一赔二”等提出不符合政策要求的“贪婪者”—— “不信任”的心结在观望心理的浸润下日夜膨胀。

  也曾有那么一种决然的拒绝,可以泛起我沉淀的所有伤感。

  那是一位年岁颇大的老人,他以一种悲伤到绝望的语气对着拆迁工作人员说:“我这一走,怕是再也等不到回来的时候了!”夏日的骄阳因了这句话黯淡了光芒,我看到了工作人员转过身去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

  这是1700多名老人的集体心声。

  “徐戎”两字,早已脱离了居住场所的简单定义,而是在漫漫岁月中,被赋予了“故乡”的别样含义。我是他们的记忆,是他们一生的缩影。他们对我寄之以深情,甚至生死相许——投放了太多“不舍得”感情的心结,坚韧、牢固,让人不忍用力去解。

  我听见自己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一次又一次,我在心里无言地衡量着自己:交付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我,拥有69幢存在不同程度安全隐患房屋的我,还能坚持多久?背负着全市第一个棚户区改造项目重任的我,能否最终成为全市的样板?

  经历了倒楼时的恐惧害怕,熬过了漫长政策制定期的凌乱迷茫,纠结过91.05%征收改造同意率与一致抵制征迁的矛盾后,我的心结与2600户居民的心结交织在一起,作着无声的抗争。

 [1] [2] [3] 下一页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