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记者 应科苗)
近日,消费者徐先生致电区12315申诉举报中心投诉,他在某二手车中介店预订了一辆二手雪佛兰汽车,下单前明确表示,需办理按揭购车。“中介说手续费没多少,可自主选择担保机构。”然而,等到他交了3000元订金后情况却不一样了,中介不但要求他在指定担保公司办按揭,按揭手续费还超过了车价的20%,徐先生不能接受,要求取消订单,中介拒退订金。
二手车交易纠纷频发
本月,区12315申诉举报中心收到多起涉及这家二手车中介店的消费投诉,投诉内容包括交易车辆车况未达到合同约定要求、车辆存在行驶里程篡改、无法正常办理按揭等。消费者大多要求取消订单,但中介坚决不退订金。短短10天,收到投诉8起,成功调解的才1起。
今年1至10月,中心共受理各类二手车交易纠纷63起,成功调处5起,成功调处率连一成都不到。
二手车交易市场已成为消费纠纷频发地带,而且调解难。有消费者质疑,难道二手车中介市场真的没法管?
处罚面临取证难
目前,对于二手车中介单位的直接监管,没有明确的机构。但市场监管部门对其合同违约以及欺诈销售行为可进行处罚。订购、交易合同是否存在霸王条款,区市场监管局市场合同科可进行监管;交易过程有否存在欺瞒、作假行为,经检大队也曾进行专项整治。然而消费纠纷发生时,不管是12315还是消保委的调解,对商家的约束显然不见效,不少消费者只能通过司法途径维权。
不管是司法维权还是行政监管,都面临一个取证难的问题。二手车行驶里程篡改、实际车况隐瞒似乎成了业内的潜规则,而中介多以“原车主隐瞒,自己不知情”为由推卸责任。特别是对于一些二手“事故车”“泡水车”的界定,也缺乏专业标准,通过第三方平台鉴定取证,又导致维权成本大幅提高,消费者只能望而却步。
源头监管可减少矛盾
在二手车交易过程中,有个重要环节一直被忽视,这就是上市交易前的车况把关。中介把关不严,是二手车消费纠纷频发的重要原因。
有中介商声称,隐瞒车况、篡改行驶里程是车主的行为,与中介无关。可事实上,消费者支付了中介费,就是购买了二手车辆的交易信息,中介商有义务提供真实可靠、全面详尽的车辆信息,也有义务为虚假信息或信息不全造成客户损失承担法律责任。
基于这一责任,二手车中介必须严格验车。车子有没有出过事故、换过哪些零件、升级了什么配置、行驶了多少公里……所有车辆信息都必须一一详尽报备。
业内人士表示,对所有提供虚假车辆信息的销售行为,不管信息的来源者是谁,市场监管部门都应将其作为欺诈消费进行处罚。订购协议或合同中的信息与实际交易车辆情况不符,消费者以此主张维权,司法部门也应积极采纳。
为此,不少消费者呼吁有关部门对二手车市场进行整顿,要求二手车进入市场待售前,严格查验、核价。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