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林旻
今晨,宁波籍著名音乐家周大风以92岁高龄逝世。
“我本乱世一书郎,天生刚直半疏狂。常辨人间美与丑,亦尝世间炎和凉。”周大风66岁的时候,曾为自己写下过这样的人生注解。他的一生,几乎都倾注在对音乐的创作、研究和教育事业中。茶、音乐、家国、乡情这四大情结,贯穿了这位”天生刚直半疏狂“的”乱世读书郎“一生。
茶人周大风:一月喝掉2斤茶,一生创作3首茶歌
熟悉周大风的人都知道,周大风生前极爱喝茶,一早起床就先饮茶水,一天要换五六次茶叶,每月需耗茶一公斤左右。
除了喝茶,周大风一生的音乐创作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家喻户晓的《采茶舞曲》。
对《采茶舞曲》,周大风还有一段美好的回忆。1958年9月,《雨前曲》作为现代越剧赴京汇报演出,9月13日,周恩来总理来到长安剧场观摩演出,周恩来全神贯注地看完后,到后台接见了全体演出人员。他在肯定演出成功后,对编剧周大风说,序幕中的一段插曲形式新颖,生动活泼,但其中“插秧插到大天光,采茶采到月儿上”两句歌词不妥,要改,一是没有体现劳逸结合,二是出了常识性错误,夜里不会采茶,茶叶要在露水干后采摘。未了,他还热情地对周大风说:“露水茶是不香的,看来你还得到茶区体验生活!”周大风佩服总理欣赏戏文的认真,更为总理如此熟悉茶区生活所叹服。
周恩来给周大风提出了问题,而周大风却一直未能改好歌词。1964年,周恩来到浙江视察工作时碰到周大风,一见面就说:“两句歌词改了一下,‘插秧插到大天光’改为‘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到月儿上’改为‘采茶采得心花放’,你看如何?”日理万机的总理竟念念不忘一位文艺工作者的两句歌词,他的重视和关怀,使周大风一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采茶舞曲》日臻完美,以后一直作为单独节目演出。1987年,《采茶舞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作为亚太地区优秀民族歌舞保存起来,并被推荐为这一地区的音乐教材。
周大风创作的第二首与茶有关的歌曲,是应宁波茶文化促进会之邀于2009年创作的《宁波茶歌》。《宁波茶歌》歌词以望海茶、瀑布仙茗、奉化曲毫、印雪白茶四大名茶和海上茶路、越窑茶具等具有宁波特色的名茶、茶事、茶具为创作元素。同时将宁波城市形象广告语“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有机地结合在歌词之中。
爱国者周大风:17岁创作《国际反侵略进行曲》唱响全球
1936年8月,周之煇随父母再赴上海,进入“道一商科职业中学”继续读书。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他只好返回故乡。不久,就与同学和爱国乡民一道共同组织“扎马民众救亡工作团”(扎马为当时的乡名),这个团是宣传抗战的剧团,共有22名团员,15岁的他被选为团长,乡民喜称他为“小团长”。他大胆编写了许多抗日的活报剧和小节目,供剧团排演,并将申奋创作的大型话剧《铁花》改编成歌剧并亲自作曲,这也成了他歌剧的处女作。扎马民众救亡工作团在镇海各区乡间巡回演出,影响越来越大,被当时镇海县国民党官员怀疑是共产党领导的组织而被取缔。他只好往上海租界谋生。
1939年春节前,他在一张爱国报纸上看到了蔡元培先生撰写的《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会歌》,心情激动,立即试唱,唱毕,他总觉得歌词用的是文言文,对一般百姓来说不通俗也不易唱。这天晚上,他斗胆给蔡元培先生写了一封信,对《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会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还希望能在报上看到更多国际反侵略歌曲。几天后,他又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征稿启事: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总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征集总会会歌。他兴奋极了,连夜奋笔疾书,写出了《国际反侵略进行曲》。半个多月后,他惊喜地从上海美国商人发行的《正言报》和香港出版的《星岛日报》上,看到了自己创作的《国际反侵略进行曲》。这首歌获得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总会颁发的总会会歌征集四等奖(前三等奖被美国、英国、苏联的作者获得)。中国选送的是他创作的《国际反侵略进行曲》,后被定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总会会歌。
这一时期,他的音乐创作也达到了高峰,《堡垒进行曲》《孤岛艺人之歌》《胜利进行曲》等描写民众之苦、倾诉亡国之痛、激发救国之心的歌曲不断发表在各家报纸上。至今仍少有人知,当年那些用了“千里”“万明”等几十个笔名“混淆敌人视听”,在沦陷区广为流唱的一大批反侵略题材的歌曲,其实都出自周大风之手。
宁波人周大风:少小离家乡音无改乡情难怯
周大风本名周祖煇,1923年7月22日出生在上海闸北区光裕里1号一幢旧式居民楼里。27天后,因为家中的一场大火,父母亲带着周大风搭乘轮船回到故乡宁波镇海(现属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后洋村的周家。他在家乡一直待到了14岁才离开。
6岁半时,周大风就读于本村的“后洋初级小学”。1931年2月,他转到离家三里地的邬隘乡新式学校“灵山小学”寄宿就读。“灵山小学”是教育家曹静渊创办的,分6个班级,有22位老师。上世纪90年代,周大风看到母校灵山小学的教学设施比较简陋,为此他节衣缩食,给母校捐赠了一架钢琴。那个时候,绝大多数的学校还只有一架“风琴”,于是,老先生捐赠的那架钢琴便成了母校的“镇校之宝”。
周大风多才多艺,既能写会画,还能刻印、做木工、修钢琴等。学校放假时,为了生计,他就给人刻印、修钢琴等。
1947年7月初,他从江西返回离别8年的故乡,与祖母团聚。父亲也赶回家,全家共庆劫后余生再聚一堂。同年9月,他被聘去浙江舟山定海师范学校任音乐教师。
1948年以后,周之煇执教于浙江新昌中学。 1949年3月,周大风创作了大型歌曲表演《人民大合唱》。同年6月,他担任宁波“小学音乐教师暑期进修班”老师,指导学员排练了《人民大合唱》于8月1日进修班师生在宁波大光明剧院公演,连演3场,这是宁波解放初规模最大的一次演出。同年9月,他调任宁波二中任音乐教师。1949年5月25日,宁波解放。这年底受中共宁波地委书记陈伟达的委托,周大风着手筹备“宁波地委青年文工团”,1950年1月被任命为宁波地委文工团团长。
“久处客地七十载,慵听人间繁杂音。今日退隐返故乡,入村即闻鸡犬声。黎明鹁鸪催布谷,午夜蛙鼓报丰情。宅前芳草伴黄杨,村外青山托白云。八角亭畔绿树绕,九曲桥底碧波净。若问市井有多远?五里十里说不清。人生难得晚来乐,疏狂超脱一身轻。”2007年5月,84岁的周大风回到北仑大碶定居。原本应该很安逸的晚年生活,却因为办了十几所音乐学校,和经常参加社会活动而变得忙碌非常。第二年他就主动与北仑区关工委联系,意欲将经典民乐带进校园,以激发孩子们继承、弘扬乡土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此,他请来浙江大风音乐艺术专修学校的老师,免费为北仑的几所学校演奏。面对台下上千名师生,老先生用浓重的乡音,给孩子们讲述童年的学习经历,并以美妙动听的旋律,给师生弹奏乐曲。每场演出,老先生既当主持人,又当讲解员,还时不时地为孩子们唱上一段。
图片由周山涓提供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