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7 08:19
-人物名片
姓名:赵基源
职务:宁波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荣誉:2014年第五批宁波市“3315计划”创新人才
再生医学,这是一个在绝大多数人眼中相对陌生的术语,却能以“彻底修复或替代器官”的优势在医学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也一直是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2013年,赵基源成为宁波大学医学院的副教授。目前,他主要研究的课题为通过SIS(小肠黏膜下层)补片复合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形成一种颠覆性的再生骨生物材料。
兴趣支撑跨专业华丽转身
1998年,赵基源进入清华大学攻读理学(化学)专业。2002年,他留校攻读分析化学硕士学位。他说:“当时做了一些有意思的研究,如寻找新生儿出生缺陷代谢标志物、痛风标志物等,主要是建立分析方法和收集样本统计。”
2005年,恰逢清华大学与东京大学开启合作。他说:“当时看到有导师做骨组织工程,这既是医学中的热点,又是我的兴趣所在,于是决定奔赴东京大学攻读博士,研究骨组织工程。”
在日本读博期间,当地教授严谨、勤奋的学术态度,令赵基源受益匪浅。
2008年,他来到美国埃默里大学Winship癌症研究中心,一年后又辗转圣约瑟夫转化医学研究院进行再生医学研究,接触到一些接近于实际应用的医学研究。
2012年,他回到祖国,先后在浙江大学医学院与宁波大学医学院工作,重点从事再生骨领域研究,完成了从化学到再生医学领域的华丽转身。
再生骨可降解并促进新骨生长
对正在研究的课题,赵基源向记者解释:“假如人骨折了,若植入一段金属,虽然可以提供一段时间的机械支撑,但由于它不能降解,长期留在人体是不利的。我们希望能研发出一种骨,植入人体初期能够承担机械运动,后期能无害降解并被机体吸收,同时帮助人体长出新骨。”
“我们对小肠黏膜下层进行特殊体外处理并提取出一层薄膜,把它做成一种矿化的物质,相当于钙质,然后通过控制体外的3D培养条件来合成仿生细胞外基质并修饰小肠黏膜下层,从而形成具有更合理三维结构的复合骨架材料。”
据了解,这样的材料仿生性更好,能被人体所识别。植入后,人体会出现微弱的炎症反应,而这也会加速器官组织的修复。
目前在小鼠上进行的实验效果非常好。赵基源说:“在小鼠头盖骨上打一个5mm直径的孔,将它的头盖骨拿掉,再植上我们的材料,8周后能看到上面长满了新骨。”
同时,赵基源还研究能够促进骨再生的中药。“有些中药的成分是很有用的,我曾研究了一种中药活性成分,并证明该成分可以有效地促进成骨分化和骨再生。”赵基源表示,中药是一个亟待挖掘的巨大宝库。
期待研究能弥补应用短板
赵基源一直希望研究可以投入实际应用的医学课题,再生医学拥有着一片广阔的蓝海。
单从骨领域来说,手术移植骨的情况非常多。目前市场上主要是三类产品:一类是金属,目前使用较少;一类是陶瓷类产品;还有一类是聚合物。赵基源分析说:“从研究角度看,聚合物并不是最优的,因为它们不是人体内的成分,降解后虽然无害,但会形成酸性物质影响局部的修复。”
赵基源研究的课题,恰恰是通过将材料修饰成非常接近人体本身就有的成分,从而安全无害地帮助组织重塑。一旦研究出来的生物材料可以实际应用,无疑会优于目前的聚合物。
赵基源说,“我非常期待能够与医院进行临床实验合作,也期待研究成果可以弥补实际应用的短板。”东南商报 记者 劳育聪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