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凌晨已有些寒意。4时多,晨曦未露,摆渡人庄建民已早早起床来到半浦渡口,开始一天的摆渡生活。
一座古老天灯,一条简易渡船,在这悠悠江水之上,59岁的庄建民坚守了22年。天亮而作,天黑而歇,日复一日延续着几百年来半浦渡工留下的传统。
半浦古渡古称“鹳浦古渡”,位于江北区慈城镇半浦村最南端,连接着慈城半浦村与鄞州高桥。昔日,姚江上游的货物在此上岸转运,客商络绎不绝,可谓繁华不尽。渡口的“壮年”,正是庄建民风华正茂之时。1993年,37岁的他被村里选中,成为半浦渡口新的“掌舵人”。
“那时候,一个人或者一担货物收两毛钱,自行车五毛钱,一天能赚个二三十元。”价格是村里定的,因为渡口和船都是集体财产,要为村民服务。不过老庄说,比收入更重要的是安全。
1946年农历十月十二,半浦渡口发生过一起惨剧。为了赶庙会,30多个人挤上了一条只能载十几人的小船,结果船翻了,死了20多个人。虽然只是从老人口中听说这起惨痛事故,庄建民却始终记在心头。
“渡口守则记心中,时刻警惕不放松,四六十月是教训,安全责任泰山重。”庄建民自编一首安全口诀,要求自己在渡船的日子不喝酒不熬夜,确保安全。他说:“船一旦离开河岸,乘客的生命,便交给了我。”小心驶得万年船,安全安全,一切都在细节里。细心检查渡船的每一个角落是庄建民每天到渡口要做的第一件事。原先是木船,要检查船桨有没有破损,船体有没有漏水。1997年换上了钢制的机械船,需要用心地保养发动机,冬日晚上收工前,他还会小心地给发动机盖上“被子”,以免冻坏。
换船意味着换技术。“那时,所有的管理正规起来了,我们20多个渡工都必须通过考试,才能继续开船。”老庄说,培训让他长了不少知识,比如怎样开船更安全,怎么避开风浪,怎样救溺水的人……“慢点来,小心看脚下。”“坐稳咯!”马达声里总夹着一句句高亢的叮嘱声。等人、车都安稳了,庄建民再缓缓掉过船头开向对岸。虽然只有200多米的距离,但由于船是横渡江面,庄建民在驾船时总全神贯注,眼观四路,以防和直行船只相撞。
22年平安摆渡,让庄建民倍感自豪,姚江上的风也在他脸上刻下了印记。而这20多年里,陆上交通迅速发展,一批批老渡口从人们的生活中渐渐退出,和渡口命运相依相随的渡工也走到了职业生涯的尽头。从前和庄建民一起摆渡的同事多已陆续改行。
每天一早,庄建民把村民送往对岸的高桥等地上班,傍晚再接回来,中间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无声等待,守在渡口的时光显得悠长而寂寞。他常常站在渡口望着对岸,一有村民需要摆渡,就开船迎上前去接:“摆渡摆渡,就是为了给人方便。”在这平凡的一天天里,老庄默默坚守着一份简单的信念。
“现在要是突然停下来不摆渡,我倒不习惯了。”老庄这样解释他与渡口错综复杂的爱恋,“过去渡河的人喊我小庄,现在都喊我老庄了!”
“年纪大的村民还是喜欢坐渡船,三四分钟就能到达对岸,比公交车快。”庄建民说,要是走公路,需要去12公里外的青林湾大桥绕,一来一回就是24公里。碰到急事,村民会找庄建民摆渡。前几年有位村民半夜阑尾炎发作,庄建民一听说立即从床上跳下来,把病人及时送到对岸的卫生院。
随着跨江大桥即将开建,半浦渡口进入停运倒计时。老庄觉得,造桥是好事,两岸贯通才能更好发展。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大桥通车前,站好最后一班岗。
记者 王 珏 徐 欣
江北记者站 吴红波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