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校名依然题在校园门楣上。
书声琅琅的百年小学
贵驷桥东南面,是有着109年历史的贵驷小学。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时任镇海县教育会长的刘崇照筹资数万银元建了一所“两等小学”。清末民国初的“两等小学”包含初小和高小,是完整的小学。刘家原有“宝善堂”,小学因此取名为“宝善学堂”。现存“宝善堂”匾额为清代镇海籍书法家盛本所书。盛本也书写过“团桥”二字,至今仍镌刻在桥石栏上。
宝善堂名字的出处为《礼记·大学·楚书》一文:“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这一层意思由刘崇照照搬到教育事业中来,为的让乡里子弟继承善良美德。宝善堂第一任校长是曾留学日本的医学专家余岩,以后由刘安舲、刘安川等主持学校,吸引当时贵驷集镇及附近众多农村子弟入学。当代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细胞重建学说创立者贝时璋院士是该校早期校友。
1910年(清宣统二年),里洞桥人刘奂在贵驷桥北兴建初等小学一所,取名“驷桥学堂”。
1920年,刘崇照病故。之后,两校因经费困难,难以为继,特别是宝善学堂遭火灾,学生只好搬到刘氏祠堂上课。
1934年,贵驷镇镇长刘占坤为解决两校经费和校舍问题,发动在上海经商的贵驷籍人士,为家乡筹募办学资金,得到刘聘三等十余人响应和资助,共募得银元六万元。之后,刘占坤仿摹奉化武岭学校模式,在贵驷中大河东建西式新学校一座,取名驷桥小学,宝善学堂并入该校。如今,驷桥小学这四个字依然题在校园的西门楣上。
之后该校几经易名,2002年1月,由于行政区域调整,学校更名为镇海区贵驷小学。
学校门卫金师傅气喘吁吁跑去请示校长,可否允许记者入内拍摄。得到许可,我们尽量放慢脚步,进入校园。正对着学校大门的礼堂,青砖地面,铁艺窗户,回廊相通,是当年的老建筑。校园绿荫遍地,花香扑鼻,像是一座花园。只有琅琅书声,从扇扇窗户中飞出,提醒我们身处校园。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