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一个社区的养老样本:"动不了"和"听不到"的相濡以沫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3-09 07:35:41 报料热线:81850000

  往往要敲好几下,陈高平才能听到。周阿香说,她也不敢敲得太重,怕吵着邻居。

  陈高平就在屋外的客厅干坐着,双手落膝,一声不响,偶尔往屋里看一眼。

  老人的两个儿女每天上午和下午分别来一次,给他们买点菜,收拾一下。平时,周阿香就靠陈高平照顾。在老伴瘫痪的那些年里,陈高平怕万一有事叫不应,几乎也没有下过楼。

  在新典社区,这样的相濡以沫的恩爱故事有很多。

  4楼的70多岁的钟杰在楼下开了个配钥匙的小店,他的老伴患了尿毒症,一周三次血透,每次都是钟师傅把她背下楼。但从今年起,他再也背不动了,只能在店里支张小床,让老伴睡在里面,方便照顾。

  “毛病一天比一天严重,现在站也站不起来了。”钟杰压低嗓音对邻居说。

  82岁的陈大元骑着小三轮在小区里面转,碰到垃圾筒就停下来“寻宝”,据说每天能赚个几十元。他说这些钱要补贴老伴的药费。老伴比他大8岁,有糖尿病、关节炎,还装着心脏支架。

  “少年夫妻老来伴,只有我照顾她,我自己苦一点没有关系的。”他说。

  小区里的人常常看到他载着老伴出来遛弯,“老头儿脏兮兮的,老太太干净着呢,衣服笔挺。”

  他载着她,一前一后,边骑,边笑着聊天,怎么看都是温馨的场面,只是老头的背越来越弯了,伏在车把上,像一张苍老的弓……

  居家养老所能提供的还远远不够

  据了解,新典社区60周岁以上老人有1500多人,独居老人129人,失独老人18人,不同程度的失能老人有数十个。近年来,随着全国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失能老人没人管、独居老人在家死亡多日后才被发现的新闻挑动着很多人敏感的神经,那些脆弱而孤独的老人,到底应该被怎样照顾?

  在我们走访的很多老人的家里,不难发现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用心的细节。

  周阿香的家里,通过政府资助装上了一排扶手,可以方便高龄老人行走。

  陈平90岁了,没有孩子,一人住在两居室里。他可以自己买菜做饭,社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他请了个钟点工,每天来给他洗洗衣服打扫卫生。这位高龄独居老人的家,窗明几净,整整齐齐。

  茶几上放了两个杯子,他说隔壁70多岁的黄师傅每天都会来陪他聊聊天。

  86岁的应雪琴和社区许多老人一起,享受送餐服务。每天中午和傍晚,热腾腾的两菜一汤就会由社工送上门……

  但这些,远远不够。

  应雪琴已经不止一次被送餐的社工发现摔倒在家里了。5个月前,她倒下后就一直没能下床。女儿为此又给她请了一名阿姨,一天两次来喂饭,社区也专门安排了一个邻居,每天来看看她。

  但其他时间,特别是晚上,这个年近九十、行动不便的老太太还是一个人,想想都让人担心。

  一个简易坐便器放在床边,没人的时候,她需要自己挪到上面“方便”,很艰难。

  应雪琴的枕边,放着两个女儿的电话。我们问她,女儿住在哪里,她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路蛮远的,平常也来,有事体打电话”。

  陪我们走访的社工何冬梅介绍,海曙区明确要求“强化社工包片联户工作,建立独居老人基本信息一人一档制度和定期分类走访制度,了解老人的困难程度、潜在风险和基本需求”,社工每半月至少一次面访,此外培育引导社区社会组织、义工团队等为独居老人的多样化需求提供帮助。

  他们社工经常走访,每个老人家里的基本情况都了如指掌,社区还有一个100多人的“50帮70”志愿者服务联盟,因此,基本每一个独居高龄老人,每天都会有志愿者或者社工去“敲敲他的门”。

  也有例外,何冬梅说,社区有个特别孤僻的老人,也快90岁了,不喜欢人上门打扰,也不喜欢和人打交道。楼下一名志愿者,每天去听听屋里的动静,一晃也坚持了10年。

  如何在隐私与安全之间找一个平衡点,他们也一直在努力摸索。对于一些相对年轻的老人,做不到天天见面,社区和物业也会时时留意他们的生活细节。有一次,他们发现一位61岁的老人一天没有拿牛奶,也没见到人,敲门也无人应答,于是打电话给他女儿,结果发现,老人因为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家里。

  “老人在家去世多日不被发现的事,基本不会发生。”何冬梅说。可是,多数老人需要的不止这些,他们需要实实在在的陪伴和贴身照顾,而在这点上社区能做到的确实很有限。

编辑: 郭静

一个社区的养老样本:"动不了"和"听不到"的相濡以沫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3-09 07:35:41

  往往要敲好几下,陈高平才能听到。周阿香说,她也不敢敲得太重,怕吵着邻居。

  陈高平就在屋外的客厅干坐着,双手落膝,一声不响,偶尔往屋里看一眼。

  老人的两个儿女每天上午和下午分别来一次,给他们买点菜,收拾一下。平时,周阿香就靠陈高平照顾。在老伴瘫痪的那些年里,陈高平怕万一有事叫不应,几乎也没有下过楼。

  在新典社区,这样的相濡以沫的恩爱故事有很多。

  4楼的70多岁的钟杰在楼下开了个配钥匙的小店,他的老伴患了尿毒症,一周三次血透,每次都是钟师傅把她背下楼。但从今年起,他再也背不动了,只能在店里支张小床,让老伴睡在里面,方便照顾。

  “毛病一天比一天严重,现在站也站不起来了。”钟杰压低嗓音对邻居说。

  82岁的陈大元骑着小三轮在小区里面转,碰到垃圾筒就停下来“寻宝”,据说每天能赚个几十元。他说这些钱要补贴老伴的药费。老伴比他大8岁,有糖尿病、关节炎,还装着心脏支架。

  “少年夫妻老来伴,只有我照顾她,我自己苦一点没有关系的。”他说。

  小区里的人常常看到他载着老伴出来遛弯,“老头儿脏兮兮的,老太太干净着呢,衣服笔挺。”

  他载着她,一前一后,边骑,边笑着聊天,怎么看都是温馨的场面,只是老头的背越来越弯了,伏在车把上,像一张苍老的弓……

  居家养老所能提供的还远远不够

  据了解,新典社区60周岁以上老人有1500多人,独居老人129人,失独老人18人,不同程度的失能老人有数十个。近年来,随着全国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失能老人没人管、独居老人在家死亡多日后才被发现的新闻挑动着很多人敏感的神经,那些脆弱而孤独的老人,到底应该被怎样照顾?

  在我们走访的很多老人的家里,不难发现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用心的细节。

  周阿香的家里,通过政府资助装上了一排扶手,可以方便高龄老人行走。

  陈平90岁了,没有孩子,一人住在两居室里。他可以自己买菜做饭,社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他请了个钟点工,每天来给他洗洗衣服打扫卫生。这位高龄独居老人的家,窗明几净,整整齐齐。

  茶几上放了两个杯子,他说隔壁70多岁的黄师傅每天都会来陪他聊聊天。

  86岁的应雪琴和社区许多老人一起,享受送餐服务。每天中午和傍晚,热腾腾的两菜一汤就会由社工送上门……

  但这些,远远不够。

  应雪琴已经不止一次被送餐的社工发现摔倒在家里了。5个月前,她倒下后就一直没能下床。女儿为此又给她请了一名阿姨,一天两次来喂饭,社区也专门安排了一个邻居,每天来看看她。

  但其他时间,特别是晚上,这个年近九十、行动不便的老太太还是一个人,想想都让人担心。

  一个简易坐便器放在床边,没人的时候,她需要自己挪到上面“方便”,很艰难。

  应雪琴的枕边,放着两个女儿的电话。我们问她,女儿住在哪里,她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路蛮远的,平常也来,有事体打电话”。

  陪我们走访的社工何冬梅介绍,海曙区明确要求“强化社工包片联户工作,建立独居老人基本信息一人一档制度和定期分类走访制度,了解老人的困难程度、潜在风险和基本需求”,社工每半月至少一次面访,此外培育引导社区社会组织、义工团队等为独居老人的多样化需求提供帮助。

  他们社工经常走访,每个老人家里的基本情况都了如指掌,社区还有一个100多人的“50帮70”志愿者服务联盟,因此,基本每一个独居高龄老人,每天都会有志愿者或者社工去“敲敲他的门”。

  也有例外,何冬梅说,社区有个特别孤僻的老人,也快90岁了,不喜欢人上门打扰,也不喜欢和人打交道。楼下一名志愿者,每天去听听屋里的动静,一晃也坚持了10年。

  如何在隐私与安全之间找一个平衡点,他们也一直在努力摸索。对于一些相对年轻的老人,做不到天天见面,社区和物业也会时时留意他们的生活细节。有一次,他们发现一位61岁的老人一天没有拿牛奶,也没见到人,敲门也无人应答,于是打电话给他女儿,结果发现,老人因为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家里。

  “老人在家去世多日不被发现的事,基本不会发生。”何冬梅说。可是,多数老人需要的不止这些,他们需要实实在在的陪伴和贴身照顾,而在这点上社区能做到的确实很有限。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