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9 08:16
定点定时投放垃圾,还要求在家里完成垃圾分类,这个观念和习惯在农村马上改得过来吗?去年11月,宁波启动全市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全市各地农村通过多种措施,力争通过3—4个月实现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昨天上午,记者在宁海县下畈村,看到农村环境整治后,展现出“水塘清冽,村庄整洁,不见垃圾”的田园风光。
村里立规矩,限时往垃圾桶扔垃圾
下畈村位于岔路镇与前童镇交界处,全村面积0.1平方公里,共170户,人口485人。
下畈村环境整治开始,村里设置15个垃圾分类投放点,下午4点前这些垃圾桶都是空的。村里有个规定:每天16点至19点,是垃圾投放的时间,早了不能扔,晚来过时不候。
这样奇怪的规矩,有个好处:白天活动时间垃圾都在家里,路边的垃圾桶是没有垃圾的,自然没有异味和不整洁的问题。但对于村民来说,显然又多了些不方便。
村联干部林映敏说,这规矩一出来,村里老人就说瞎搞,仍然随便找个时间就扔垃圾。负责片区卫生的人看到后,就当着老人面将垃圾捡回来带回自己家,来回几次,老人自己也不好意思在这个点扔垃圾了。
“其实农村里人,一天垃圾没有那么多,不少生活垃圾喂鸡喂鸭的多,而饮料瓶这类村民不认为是垃圾多数是卖给回收站,所以白天不倒垃圾也没问题。”林映敏说,定点定时扔垃圾、垃圾分类几乎成了村民习惯,现在甚至不需要有人监督。
每户垃圾袋有编号,分类不好要被人说
记者从村口一直走到村里510年树龄的古樟树,一路找不到一点塑料片、纸片,更找不到路边随意堆放的物品。
10点左右,在古樟树旁的一户农家里,73岁的周方国和老伴一起在理菜,准备中饭。
记者留意到,周方国家一共有两只垃圾桶,一只放餐厨垃圾,一只放不可回收垃圾,都有统一的黑色塑料袋。周方国和老伴一边理菜,一边把剩菜叶子放进一个餐厨垃圾桶。
“垃圾分类放,我们农民一开始不习惯的,以前大家垃圾门口一丢好了,多走几步路能丢进垃圾桶的人都算有素质的。”周方国说,对垃圾分类的规矩,村民们一开始就有点抵触,甚至有人说农村有农村的样子,那么多规矩干吗。
但村里卫生集中整治后,村民也渐渐习惯依照规矩办事。周方国说:“以前农村臭啊,现在不臭,看着路上干净得连纸头都找不到,看着也舒服了。”
林映敏说,现在每户人家,村里统一发放两只垃圾桶和垃圾袋。每户人家的垃圾袋有一个对应编号,要求分类投放进垃圾桶,分类做得不好还通过编号可以追溯。如果谁家垃圾分类做不好了,片区的负责人就会上门来说道。
此外,离村不远处,下畈村还单独建造了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分类的餐厨垃圾,通过垃圾处理设备,将每天村民们的餐厨垃圾变为有机肥,用于村里绿化施肥。
农村卫生整治跟“面子”挂钩
对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下畈村村干部说要克服最大的困难在于“麻烦”。
“像道路硬化、河水清洁,投钱就出效果,但这个是一时的,如果村民长久习惯观念改不过来,很快又是老样子。”林映敏说。
记者留意到,下畈村村民转变观念和习惯,在于村干部用的办法都和“面子”挂钩。
下畈村为村民设立一套打分标准,涉及室外、庭院内、室内。像室外,有烟蒂、瓜壳、畜禽粪便等微小垃圾扣1分,垃圾没有定点定时投放扣3分,农具、柴堆等大件乱放要被扣5分;庭院内,不圈养畜禽扣2分,衣服晾晒不整齐扣1分;室内,客厅厨房物件不整齐扣3分。厨房垃圾分类不合理扣1分。
每个月的5日、15日、25日,片长负责检查,结果在村里古樟树下公示,评比出最佳户。
村民周方国说:“自家的卫生情况被公示,意味着村民可以直接看到谁家卫生最干净,谁家卫生不干净,没人愿意被邻居说家里邋遢。我家去年被评上‘绿色家庭’后特别有面子。”
林映敏说,农村是个“熟人社会”,一旦跟“面子”挂钩,村民就会自发互相监督和卫生自律。据悉,下畈村里环境卫生颜值提升后,周末常有周边镇,甚至宁波市区的游客来度假,带动了农家乐、民宿等经济社会效益。宁波晚报 记者罗湘波文/摄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