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9 09:22
国外医疗服务的优势在哪里?
最终让李佳一家决定留下来的,是美国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经过放化疗后,切去部分左手,再装上假肢。相比于国内医生的截肢,这个方案无疑更能让人接受。在美国化疗的副作用比国内明显好很多,李佳没有出现翻江倒海的恶心呕吐,精神状态不错,家人宽心了很多。
美国的医疗服务也让李佳父母觉得,这个钱花得还是值得的。诊室和星级酒店一样,宽敞明亮,初诊预约了9点,不用排队,准时到就可以了。为了避免出现沟通障碍,医院还特意安排了翻译,医生耐心地与他们沟通了一个多小时。
服务的人性化是很多中国患者对国外医疗好感备增的一个更重要原因。Daniel说,在上海和宁波,“一进医院的大厅就受不了,更不要说排队拿药时的拥挤嘈杂,更难过的是就诊,生病已经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个人的隐私被漠视更是无法忍受!”
在美国就诊的感受就不一样了。上个月,他去社区的公立医院急诊室看胃病。进门后,接诊护士非常仔细地询问了他的病情和病史,这个过程持续了半个小时。虽然他的英文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但考虑到交流时要涉及一些比较生僻的医学术语,护士还是帮他请了翻译。之后,医生过来做简单交流后,了解到他随后要出差,开了一个月的药物,并安排了一个月后的复诊和检查事项的预约,护士则迅速为他查明这种药在他家附近的哪个药房配药最方便。
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在等待的时间里,护士还为他做了两件和此次就诊毫不相干的事情:一是了解到他还没有打过流感疫苗后,就带他到隔壁补打了一针;二是帮他预约了今年的体检。
Daniel说,整个就医过程历时一个半小时,费时和国内就医相仿,“国内很多人认为在国外就医都要经历漫长的等待,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美国的医院会把疾病分成若干等级,根据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例如我这次看胃病,因为我表示胃疼得厉害,并且马上就要出差,护士就立即为他安排了急诊,无需预约。”
更让他惊叹的是为妈妈叫救护车的经历。他妈妈因为在医院配了药,医生叮嘱说虽然没有这种药物的过敏史,但也要注意观察。没想到回家服药后不久,妈妈突然说自己胸闷气急,喘不过气来,怀疑是药物过敏。Daniel赶紧拨打了911急救电话,短短15分钟内,他的家门口竟然先后来了三辆车———带着社区医生的消防车、急救车和警车,“消防车负责先期查看病情和清理病人担架需要通过的道路,警车则来看需不需要为急救车的顺利通行而封路。”
“如果患者住院,医院服务的细致周到更是出乎你的想象。”Daniel说,他爷爷那次肺炎住院,ICU的家属休息室里有咖啡,病房里可以点菜,胸透室的毯子是加热过的,护士每天送来雪白的新毛巾,有一次护士忘了送小毛巾,居然立即把一块崭新的浴巾撕成两半,让他们先用上……
“美国医院的接诊压力比国内小得多,医生一般一个上午看10个号,宁波的医生一上午则要看50个号,这样的时间差,是无法给患者同等体验的。”詹明说,“再加上受过严格培训的护士会把患者就诊前后的大量工作做好,美国医生只需要专心看病就行,根本不用操心其他,患者得到的就医感受自然会大大不同!”
服务的人性化体现在许多细节上,詹明说,在美国,很多注射的针头会自带一点麻药,以减少患者的疼痛感。而在中国,这种疼痛往往被忽略不计,一来医生忙不过来,二来中国人的忍耐力超群。但是如果医生在意你的感受,主动帮你化解痛苦,这是莫大的尊重和安慰。詹明强调,相比中美医生,中国医生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更值得敬佩。
在美国,严格的预约转诊制度保证了患者病人的就医体验,几乎每个患者都有半个小时以上的初诊时间。詹明说,美国的家庭医生、社区医院、专科医生、综合医院一级一级的转诊制度非常严格。和中国不一样,美国寻常的呼吸道和慢性疾病可以在社区医院解决,只有那些疑难杂症才会被转到专科医生或综合医院里。
基层医生的水平保证转诊的效率,詹明说,在美国,基层医生都经过严格的训练,医术值得信任,而且他们的收入往往要高于大学教学医院的医生。“这大概就是最大的差别。”
眼下,国内外医疗技术的水平在逐渐缩小,国内许多大医院的医疗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所以,宁波医生给张丽的治疗方案和国外一致一点也不奇怪。詹明说,只要找对人,很多疾病在国内治疗无疑更经济方便。
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基层医生的指导,没有科学的转诊治度,如何找对人?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正在推行契约式家庭医生服务制,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为签约居民提供上级医院专家门诊预约,根据病情需要提供转诊服务,但从目前推广的效果来看,要想真正达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就是制度的差异,不是水平的问题了。”詹明说,各国的医疗系统都是个纷繁复杂的大体系,很多时候难论是非,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关键看你能不能理性地判断和选择。”
东南商报记者 鲍云洁樊卓婧
通讯员赵冠菁郑 瑜
编辑: 孙研
- 2016猴年邮票一版难求 10天内价格狂涨20倍
- 官员潜逃14年自首 靠捡破烂维持生计
- 男子酒后强吻心仪女 法院出“禁止令”
- 98岁婆婆和70岁儿媳 52年同睡一张床
- 哈尔滨一医院给14名患儿用过期注射液
- 苹果在爱尔兰公司遭炸弹威胁 数千员工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