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老底子宁波的春节风俗,有怎样的神话典故?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1-31 09:35:19 报料热线:81850000

  今日腊月廿二,明天是小年夜,再过一个星期,就是除夕了。

  扫尘土,祭灶王,赶大集。年味渐渐浓了,家家户户的年货也都置办起来了。

  还记得小时候,在大人的怀里,听到的那些唬小孩的故事吗?

  那些遗落在岁月里的典故,那些口口相传的神话,那些外婆嘴里絮絮叨叨的传说。

  那些听了只敢捂着被子睡觉,长大后回想起来,却又会心一笑的鬼怪传说。

  今天,说一说老宁波春节风俗背后的故事。

  1

  除夕不开半扇门

  除夕那天,剪一对窗花,挂一双灯笼,贴一副对联。

  每户人家,不是敞开大门,迎接远行归来的游子,就是关上大门,一家人热热闹闹团聚。

  没有谁家的门,是半开半关的,这是为什么呢?说起来,还有一个鬼怪典故。

  从前,宁波有个姓张的道士,云游四方,四海为家,嫉恶如仇,古道热肠。

  有一回,他拔刀相助,救了一个人,没想到,那人竟是皇帝。

  皇帝回去后,心怀感恩,将他封为天师,请他在朝中做国师。

  有一个奸臣,见不得别人好。眼见张天师成了皇上身边的红人,就想触其霉头。

  他给皇帝出了一个坏主意,试一试这个张天师的本事有多大。

  皇帝不知是一时听信小人谗言,还是觉得好玩,竟然答应奸臣,合演一出闹鬼的戏。

  过了几天,金銮殿里不时传出阴森可怖的哭喊声,这声音时而凄厉,时而哀嚎,忽远忽近,忽高忽低。

  “鬼来了,妖怪来了……”宫里的人吓得魂都飞了。

  皇帝下令,让张天师去捉妖怪。那奸臣存心想让张天师出丑,规定他一天之内必须斩妖除魔,否则就罚他去扫茅房。

  张天师一听便知是奸臣使的诡计,便对皇帝说:“陛下,这金銮殿里,不是妖怪在作怪,而是人在作怪。”

  皇帝听了,吓出一身冷汗。

  奸臣眼珠滴溜一转:“我看是你没本事吧,宫里每个人都说有妖怪,就你说没有。你若不除妖,皇上就会治你的罪。”

  张天师转身对皇帝说道:“那臣动手了,但无论臣做什么,恳请皇上恕臣无罪。”

  皇帝允诺后,张天师便设下法坛,披散头发,开始作法。

  只见他用手里的桃木剑挑起一张五雷符,朱砂画的符文瞬间发出万道红光。

  他一脸肃穆地对皇帝说:“臣马上要引天雷下来,请陛下小心。”

  其实这是张天师在警告奸臣,天雷是专打小人的。

  忽然,倾盆大雨落了下来,一道龙光正好打落在奸臣的脚跟前,吓得那奸臣眼珠凸出,腿脚一软,瘫倒在地。

  奸臣正想出口骂人,张天师慢悠悠地说:“大人莫害怕,这雷不是打你,是打你脚底下的东西。”

  “脚底下的东西?”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张天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皇帝也吓得不轻,他和奸臣两个人抖抖索索地跟着张天师,到了地下室,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地下室里有八个人,他们的脑袋全都搬了家。

  原来,这八个人是宫里的乐师,奉奸臣之命,用乐器模拟出鬼哭狼嚎的声音。

  也许你会说张天师没有人性,明知乐师是受人之使,还动手要了他们的命。

  其实,刚进金銮殿的时候,张天师就暗暗算了一卦,这八个乐师气数已尽,早晚会死在奸臣的手上,与其让他们死后株连各自的家人,不如提前送他们上路。所以,张天师其实是在帮他们。

  那晚,正是除夕夜,皇帝在龙床上睡得迷迷糊糊,忽然听到门帘响动,冷风阵阵。

  皇帝顿时惊醒了,起来一看,是那八个乐师,个个手捧脑袋,喊冤鸣哀。

  见他们阴魂不散,皇帝只好下旨:“朕封你们为民间八大人,你们好好投胎去吧。”

  于是,他们成了无头鬼,飘飘忽忽地去往人间了。

  他们一家一家地摸过去,摸到关上的门,以为是板壁,绕道而行;摸到开着的门,以为是弄堂,也不进去。

  只有摸到半开的门,听到门内的嬉笑怒骂,才晓得是一户人家,他们就会进去投胎。

  假如谁家被无头鬼投了胎,第二年就会有霉运,所以除夕夜,门不能半开半闭。

  2

  夜炒大豆当零嘴

  余姚过年有个风俗,除夕晚上要炒大豆。

  这是为什么呢?

  相传每年除夕夜,有一户人家的灶头泼水洞总是不安静。

  到了夜阑人静的时候,就窸窸窣窣的,不一会儿,一只野鬼伸出黝黑干瘦的手,讨东西吃。

  这家的妇人非常害怕,又不敢声张。

  后来,妇人想了一个办法。

  那年除夕夜,她炒了一锅大豆,一边翻炒,一边等着动静。

  当那只瘦如枯枝的野鬼手伸出来时,她马上把火烫的大豆放到野鬼手心上。

  野鬼被烫得嗷嗷大叫,缩手缩脚,从此再也没骚扰过那户人家。

  这件事,在老百姓口中一传十,十传百,说得愈来愈神乎,愈来愈有趣。

  很多人家便效仿这妇人,每年除夕晚上,炒一些大豆、花生、瓜子。

  一来可以防止野鬼蹿到自家夺食,二来可以招待亲朋好友,充当茶余饭后的零嘴。

  3

  正月初一不扫地

  老早辰光,宁海有一个年轻的商人,名叫欧阳。他每次出门做生意,都要坐船,经过一个湖。

  每次到湖中央的时候,也不晓得他啥忖法,总要把酒肉烟茶、果品糕饼抛到湖里,大家都以为他是“呆大”,他却乐此不疲。

  有一次,他又去做生意,船到湖中央时,他正想往湖里抛果品,忽然,湖中云雾四起,冒出一个人来。

  那个人说是奉了湖神春湖君的旨意,专门请欧阳去做客,“春湖君感谢你每次过湖时,都送给他礼物,你这次去见他,他一定会回馈你许多物品。”

  欧阳听得一愣一愣的,客气地摆摆手,笑笑。

  那人接着说:“我劝你别的都可以不要,只要一个名叫如愿的姑娘,就有福好享了。”

  欧阳听了点点头。

  那人分开水路,欧阳跟他来到春湖君的住处。

  春湖君很客气,叫人拿来许多珍珠、玛瑙、琥珀,任欧阳挑选。

  欧阳摇摇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如愿一个人。”

  春湖君答应了他,叫出如愿,吩咐她好好服侍欧阳。

  只见如愿移步清莲,袅袅婷婷,竟如天仙一般艳丽脱俗。

  欧阳十分中意,自己尚未婚配,家中正缺一位贤惠娘子,便连连谢过春湖君。

  欧阳把如愿带回宁海,结为夫妻。如愿聪明伶俐,勤劳节俭,欧阳想要什么,如愿都能替他办到。

  两口子你侬我侬,日子过得惬意十足,欧阳也渐渐成了当地有名的大富翁。

  也许是得意过了头,有一年正月初一,欧阳一时兴起,多喝了几盅酒,发起了酒疯,对如愿吆五喝六、拳打脚踢起来。

  如愿逃不过,连忙隐入犄角旮旯的一把扫帚里,消失不见了。

  等欧阳酒醒,才幡然醒悟,追悔莫及,日夜守住扫帚,不敢动扫帚,害怕惊动如愿。

  可是如愿再也没有出来过,欧阳的生意从此一落千丈,整个人也一蹶不振。

  后来,正月初一不扫地,渐渐成了宁海人的习俗。老百姓怕拿起扫帚扫地,会赶走如愿,日子便不称心如愿了。

  4

  不吃隔夜的蛋

  每到春节,桌上总有吃不完的海味山珍,冰箱中也会囤积各种隔夜菜。

  象山有一个旧习俗,绝不吃隔夜的饭菜,尤其是隔夜蛋。说起来,还是一对恩爱夫妻的故事。

  当地有一户人家,丈夫耕田,妻子织布,日子过得朴素温馨。

  每天中午,丈夫在田头干活,妻子在家做好中饭,送过去,两个人一起吃。

  有一天,妻子煮了一碗荷包蛋,走到稻田边的一株槐树下,见丈夫还在干活,没有过来,就先搁下碗筷,走了几步,上前叫唤他。

  这时,槐树上有一条蜈蚣精闻到热气腾腾的荷包蛋,就从树上跳了下来,刚好掉到荷包蛋上。

  蜈蚣咬了几口蛋,拉了一窝蜈蚣子,就爬走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来了,已是累得满头大汗,端起碗,什么也不顾,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当天夜里,丈夫的肚子便疼痛难忍,一连几天都不见好。缺医少药的年代,两夫妻便去求菩萨。

  菩萨的意思是,夫妻须分开一段时间,丈夫的身体才会好。

  妻子没办法,只好含泪离家,去外面当帮佣。

  丈夫一个人在家,病仍然不见好转,没力气种田,积蓄很快就用光了。过了两年,家产也变卖精光。

  他只好外出,整日以乞讨为生。

  有一天,他到了一个大户人家的门口讨饭,女佣人低眉顺眼,拿了一碗饭给他。

  他抬起头,想要感谢她,定睛一瞧,却惊出了声:原来她就是自己分开两年多的妻子啊。

  妻子也惊呆了,眼前这个邋遢干瘦的叫花子,竟然是自己从前那个身强力壮的丈夫。

  她又惊喜又伤心,泪要涌出。

  她悄悄把丈夫带到厨房,煮了一碗荷包蛋给他。

  丈夫因为一路劳累,又惊吓过度,还没等荷包蛋出锅,便趴在桌上呼呼大睡了。

  忽然,两年前被丈夫吃到肚子里的蜈蚣子,统统变成了蜈蚣,闻到蛋香,便从丈夫的鼻孔里钻了出来。

  这下丈夫顿感神清气爽,肚子不痛,人也精神了。

  妻子辞了工,跟丈夫回家,没过几天,丈夫的身体便恢复原样,又能下地种田了。

  从此,夫妻二人再也没吃过隔夜蛋和隔夜菜,怕蜈蚣嘴馋,在饭菜里下子。

  5

  吃一块龙凤金团

  每逢春节,老宁波人总少不了用龙凤金团馈赠亲朋好友,讨个吉利。

  为什么这种糯米团,叫龙凤金团呢?这里还有一个典故。

  宋朝,金兵入侵中原,康王赵构为了躲避金兵,一路落难,逃到宁波。

  东奔西走了很久,康王已是衣衫褴褛,饥肠辘辘。

  走到街上,店铺很多,吃的东西也蛮多,摸摸袋里,瘪瘪的,一个铜钿也没有,只好咽下口水,继续走路。

  忽然,一阵香气四溢开来。康王精神一振,抬起头来,是一爿糕团店。

  那香气正从蒸笼里出来,上面是一只只滚圆嫩黄的东西,靠得愈近,那香气愈发勾得康王垂涎三尺。

  这时,主人热情地过来招徕:“客官,趁热尝尝味道。味道勿好,铜钿就好甮付了。”

  康王一听,高兴坏了,迫不及待地伸手拿了一个就吃。心里思忖,等下只要说味道不好,就不用付钱了。

  可是这东西又香又糯,热烘烘,甜蜜蜜,入口即化。

  康王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又一个,连吃了九个,手上还有半个,再说不好吃,谁信呐。

  店主人见客人一刻不停地吃,便过来收铜钿。康王一时不知怎么办,想跟他搭搭话,拖延时间:“这东西叫啥名字?”

  这一问不要紧,店主自己也答不上来,停顿了半晌:“勿瞒侬,这东西是我阿妹自己做的,名字还没取呢。”

  “那我来给你取个名字吧。”

  “客官名字若取得好,讨个彩头,刚才的铜钿就勿用付了。”

  “你阿妹叫什么名字?”康王一边咽着半个糯米团,一边问。

  “赵凤英。”

  康王忖了忖,自己是龙,阿妹是凤,糯米团在阳光下又是金灿灿的,转念一想:“这东西就叫‘龙凤金团’吧,包你今后生意兴隆。”

  店主听了大喜。

  后来,这爿店的生意果然蒸蒸日上,吃了龙凤金团的人,也都飞黄腾达,大吉大利,毕竟沾了帝王之气嘛。

  参考文献:《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浙江宁波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

  东南商报记者陈也喆/文章丽珍/绘

编辑: 陈燕

老底子宁波的春节风俗,有怎样的神话典故?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1-31 09:35:19

  今日腊月廿二,明天是小年夜,再过一个星期,就是除夕了。

  扫尘土,祭灶王,赶大集。年味渐渐浓了,家家户户的年货也都置办起来了。

  还记得小时候,在大人的怀里,听到的那些唬小孩的故事吗?

  那些遗落在岁月里的典故,那些口口相传的神话,那些外婆嘴里絮絮叨叨的传说。

  那些听了只敢捂着被子睡觉,长大后回想起来,却又会心一笑的鬼怪传说。

  今天,说一说老宁波春节风俗背后的故事。

  1

  除夕不开半扇门

  除夕那天,剪一对窗花,挂一双灯笼,贴一副对联。

  每户人家,不是敞开大门,迎接远行归来的游子,就是关上大门,一家人热热闹闹团聚。

  没有谁家的门,是半开半关的,这是为什么呢?说起来,还有一个鬼怪典故。

  从前,宁波有个姓张的道士,云游四方,四海为家,嫉恶如仇,古道热肠。

  有一回,他拔刀相助,救了一个人,没想到,那人竟是皇帝。

  皇帝回去后,心怀感恩,将他封为天师,请他在朝中做国师。

  有一个奸臣,见不得别人好。眼见张天师成了皇上身边的红人,就想触其霉头。

  他给皇帝出了一个坏主意,试一试这个张天师的本事有多大。

  皇帝不知是一时听信小人谗言,还是觉得好玩,竟然答应奸臣,合演一出闹鬼的戏。

  过了几天,金銮殿里不时传出阴森可怖的哭喊声,这声音时而凄厉,时而哀嚎,忽远忽近,忽高忽低。

  “鬼来了,妖怪来了……”宫里的人吓得魂都飞了。

  皇帝下令,让张天师去捉妖怪。那奸臣存心想让张天师出丑,规定他一天之内必须斩妖除魔,否则就罚他去扫茅房。

  张天师一听便知是奸臣使的诡计,便对皇帝说:“陛下,这金銮殿里,不是妖怪在作怪,而是人在作怪。”

  皇帝听了,吓出一身冷汗。

  奸臣眼珠滴溜一转:“我看是你没本事吧,宫里每个人都说有妖怪,就你说没有。你若不除妖,皇上就会治你的罪。”

  张天师转身对皇帝说道:“那臣动手了,但无论臣做什么,恳请皇上恕臣无罪。”

  皇帝允诺后,张天师便设下法坛,披散头发,开始作法。

  只见他用手里的桃木剑挑起一张五雷符,朱砂画的符文瞬间发出万道红光。

  他一脸肃穆地对皇帝说:“臣马上要引天雷下来,请陛下小心。”

  其实这是张天师在警告奸臣,天雷是专打小人的。

  忽然,倾盆大雨落了下来,一道龙光正好打落在奸臣的脚跟前,吓得那奸臣眼珠凸出,腿脚一软,瘫倒在地。

  奸臣正想出口骂人,张天师慢悠悠地说:“大人莫害怕,这雷不是打你,是打你脚底下的东西。”

  “脚底下的东西?”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张天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皇帝也吓得不轻,他和奸臣两个人抖抖索索地跟着张天师,到了地下室,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地下室里有八个人,他们的脑袋全都搬了家。

  原来,这八个人是宫里的乐师,奉奸臣之命,用乐器模拟出鬼哭狼嚎的声音。

  也许你会说张天师没有人性,明知乐师是受人之使,还动手要了他们的命。

  其实,刚进金銮殿的时候,张天师就暗暗算了一卦,这八个乐师气数已尽,早晚会死在奸臣的手上,与其让他们死后株连各自的家人,不如提前送他们上路。所以,张天师其实是在帮他们。

  那晚,正是除夕夜,皇帝在龙床上睡得迷迷糊糊,忽然听到门帘响动,冷风阵阵。

  皇帝顿时惊醒了,起来一看,是那八个乐师,个个手捧脑袋,喊冤鸣哀。

  见他们阴魂不散,皇帝只好下旨:“朕封你们为民间八大人,你们好好投胎去吧。”

  于是,他们成了无头鬼,飘飘忽忽地去往人间了。

  他们一家一家地摸过去,摸到关上的门,以为是板壁,绕道而行;摸到开着的门,以为是弄堂,也不进去。

  只有摸到半开的门,听到门内的嬉笑怒骂,才晓得是一户人家,他们就会进去投胎。

  假如谁家被无头鬼投了胎,第二年就会有霉运,所以除夕夜,门不能半开半闭。

  2

  夜炒大豆当零嘴

  余姚过年有个风俗,除夕晚上要炒大豆。

  这是为什么呢?

  相传每年除夕夜,有一户人家的灶头泼水洞总是不安静。

  到了夜阑人静的时候,就窸窸窣窣的,不一会儿,一只野鬼伸出黝黑干瘦的手,讨东西吃。

  这家的妇人非常害怕,又不敢声张。

  后来,妇人想了一个办法。

  那年除夕夜,她炒了一锅大豆,一边翻炒,一边等着动静。

  当那只瘦如枯枝的野鬼手伸出来时,她马上把火烫的大豆放到野鬼手心上。

  野鬼被烫得嗷嗷大叫,缩手缩脚,从此再也没骚扰过那户人家。

  这件事,在老百姓口中一传十,十传百,说得愈来愈神乎,愈来愈有趣。

  很多人家便效仿这妇人,每年除夕晚上,炒一些大豆、花生、瓜子。

  一来可以防止野鬼蹿到自家夺食,二来可以招待亲朋好友,充当茶余饭后的零嘴。

  3

  正月初一不扫地

  老早辰光,宁海有一个年轻的商人,名叫欧阳。他每次出门做生意,都要坐船,经过一个湖。

  每次到湖中央的时候,也不晓得他啥忖法,总要把酒肉烟茶、果品糕饼抛到湖里,大家都以为他是“呆大”,他却乐此不疲。

  有一次,他又去做生意,船到湖中央时,他正想往湖里抛果品,忽然,湖中云雾四起,冒出一个人来。

  那个人说是奉了湖神春湖君的旨意,专门请欧阳去做客,“春湖君感谢你每次过湖时,都送给他礼物,你这次去见他,他一定会回馈你许多物品。”

  欧阳听得一愣一愣的,客气地摆摆手,笑笑。

  那人接着说:“我劝你别的都可以不要,只要一个名叫如愿的姑娘,就有福好享了。”

  欧阳听了点点头。

  那人分开水路,欧阳跟他来到春湖君的住处。

  春湖君很客气,叫人拿来许多珍珠、玛瑙、琥珀,任欧阳挑选。

  欧阳摇摇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如愿一个人。”

  春湖君答应了他,叫出如愿,吩咐她好好服侍欧阳。

  只见如愿移步清莲,袅袅婷婷,竟如天仙一般艳丽脱俗。

  欧阳十分中意,自己尚未婚配,家中正缺一位贤惠娘子,便连连谢过春湖君。

  欧阳把如愿带回宁海,结为夫妻。如愿聪明伶俐,勤劳节俭,欧阳想要什么,如愿都能替他办到。

  两口子你侬我侬,日子过得惬意十足,欧阳也渐渐成了当地有名的大富翁。

  也许是得意过了头,有一年正月初一,欧阳一时兴起,多喝了几盅酒,发起了酒疯,对如愿吆五喝六、拳打脚踢起来。

  如愿逃不过,连忙隐入犄角旮旯的一把扫帚里,消失不见了。

  等欧阳酒醒,才幡然醒悟,追悔莫及,日夜守住扫帚,不敢动扫帚,害怕惊动如愿。

  可是如愿再也没有出来过,欧阳的生意从此一落千丈,整个人也一蹶不振。

  后来,正月初一不扫地,渐渐成了宁海人的习俗。老百姓怕拿起扫帚扫地,会赶走如愿,日子便不称心如愿了。

  4

  不吃隔夜的蛋

  每到春节,桌上总有吃不完的海味山珍,冰箱中也会囤积各种隔夜菜。

  象山有一个旧习俗,绝不吃隔夜的饭菜,尤其是隔夜蛋。说起来,还是一对恩爱夫妻的故事。

  当地有一户人家,丈夫耕田,妻子织布,日子过得朴素温馨。

  每天中午,丈夫在田头干活,妻子在家做好中饭,送过去,两个人一起吃。

  有一天,妻子煮了一碗荷包蛋,走到稻田边的一株槐树下,见丈夫还在干活,没有过来,就先搁下碗筷,走了几步,上前叫唤他。

  这时,槐树上有一条蜈蚣精闻到热气腾腾的荷包蛋,就从树上跳了下来,刚好掉到荷包蛋上。

  蜈蚣咬了几口蛋,拉了一窝蜈蚣子,就爬走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来了,已是累得满头大汗,端起碗,什么也不顾,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当天夜里,丈夫的肚子便疼痛难忍,一连几天都不见好。缺医少药的年代,两夫妻便去求菩萨。

  菩萨的意思是,夫妻须分开一段时间,丈夫的身体才会好。

  妻子没办法,只好含泪离家,去外面当帮佣。

  丈夫一个人在家,病仍然不见好转,没力气种田,积蓄很快就用光了。过了两年,家产也变卖精光。

  他只好外出,整日以乞讨为生。

  有一天,他到了一个大户人家的门口讨饭,女佣人低眉顺眼,拿了一碗饭给他。

  他抬起头,想要感谢她,定睛一瞧,却惊出了声:原来她就是自己分开两年多的妻子啊。

  妻子也惊呆了,眼前这个邋遢干瘦的叫花子,竟然是自己从前那个身强力壮的丈夫。

  她又惊喜又伤心,泪要涌出。

  她悄悄把丈夫带到厨房,煮了一碗荷包蛋给他。

  丈夫因为一路劳累,又惊吓过度,还没等荷包蛋出锅,便趴在桌上呼呼大睡了。

  忽然,两年前被丈夫吃到肚子里的蜈蚣子,统统变成了蜈蚣,闻到蛋香,便从丈夫的鼻孔里钻了出来。

  这下丈夫顿感神清气爽,肚子不痛,人也精神了。

  妻子辞了工,跟丈夫回家,没过几天,丈夫的身体便恢复原样,又能下地种田了。

  从此,夫妻二人再也没吃过隔夜蛋和隔夜菜,怕蜈蚣嘴馋,在饭菜里下子。

  5

  吃一块龙凤金团

  每逢春节,老宁波人总少不了用龙凤金团馈赠亲朋好友,讨个吉利。

  为什么这种糯米团,叫龙凤金团呢?这里还有一个典故。

  宋朝,金兵入侵中原,康王赵构为了躲避金兵,一路落难,逃到宁波。

  东奔西走了很久,康王已是衣衫褴褛,饥肠辘辘。

  走到街上,店铺很多,吃的东西也蛮多,摸摸袋里,瘪瘪的,一个铜钿也没有,只好咽下口水,继续走路。

  忽然,一阵香气四溢开来。康王精神一振,抬起头来,是一爿糕团店。

  那香气正从蒸笼里出来,上面是一只只滚圆嫩黄的东西,靠得愈近,那香气愈发勾得康王垂涎三尺。

  这时,主人热情地过来招徕:“客官,趁热尝尝味道。味道勿好,铜钿就好甮付了。”

  康王一听,高兴坏了,迫不及待地伸手拿了一个就吃。心里思忖,等下只要说味道不好,就不用付钱了。

  可是这东西又香又糯,热烘烘,甜蜜蜜,入口即化。

  康王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又一个,连吃了九个,手上还有半个,再说不好吃,谁信呐。

  店主人见客人一刻不停地吃,便过来收铜钿。康王一时不知怎么办,想跟他搭搭话,拖延时间:“这东西叫啥名字?”

  这一问不要紧,店主自己也答不上来,停顿了半晌:“勿瞒侬,这东西是我阿妹自己做的,名字还没取呢。”

  “那我来给你取个名字吧。”

  “客官名字若取得好,讨个彩头,刚才的铜钿就勿用付了。”

  “你阿妹叫什么名字?”康王一边咽着半个糯米团,一边问。

  “赵凤英。”

  康王忖了忖,自己是龙,阿妹是凤,糯米团在阳光下又是金灿灿的,转念一想:“这东西就叫‘龙凤金团’吧,包你今后生意兴隆。”

  店主听了大喜。

  后来,这爿店的生意果然蒸蒸日上,吃了龙凤金团的人,也都飞黄腾达,大吉大利,毕竟沾了帝王之气嘛。

  参考文献:《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浙江宁波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

  东南商报记者陈也喆/文章丽珍/绘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