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早晚高峰租还两难 公共自行车“潮汐”难题如何解
稿源: 宁波日报   2016-01-20 10:40:21 报料热线:81850000

上班高峰,银泰百货网点,一辆还不进桩位的自行车显得“多余”。(张燕摄)

  上班高峰,写字楼附近的公共自行车桩位停得满满当当,“还不上车”让一些租车人急得团团转;晚高峰时,还不上车的网点集中到了居民小区附近:“借了车的人回家时都把车还在小区附近,需要不停地将它们移走、腾出桩位。”东湖花园一名管理员说。

  部分热门网点公共自行车早晚高峰时“借不到、还不进”的潮汐现象,不仅让喜爱自行车的租用者甚感烦恼,也成了行业管理中的顽疾。

  “租还”两难难煞众人

  一个工作日的上午7时40分,记者在东湖花园网点看到,30个桩位已借空,网点管理员正忙着从下架点推车入桩。“之前借车的,多是租车上菜场、医院的,接下来,上班族的借车高峰就来了。”管理员边说边推车入桩。

  另一个场景出现在天一银泰后门,早上9时多,这个才35个桩位的小网点早已被附近上班族还满了车。因为场地有限,旁边没有临时卸车点,几个准备坐地铁的还车者不得不去前面有人值守的“东门口”网点还车。

  自2013年9月,我市首批32个公共自行车网点投入使用以来,目前全市已建成服务网点1240个,投入公共自行车3万辆,累计租车量6400万次,近45万市民办理了公共自行车租借业务。

  宁波人对公共自行车的热情,随着网点的不断增加、便利性的不断突显而日益高涨。有数据显示,宁波人日最高租车量达到14.67万次,两年多来,宁波人借过的自行车骑行里程,可以绕地球5750圈。监控数据显示,全市平均租车时间为17分钟/人次,按照12公里/时的速度计算,平均骑行里程可达3.5公里/人次。

  公共自行车出行可代替短距离内私家车出行,低碳又环保,但早晚高峰时形成的“潮汐”现象让不少租用者感到无奈。宁波的公共交通以通勤为主,自行车也不例外。“我们做过统计,全市租车量最大的东门口服务网点,早高峰7:00-10:00,还车量436次,租车量192次,晚高峰17:00-20:00,租车量444次,还车量261次,早晚高峰的租还量占该网点全天总量的一半左右。”市公共自行车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而在鄞州区,当地交通部门也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一天里7时至9时,17时至19时,这4个小时的租借量占总量的近五成。

  在海曙区,记者发现,早高峰车辆大多是从联丰、翠柏等西边居民区租借,晚高峰同样以流向西边为主。如新芝公园服务网点,周边有4个小区,15个桩位的“容量”在服务人员的重点“照顾”之下,早高峰仅能满足179人的租车需求。另外,市民选择自行车+轨道交通的出行方式时,容易形成集中的客流波段,西门口北网点共25个桩位,17:00-20:00平均每小时租走50辆公共自行车,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将车辆上架才能满足实际需求。

  据市公共自行车公司监测,我市公共自行车潮汐现象主要呈现四个特点,即明显的时间性、辐射流向性、区域单向性以及区块性。潮汐现象集中表现在周一至周五,且早晚高峰的租车量约占全天租车总量的一半。早高峰时段车辆由城郊周围向市中心三江口集中流动,且海曙区、镇海区车辆由西向东流动,江东区、北仑区车辆由东向西流动,江北区、鄞州区车辆由北向南流动,晚高峰则反之。居民区早高峰租车、晚高峰还车现象较为突出,商贸办公区则反之。

  需求集中形成“潮汐”

  就像坐公交车早晚高峰挤、平时空,坐高铁周末票难买、平时余票多一样,潮汐现象并非公共自行车行业独有,它是由市民高度一致的出行规律导致的需求集中性爆发。

  我国目前拥有公共自行车的城市,都面临着潮汐问题。无论是附近的杭州、南京、义乌,还是西安、兰州等,只要有公共自行车,就有潮汐问题。“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大致可分为商业办公型、居民区型和复合型三种。商业办公型网点早高峰车辆净流入,晚高峰车辆净流出,居民区型网点则与其相反;而复合型网点的车辆可以自行得到补充,实现动态平衡。因而,以通勤为主的出行需求在早晚高峰两个时段内集中性爆发,在居民区和商业办公区网点形成了潮汐现象。”市公共自行车公司运营经理史瞻蔚说。

  记者曾在东门口网点采访过服务员毛玉均师傅,“东门口附近以写字楼居多,所以每天下午下班前需要将车桩上到九成满,便于借用;而早上则需要腾出九成的空桩便于还车。”据毛师傅介绍,东门口网点有50个车桩,在早晚高峰时段需要一轮轮地下桩、上桩,通常一天下来需要上下桩800辆车,最多一天达到1000辆。

  有限的公共资源导致“潮汐”现象难以彻底解决。据统计,海曙区224个网点中,有176个存在不同程度的潮汐现象,但受到人员管理、公共场地的限制,能够设立下架点并推行有人值守服务的网点仅8个,剩余网点的潜在租车量难以被开发。另外,由于早晚高峰道路资源紧张,调运车调运效率受阻,各网点车辆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1] [2] [3] 下一页

编辑: 孙研

早晚高峰租还两难 公共自行车“潮汐”难题如何解

稿源: 宁波日报 2016-01-20 10:40:21

上班高峰,银泰百货网点,一辆还不进桩位的自行车显得“多余”。(张燕摄)

  上班高峰,写字楼附近的公共自行车桩位停得满满当当,“还不上车”让一些租车人急得团团转;晚高峰时,还不上车的网点集中到了居民小区附近:“借了车的人回家时都把车还在小区附近,需要不停地将它们移走、腾出桩位。”东湖花园一名管理员说。

  部分热门网点公共自行车早晚高峰时“借不到、还不进”的潮汐现象,不仅让喜爱自行车的租用者甚感烦恼,也成了行业管理中的顽疾。

  “租还”两难难煞众人

  一个工作日的上午7时40分,记者在东湖花园网点看到,30个桩位已借空,网点管理员正忙着从下架点推车入桩。“之前借车的,多是租车上菜场、医院的,接下来,上班族的借车高峰就来了。”管理员边说边推车入桩。

  另一个场景出现在天一银泰后门,早上9时多,这个才35个桩位的小网点早已被附近上班族还满了车。因为场地有限,旁边没有临时卸车点,几个准备坐地铁的还车者不得不去前面有人值守的“东门口”网点还车。

  自2013年9月,我市首批32个公共自行车网点投入使用以来,目前全市已建成服务网点1240个,投入公共自行车3万辆,累计租车量6400万次,近45万市民办理了公共自行车租借业务。

  宁波人对公共自行车的热情,随着网点的不断增加、便利性的不断突显而日益高涨。有数据显示,宁波人日最高租车量达到14.67万次,两年多来,宁波人借过的自行车骑行里程,可以绕地球5750圈。监控数据显示,全市平均租车时间为17分钟/人次,按照12公里/时的速度计算,平均骑行里程可达3.5公里/人次。

  公共自行车出行可代替短距离内私家车出行,低碳又环保,但早晚高峰时形成的“潮汐”现象让不少租用者感到无奈。宁波的公共交通以通勤为主,自行车也不例外。“我们做过统计,全市租车量最大的东门口服务网点,早高峰7:00-10:00,还车量436次,租车量192次,晚高峰17:00-20:00,租车量444次,还车量261次,早晚高峰的租还量占该网点全天总量的一半左右。”市公共自行车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而在鄞州区,当地交通部门也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一天里7时至9时,17时至19时,这4个小时的租借量占总量的近五成。

  在海曙区,记者发现,早高峰车辆大多是从联丰、翠柏等西边居民区租借,晚高峰同样以流向西边为主。如新芝公园服务网点,周边有4个小区,15个桩位的“容量”在服务人员的重点“照顾”之下,早高峰仅能满足179人的租车需求。另外,市民选择自行车+轨道交通的出行方式时,容易形成集中的客流波段,西门口北网点共25个桩位,17:00-20:00平均每小时租走50辆公共自行车,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将车辆上架才能满足实际需求。

  据市公共自行车公司监测,我市公共自行车潮汐现象主要呈现四个特点,即明显的时间性、辐射流向性、区域单向性以及区块性。潮汐现象集中表现在周一至周五,且早晚高峰的租车量约占全天租车总量的一半。早高峰时段车辆由城郊周围向市中心三江口集中流动,且海曙区、镇海区车辆由西向东流动,江东区、北仑区车辆由东向西流动,江北区、鄞州区车辆由北向南流动,晚高峰则反之。居民区早高峰租车、晚高峰还车现象较为突出,商贸办公区则反之。

  需求集中形成“潮汐”

  就像坐公交车早晚高峰挤、平时空,坐高铁周末票难买、平时余票多一样,潮汐现象并非公共自行车行业独有,它是由市民高度一致的出行规律导致的需求集中性爆发。

  我国目前拥有公共自行车的城市,都面临着潮汐问题。无论是附近的杭州、南京、义乌,还是西安、兰州等,只要有公共自行车,就有潮汐问题。“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大致可分为商业办公型、居民区型和复合型三种。商业办公型网点早高峰车辆净流入,晚高峰车辆净流出,居民区型网点则与其相反;而复合型网点的车辆可以自行得到补充,实现动态平衡。因而,以通勤为主的出行需求在早晚高峰两个时段内集中性爆发,在居民区和商业办公区网点形成了潮汐现象。”市公共自行车公司运营经理史瞻蔚说。

  记者曾在东门口网点采访过服务员毛玉均师傅,“东门口附近以写字楼居多,所以每天下午下班前需要将车桩上到九成满,便于借用;而早上则需要腾出九成的空桩便于还车。”据毛师傅介绍,东门口网点有50个车桩,在早晚高峰时段需要一轮轮地下桩、上桩,通常一天下来需要上下桩800辆车,最多一天达到1000辆。

  有限的公共资源导致“潮汐”现象难以彻底解决。据统计,海曙区224个网点中,有176个存在不同程度的潮汐现象,但受到人员管理、公共场地的限制,能够设立下架点并推行有人值守服务的网点仅8个,剩余网点的潜在租车量难以被开发。另外,由于早晚高峰道路资源紧张,调运车调运效率受阻,各网点车辆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1] [2] [3] 下一页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