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时政·经济 正文
地表也能透气呼吸 宁波海绵城市建设正当时
稿源: 宁波日报   2016-01-04 07:48:45 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宁波网官方微信

新闻背后的热词

海绵城市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海绵城市”这个热词被越来越广泛地提及。去年年底,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提出全面规划启动海绵城市建设。

“雨季一来,城市看海”。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采用快排模式,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一旦遭遇强降雨,再多的管道也不够用。传统的雨水外排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城市雨洪管理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作为“绿色中国”的重要载体以及“十三五”期间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目标,海绵城市在未来拥有巨大的投资空间。业内专家预计,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的改造成本将在1.2亿元至1.8亿元,按照国务院2020年完成20%城市建成区的改造预测及2014年城镇建成面积来推算,改造投入空间在1.2万亿元至1.8万亿元。

数说

宁波海绵城市推进计划

宁波海绵城市推进计划

制图:洪茜茜

相关链接

海绵城市在美日两国的实践

美国国会通过立法保障雨水的调蓄及利用。1972年的联邦水污染控制法(FWPCA)、1987年的水质法案(WQA)和1997年的清洁水法(CWA)均强调了对雨水径流及其污染控制系统的识别和管理利用。联邦法律要求对所有新开发区强制实行“就地滞洪蓄水”,即改建或新建开发区的雨水下泄量不得超过开发前的水平。  

在城市雨水利用处理技术应用上,美国强调非工程的生态技术开发与综合运用。在城市雨水资源管理和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第二代“最佳管理方案(BMP)”中强调与植物、绿地、水体等自然条件和景观结合的生态设计,如植被缓冲带、植物浅沟、湿地等,大量应用由屋顶蓄水或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以获得环境、生态、景观等多重效益。20世纪90年代,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郡及西北地区的西雅图和波特兰市共同提出的基于微观尺度景观控制措施发展而来的“低冲击开发”雨水管理技术,通过分散的、均匀分布的、小规模的雨水源头控制机制,用渗透、过滤、存储、蒸发,以及在接近源头的地方截取径流等设计技术,来实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缓解或修复开发造成的难以避免的水文扰动,减少开发行为活动对场地水文状况的冲击。

早在1980年,日本建设省就开始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近年来随着雨水渗透设施的推广和应用,带动了相关领域内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法律、技术和管理体系的逐渐完善。  

日本1992年颁布的“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要求城市中的新开发土地每公顷应附设500立方米的雨洪调蓄池。1988年还成立了民间组织“日本雨水贮留渗透技术协会”。

日本雨水利用的具体技术措施包括:降低操场、绿地、公园、花坛、楼间空地的地面高程;在停车场、广场铺设透水路面或碎石路面,并建设渗水井,加速雨水渗流;在运动场下修建大型地下水库,并利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作为水库调蓄雨洪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技术手段是建设雨水调节池,在非雨季或没有大暴雨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发挥城市景观、公园、绿地、停车场、运动场、市民休闲集会和娱乐场所等多种功能。

编辑: 孙研

地表也能透气呼吸 宁波海绵城市建设正当时

稿源: 宁波日报 2016-01-04 07:48:45

新闻背后的热词

海绵城市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海绵城市”这个热词被越来越广泛地提及。去年年底,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提出全面规划启动海绵城市建设。

“雨季一来,城市看海”。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采用快排模式,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一旦遭遇强降雨,再多的管道也不够用。传统的雨水外排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城市雨洪管理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作为“绿色中国”的重要载体以及“十三五”期间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目标,海绵城市在未来拥有巨大的投资空间。业内专家预计,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的改造成本将在1.2亿元至1.8亿元,按照国务院2020年完成20%城市建成区的改造预测及2014年城镇建成面积来推算,改造投入空间在1.2万亿元至1.8万亿元。

数说

宁波海绵城市推进计划

宁波海绵城市推进计划

制图:洪茜茜

相关链接

海绵城市在美日两国的实践

美国国会通过立法保障雨水的调蓄及利用。1972年的联邦水污染控制法(FWPCA)、1987年的水质法案(WQA)和1997年的清洁水法(CWA)均强调了对雨水径流及其污染控制系统的识别和管理利用。联邦法律要求对所有新开发区强制实行“就地滞洪蓄水”,即改建或新建开发区的雨水下泄量不得超过开发前的水平。  

在城市雨水利用处理技术应用上,美国强调非工程的生态技术开发与综合运用。在城市雨水资源管理和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第二代“最佳管理方案(BMP)”中强调与植物、绿地、水体等自然条件和景观结合的生态设计,如植被缓冲带、植物浅沟、湿地等,大量应用由屋顶蓄水或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以获得环境、生态、景观等多重效益。20世纪90年代,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郡及西北地区的西雅图和波特兰市共同提出的基于微观尺度景观控制措施发展而来的“低冲击开发”雨水管理技术,通过分散的、均匀分布的、小规模的雨水源头控制机制,用渗透、过滤、存储、蒸发,以及在接近源头的地方截取径流等设计技术,来实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缓解或修复开发造成的难以避免的水文扰动,减少开发行为活动对场地水文状况的冲击。

早在1980年,日本建设省就开始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近年来随着雨水渗透设施的推广和应用,带动了相关领域内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法律、技术和管理体系的逐渐完善。  

日本1992年颁布的“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要求城市中的新开发土地每公顷应附设500立方米的雨洪调蓄池。1988年还成立了民间组织“日本雨水贮留渗透技术协会”。

日本雨水利用的具体技术措施包括:降低操场、绿地、公园、花坛、楼间空地的地面高程;在停车场、广场铺设透水路面或碎石路面,并建设渗水井,加速雨水渗流;在运动场下修建大型地下水库,并利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作为水库调蓄雨洪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技术手段是建设雨水调节池,在非雨季或没有大暴雨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发挥城市景观、公园、绿地、停车场、运动场、市民休闲集会和娱乐场所等多种功能。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