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们很高兴!”前几天,“永不放弃”在病友微信群里留下这样一句话,就再无消息了。
“听起来像是在告别。”“小叶子”眼泪掉了下来。
“永不放弃”和“小叶子”都是宁波市第一医院血液二科的血液病病友,他们建了名为“一个都不能少”的微信群,大家整天在群里说说笑笑,互相打气。
可是从上个月开始,因为治疗效果不好,原先活泼健谈的病友“永不放弃”渐渐沉默寡言了,也没来做化疗。这让大家的心都悬了起来。
“一个都不能少”怎能没有他?
“小叶子”今年33岁,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今年5月,她总是恶心、呕吐,还以为自己又怀孕了,没想到医院验血的结果让她如临深渊———M6白血病!
记者昨天在医院里见到了这位年轻妈妈,她脸色泛黄,因为化疗,头发和眉毛都掉光了。
“两个女儿还小,不清楚我得的病,还说‘我就喜欢光头妈妈’!”“小叶子”自嘲地说,圆圆的脸上依旧挂着甜美的笑容。
“永不放弃”是象山的一个80后小伙,得了非常严重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上个月底做完第四轮化疗后,他就没有再回医院。性格开朗的他,在群里也不大吱声儿了。
“以前住院的时候,他和家人都对病友挺热情的,爱帮助人,一开始在群里也挺活跃,但随着病情恶化,他好像想放弃了,我们和他私聊、打电话,他就是不肯来继续治疗,他说在家挺好的,平时就搓搓麻将。”“小叶子”说,“最让我们难过的是,他自己想放弃了,却还总是鼓励我们要好好治疗,早点康复,对我们每个人说‘认识你们很高兴’,听着好像是在告别!”
“我们微信群就叫‘一个都不能少’,如果少了他,就名不副实了!”“小叶子”着急地说。
“化疗即使不能好转,起码也能让病情得到控制,天天在家里窝着,打麻将,只会加速病情的恶化,希望你们也帮忙联系一下,叫他回来接受治疗!”市第一医院血液二科护士长张莺莺说。
病友关怀让大家重拾信心
“对于血液病患者来说,一边是新生,一边是死亡,需要强大的内心才能战胜对病魔的恐惧。”市第一医院血液大科护士长余爱萍说,为了帮助病人树立信心,对抗病魔,医院特地成立了心理护理小组,帮他们疏导心理。病友也建立了微信群,大家平时在群里交流心得,相互打气。
11月11日,“小叶子”要进仓做骨髓移植了,护士们怕她紧张,打算去鼓励鼓励她,可进入病房,眼前的场景却让她们惊讶又感动,“那天正好是对门病友孙婆婆的70岁生日,她把女儿订的蛋糕端到‘小叶子’的病床前,几位病友正围在一起唱生日歌呢!‘小叶子’正开心地笑着,一丝紧张的神情都看不出!”
孙婆婆说,那天是她过生日,“小叶子”也将迎来“新生”,所以大家就聚在一起庆祝庆祝,拍照留念,给苦闷的日子添一抹亮色。
“一个都不能少”这个微信群,就是“小叶子”、孙婆婆以及17岁的小徐妹妹商量着建起来的,5个多月来,群友已经发展到16个人,都是血液病患者。
“白血病急性发作期来势汹汹,医生说,如果熬不过1个月,就性命堪忧,看着亲人焦急的面孔,我的情绪也十分低落,整天想着‘活不了了怎么办’‘钱不够了怎么办’……”“小叶子”说,“后来转到市第一医院,病友们互相鼓励,拉拉家常,讲讲笑话,心情好了很多,人也开朗起来。”
“今后每一天都是我额外赚的”
经过半年多的寻找,前不久,“小叶子”非常幸运地在中华骨髓库找到了合适的骨髓,捐献者已经通过了高配环节,不出意外,年底她就可以进行骨髓移植了。
群主“小徐妹妹”也将在年底移植骨髓。她查出患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高一才读两个月。17岁的她文文静静,一笑就露出两颗小虎牙,即使说到难过的地方,流着眼泪,也不忘诙谐一笑:“我们都是苦中作乐,你看我旁边的这个姐姐,整天拿着‘照妖镜’,最关心的事情就是自己胖了还是瘦了,头发没了,眉毛脱了……”
“人不能总是沉浸在过去,总是沉浸在自己的病情里,要向前看,才能看到希望!”孙婆婆说,这场大病让她深刻认识到坏心情比疾病本身更加可怕。一年多前相濡以沫的老伴患癌去世,她非常伤心,就在网上建了一个“纪念堂”,整天给他献花、写纪念文章,没想到非但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反而抑郁成疾。因此,她果断关掉了“纪念堂”,到老伴坟前说明了原因,开始积极治疗,如今她成了病友们眼中开心而亲切的“上海阿婆”。孙婆婆说,病好后,她要好好享受人生,“人生七十古来稀,今后每一天都是我额外赚的!”
“小叶子”说,现在大家最牵挂的人,就是“永不放弃”,希望他看到报道后,能及时回医院治疗。
●温馨提示
小徐和“小叶子”都将在年底进行骨髓移植,可能需要大量血小板,希望有爱心的读者能提前去宁波市中心血站报名(血小板存储时间是5天),届时万一需要捐献,血站会和您联系。预约报名热线是87849948。
东南商报记者鲍云洁 通讯员俞水白林柱洲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