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首批没有第二批还是没有 甬剧竟无缘“省传统戏剧之乡”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11-17 11:33:3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0
报料热线:81850000、87000000  【 】 【打印

  日前,第二批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授牌仪式暨浙江好腔调——“开唱了”戏曲传统戏剧传承人群专场在杭州举行。此次命名的第二批共20个,加上去年首批命名的22个,浙江传统戏剧之乡总量已达42个。42个浙江传统戏剧之乡中,没有甬剧的故乡宁波。

  这让不少甬城戏迷深感不解——身为国家级非遗的甬剧,为何两次均无缘浙江传统戏剧之乡?

  戏剧大省发力保护传统戏剧

  记者获悉,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申报,是我省于2014年推出的传统戏剧保护新举措。

  其中的背景是,浙江是中国的戏剧大省。“一部中国戏剧史,半部在浙江”,最早成熟的中国戏剧样式“南戏”出现在浙江的温州,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诞生在浙江的嵊州。在浙江省政府已公布的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戏剧有56项,其中还有24项列入国家级“非遗”。

  不过,一个令人心痛的现实是,一些地方戏剧项目在面临断档的威胁,浙江省政协文卫体委员会和浙江省戏剧发展促进会2013年调研后发现,全省只有14个剧种还可以登台表演,有11个剧种已经进入濒危状态。

  为此,从2014年起,浙江省加大了传统戏剧保护力度,先后出台了《浙江省传统戏剧振兴计划》、《浙江省濒危剧种守护行动实施方案》和《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申报与命名实施方案》,并建立了浙江省传统戏剧“非遗”项目保护专项资金。

  经过两年申报,“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已有42个,包括特色市10个、特色县(市)10个、特色乡镇(街道)10个和特色村(社区)12个,形成了一张“省市支持、县乡落实、村为基础”的传统戏剧保护网络。

  来看看两批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的名单:

  甬剧两次无缘”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

  记者注意到,在两批入选名单中,和宁波有关的传统戏曲共有三项入榜,分别是姚剧、宁海平调、姚剧(姚北滩簧)。而作为国宝级的甬剧,却在榜单之外。

  两次与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失之交臂,这让甬剧人士很受伤。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著名甬剧演员告诉记者,对于这次省传统戏剧之乡的评选其并不知情,“我也是在微信看到别人转发才知道的,之前根本不知道这个事情。错过了申报,很可惜。”

  “我们没有申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确实拿到了申报文件,但对照申报条件,甬剧的申报主体问题让他们很为难,“根据这个评选的相关规定,宁波甬剧团属于宁波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剧团,它不符合申报要求,宁波不是乡,也不是县、镇、村,所以没法申报传统戏剧之乡。”

  宁波可否以政府名义申报

  经过一番梳理,记者注意到,在第一批省传统戏剧之乡的名单中,很多剧种的申报单位是以当地人民政府的名义的。比如:越剧的申报地为“嵊州市人民政府”,温州南戏的申报地为“温州市人民政府”,婺剧的申报地为“金华市人民政府”。

  记者随后在浙江省文化厅官网上也找到了2015年8月31日发布的《浙江省文化厅关于开展第二批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申报工作的通知》。这份通知对省传统戏剧之乡的“申报类别”和“申报主体”有这样的规定:

  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的类别,包括:省级传统戏剧特色市、特色县(市、区)、特色乡(镇、街道)、特色村。申报工作采取属地化保护管理方式进行,各地根据传统戏剧项目保护传承和流播范围等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对号入座,分别类型,提出申报。

  省级传统戏剧特色市、特色县(市、区),申报主体为当地人民政府;省级传统戏剧特色乡,申报主体为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省级传统戏剧特色村,申报主体为行政村。

  无论从文件的解读还是申报的结果来看,甬剧的申报地似乎均可以是“宁波市人民政府”。

  而作为浙江省一级重点剧团,宁波甬剧团是全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成员团体,也是全国惟一的甬剧专业团体,是甬剧这一艺术样式最精准的传承和演绎者。

  在采访中,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甬剧是国家级非遗,非遗的要求就是活跃在民间,如果市甬剧团无法参评,我们可以在业余剧团中选拔,如江东、鄞州就有很多优秀的业余甬剧团。优秀的业余甬剧团最后经过文化主管部门审批和市甬剧团的专家认可后,可以去申报。”

  获评省传统戏剧之乡,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被评为传统戏剧之乡,看上去是一个荣誉,其实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需要申报单位对申报剧种未来的发展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比如投入专项资金、人才培养等等。"这名负责人告诉记者,“姚剧为什么能两次入选?慈溪坎墩是姚剧的发源地,余姚则是姚剧的发展地。两地都去申报是合适的。并且,地方政府对姚剧的保护和发展也非常用心。”

  这一点,得到了宁海县非遗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的证实。她告诉记者,“去年,宁海平调就曾经申报过,但没有评上。今年是第二次申报。参评时提交了很多相关材料,包括宁海平调的历史、发展、县政府的保护措施及既有成效,以及未来几年对宁海平调的保护计划、演出的视频和照片等等。前后经历了两个多月。”

  不过,申报成功也并非只有荣誉和责任。据了解,对获命名的戏剧特色之乡,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将加强经费支持,在精品创作、宣传展示、传承普及、动态管理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

  据悉,省政府办公厅还将制定出台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实现56个传统戏剧73个保护地的传统戏剧之乡全覆盖。

  甬剧《典妻》剧照

  国宝级的甬剧,你了解多少?

  每一种戏曲都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甬剧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朝。

  在明朝,宁波有盲艺人“唱新闻”者,走街串巷,唱说当时当地的新闻或故事。曲调源于当地的山歌,因唱词较多,打破原四句一段的结构:保留首、尾两句,将中间发展成似说似吟、可多可少的清板,形成起—平—落结构。这就是“串客”基本调的雏形。

  清乾嘉之后,各地方大小戏曲如雨后春笋般萌生。宁波地区商业发达,生活富裕,民间庙会演出需求旺盛,专业戏班供不应求。亮眼人唱新闻这种艺术形式逐渐登上舞台,从半曲艺状态,演变成戏曲表演形式。有识之士雅称其为“串客”,即甬剧之初祖。

  1890年,奉化邬拾来和杜通尧、黄阿元等应邀赴沪演出,获成功,于是宁波十多个串客班蜂拥上海。后来上海本滩诞生,常锡滩簧、苏滩进入上海,宁波串客地改称“宁波滩簧”。在与兄弟剧种交流和竞争中,丰富了剧目和唱腔。

  解放后,在上海演出的甬剧演员金玉兰回到家乡宁波,与王文斌“滩簧”戏班合并,组成了宁波解放后第一个职业甬剧团“合作甬剧团”。1952年,成立了“宁波市甬剧团”,进行了唱腔改革。

  1956年,“宁波市甬剧团”改为国营剧团。这一时期,剧团上演的主要剧目有《草原之歌》、《心声》、《五姑娘》和《姑娘心里不平静》等现代戏。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其他娱乐样式的冲击,甬剧和当时很多进入上海的剧种一样退回了发源地。随着宁波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兴起,甬剧这种传统的地方戏曲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甬剧人在新时代背水一战,努力创作精品。于是,《典妻》应运而生,获得巨大成功,走出了国门。

  2008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甬剧榜上有名。

  宁海平调演出剧照

  新闻多一点

  宁波这三个剧种,入选省传统戏剧之乡

  宁海平调

  宁海平调是浙江省古老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新昌调腔的分支,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宁波附近,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成为宁海平调中最富于特点的代表剧目。平调传统剧有100多出。大型戏有“前十八”和“后十八”。其中,耍牙是宁海平调表演中独具的一门绝活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2006年5月20日,宁海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姚剧

  原名“余姚滩簧”,主要流行于浙江余姚、慈溪、上虞的一种汉族地方戏曲剧种。1950年后定名为姚剧。姚剧是在当地汉族民间歌舞曲艺“马灯”、“旱船”、“采茶篮”、“崔冬冬”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余姚一带,姚剧又被称作“灯戏”、“灯班”。

  2008年6月7日,姚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姚剧(姚北滩簧)

  擅演生活小戏,唱腔淳朴优美,节奏欢快,富有乡土气息,是土生土长的草根戏。坎墩姚剧的发展可以追溯至解放初期,当时由坎墩籍人士为骨干的17位老艺人,创立了“余姚姚剧(滩簧)小组”。自1954年以来,姚剧已成为坎墩家喻户晓的地方戏,每到传统节日,人们都会自发地编排节目,自娱自乐。

  2001年,坎墩姚剧团正式成立,该团现有演职人员25人,组织健全,设施齐全,年演出在150场以上,《假婿乘龙》、《筑漏》等节目多次获得奖励。活跃在各大展演活动中的姚剧,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为这个传统剧目注入了新的活力。

  甬派记者时晓竹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