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代表委员支招:如何打造一支稳定的社区医生队伍
稿源: 宁波日报   2016-02-23 09:36:56 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2016宁波两会

核心提示

六成多居民首诊到社区医院。遍布城乡的140多家社区医院里1.5万余名基层卫技人员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同时,他们也是维护居民健康、调配医疗资源和控制卫生费用的“守门人”。然而,这支队伍面临着总量不足、人员流动频繁的局面。如何打造一支稳定的社区医生队伍,代表委员纷纷支招。他们认为提升社区医生待遇,提供职业成长空间来留人,同时,增加面向基层的本地生源医学生培养力度。

【人物名片】

陆勤康 市人大代表、鄞州人民医院院长

张勤勇 市政协委员、北仑区卫计局副局长

陈长水 市政协委员、市急救中心主任

眼下,全市140多家社区医院里共有15646名卫技人员。这样的一支队伍支撑起了全市六成多的门急诊量。他们在构建我市的分级诊疗体系中十分关键,是维护居民健康、调配医疗资源和控制卫生费用的“守门人”。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到2020年,每千人常住人口基层卫技人员为3.5人以上。然而,从实际运行来看,至去年底,我市社区医院卫技人员每千常住人口在2名左右,人员配置远远低于国家规划标准。这支队伍不仅人员总量不足,年年招聘年年招不足,而且出现人员频频跳槽、流动频繁的情况。若不扭转这一局面,将严重影响“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直接影响居居“家门口”看病。

代表委员分析了社区医生队伍欠稳定的原因。在薪酬上,社区医生的收入低于大医院,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张勤勇委员和陆勤康代表说,眼下实行的绩效工资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大锅饭”,没有真正跟社区医生的工作业绩挂钩,多干少干、干好干差在收入上差距不大。此外,他们认为职业成长平台的欠缺也是一大原因。张勤勇说,由于人手紧,基本“一个萝卜一个坑”,在地域大、人口不多的区域,一名社区医生还身兼数职。客观上说,外出进修半年一年的机会少之又少。加之社区里接触的多为常见病和多发病。这些严重影响社区医生的业务能力提升和职称晋升。

“年年招聘,年年招不足。”陈长水委员说,根本原因在于全日制本科医学生培养数量的总体不足。各县(市)区每年在若干次招聘,招来的社区医生只不过是从某县考到了某市或区,拆了西墙补东墙罢了。

怎样打造一支招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社区医生队伍呢?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陈长水委员说,要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引进力度。在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要向社区需求靠拢,开设面向社区医院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院系。张勤勇委员建议,设立专项资金通过补助+就业吸引优秀的本地生源报考全科医学专业。

陆勤康代表建议,通过医联体搭建社区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的平台,比如通过导师带徒,跟随大医院的专家出门诊、查房,参加学术继续教育,能过网络的视频教学,全面提升社区医生的综合医疗能力。同时,能过“双下沉”,把优质医疗资源引入社区医院,带动社区医院的医疗力量。张勤勇委员建议,结合社区卫生需求特点,培养“一专多能”型的全科医学人才,既会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的诊疗保健,还会营养膳食、运动、康复和心理干预等,能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陈长水和张勤勇两位委员说,在加强社区医生培养的同时,还应当重视用人机制的创新。通过全科医生首诊、签约等规定,明确他们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与辖区签约的居民健康水平和医保支付费用相结合,责权利相统一,在薪酬、社会保障、职称评定、岗位编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和岗位吸引力。

代表委员还建议,把社区医生签约病人的数量、服务质量以及群众的满意度等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增加社区医生的收入,构建“定向培养、按劳取酬、拓宽职业发展路径”相结合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记者 蒋炜宁

编辑: 孙研

代表委员支招:如何打造一支稳定的社区医生队伍

稿源: 宁波日报 2016-02-23 09:36:56

核心提示

六成多居民首诊到社区医院。遍布城乡的140多家社区医院里1.5万余名基层卫技人员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同时,他们也是维护居民健康、调配医疗资源和控制卫生费用的“守门人”。然而,这支队伍面临着总量不足、人员流动频繁的局面。如何打造一支稳定的社区医生队伍,代表委员纷纷支招。他们认为提升社区医生待遇,提供职业成长空间来留人,同时,增加面向基层的本地生源医学生培养力度。

【人物名片】

陆勤康 市人大代表、鄞州人民医院院长

张勤勇 市政协委员、北仑区卫计局副局长

陈长水 市政协委员、市急救中心主任

眼下,全市140多家社区医院里共有15646名卫技人员。这样的一支队伍支撑起了全市六成多的门急诊量。他们在构建我市的分级诊疗体系中十分关键,是维护居民健康、调配医疗资源和控制卫生费用的“守门人”。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到2020年,每千人常住人口基层卫技人员为3.5人以上。然而,从实际运行来看,至去年底,我市社区医院卫技人员每千常住人口在2名左右,人员配置远远低于国家规划标准。这支队伍不仅人员总量不足,年年招聘年年招不足,而且出现人员频频跳槽、流动频繁的情况。若不扭转这一局面,将严重影响“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直接影响居居“家门口”看病。

代表委员分析了社区医生队伍欠稳定的原因。在薪酬上,社区医生的收入低于大医院,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张勤勇委员和陆勤康代表说,眼下实行的绩效工资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大锅饭”,没有真正跟社区医生的工作业绩挂钩,多干少干、干好干差在收入上差距不大。此外,他们认为职业成长平台的欠缺也是一大原因。张勤勇说,由于人手紧,基本“一个萝卜一个坑”,在地域大、人口不多的区域,一名社区医生还身兼数职。客观上说,外出进修半年一年的机会少之又少。加之社区里接触的多为常见病和多发病。这些严重影响社区医生的业务能力提升和职称晋升。

“年年招聘,年年招不足。”陈长水委员说,根本原因在于全日制本科医学生培养数量的总体不足。各县(市)区每年在若干次招聘,招来的社区医生只不过是从某县考到了某市或区,拆了西墙补东墙罢了。

怎样打造一支招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社区医生队伍呢?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陈长水委员说,要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引进力度。在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要向社区需求靠拢,开设面向社区医院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院系。张勤勇委员建议,设立专项资金通过补助+就业吸引优秀的本地生源报考全科医学专业。

陆勤康代表建议,通过医联体搭建社区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的平台,比如通过导师带徒,跟随大医院的专家出门诊、查房,参加学术继续教育,能过网络的视频教学,全面提升社区医生的综合医疗能力。同时,能过“双下沉”,把优质医疗资源引入社区医院,带动社区医院的医疗力量。张勤勇委员建议,结合社区卫生需求特点,培养“一专多能”型的全科医学人才,既会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的诊疗保健,还会营养膳食、运动、康复和心理干预等,能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陈长水和张勤勇两位委员说,在加强社区医生培养的同时,还应当重视用人机制的创新。通过全科医生首诊、签约等规定,明确他们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与辖区签约的居民健康水平和医保支付费用相结合,责权利相统一,在薪酬、社会保障、职称评定、岗位编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和岗位吸引力。

代表委员还建议,把社区医生签约病人的数量、服务质量以及群众的满意度等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增加社区医生的收入,构建“定向培养、按劳取酬、拓宽职业发展路径”相结合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记者 蒋炜宁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