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记者深入“空巢村”调查:青壮年为何不回乡?
稿源: 现代金报   2016-03-23 06:58:44 报料热线:81850000

在多地采访调查后,记者深入了解到“空巢村”老人们的生活现状,以及内心的孤独和无奈。然而,对于离开农村,外出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内心又何尝没有无奈和悲楚。

采访过程中,很多在外打工的青壮年跟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如果在老家,也可以有份稳定的工作,可以更好地生活,谁会抛下年老的父母,外出闯荡。”那么,外出打工的村民到底是怎么看待如今发生在家乡的这种改变呢?

他们为什么不回乡

受访者:钱仁东 50多岁 奉化市区做小工

上有二老下有三子女

打工还能挣点钱,回村几乎没收入

家有二老,外头又有3个子女要负担,对于86岁陆阿婆的小儿子钱仁东来说,虽然已过50岁,可生活压力不减反增,被问及是否考虑回家乡奉化南坑岙村,他说,近一二十年是不太可能了。

十多年前,钱仁东离开南坑岙村,在奉化市区安家,没有出挑的手艺,一直在做盖房子的小工。但这几年来,盖房子的人少了,他只能依靠人脉帮衬着,去做些散工。钱仁东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挺会读书,一个在浙江大学,一个在浙江工业大学,还有个上了浙江师范大学,现在都还在念书。

“现在还回不去老家吧?”记者试探着问了句。

“回去?怎么回啊?孩子还没成家,连工作都没找好,在奉化市区我至少还赚点生活费,可回了南坑岙,那收入就是零。”

钱仁东说,幸好三个孩子都算争气,学校好,学费自然也低,勤工俭学加上奖学金,能给他减轻不少负担,自己小工赚来的钱,贴补孩子们的生活费,妻子偶尔也会去奉化的厂里打短工,可如果回了大堰,就连零星的一点收入都没有了。“南坑岙那么高的山,让谁去盖房子啊?就算在大堰镇上,也没几户人家要盖房子的。”他也坦承,目前还没有余力考虑给两个儿子买房置业的事情,能解决生活费就不错了。而关于回南坑岙村,他直言,不太现实。

“回去的人很少很少,像我们这个年纪,上有老下有小,总是管小的多一些,老的管不到了。我只会做小工,也没有太多资金回去投资创业,最多也就每年多回去几趟,看看父母。等孩子们毕业后,还得管他们结婚生子,我们轮流带孙辈还来不及,不可能回去。等到真的想养老了,或许父母都不在了。”钱仁东这样说道。

受访者:小林 80后 宁波某公司经理

年轻一代不适应农村生活

除了当农民再也看不出还能做什么

2007年,宁海80后小伙小林怀揣着梦想来到了宁波。奋斗了八年,如今小林已经是一家公司的经理,收入不低,朋友很多,但各种压力让他有些疲惫。

“想回家了,不如回去吧!”这是小林近几年经常在脑袋里转悠的一个念头。他来自宁海农村,如今村子硬件条件已经接近城镇化,好几年前村子边上就铺了条双向四车道的马路,开车去镇上只要五分钟,去市中心也只要二十分钟,数字电视、网络宽带也都通了。但每次回家过个年,回去的念头就会被打消,因为他发现,这个自己曾生活了十几年的故乡已经不再是熟悉的模样。

“开了工厂,新建了很多新房子,修了马路,农田已经越来越少,想回去当农民估计是不可能了。”但更让小林无奈的是,他发现自己可能会不适应农村的生活,“我自己在宁波呆了快9年,城市的生活习惯已经融入到骨子里去了。”

在宁波,小林每天八点起床,下班后可以跟朋友一起唱唱歌,喝喝酒,聊聊天。可过年在家那几天,小林每天早上六点半就醒了,晚上八九点就上床睡觉,“老家晚上的八九点就好像宁波的凌晨零点,路上一个人都没有,一片寂静。”

除了生活作息不适应,小林回不去的原因还有一个是,回去做农民已经不太可能,但糟糕的是他不知道除了做农民还能干什么。“在宁波,如果要找工作有很多种渠道,就算回到宁海城区,我也能找到工作,但要回到自己村里就……”小林说。

当然,村子里也能找到活,但都是临时的散工。小林的外婆就是附近有名的小工,附近几个村子但凡要造房子或者其他农活都会找他外婆,一天120-150元的工钱,一个月忙的时候做个二十天,工期短的也就两三天、一个星期。小林说:“我外婆去做小工也不是为了赚钱养家,只是打发时间,但我不仅要糊口,还得找老婆养家,这点收入还是微薄了点儿。”

 [1] [2] 下一页

编辑: 郭静

记者深入“空巢村”调查:青壮年为何不回乡?

稿源: 现代金报 2016-03-23 06:58:44

在多地采访调查后,记者深入了解到“空巢村”老人们的生活现状,以及内心的孤独和无奈。然而,对于离开农村,外出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内心又何尝没有无奈和悲楚。

采访过程中,很多在外打工的青壮年跟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如果在老家,也可以有份稳定的工作,可以更好地生活,谁会抛下年老的父母,外出闯荡。”那么,外出打工的村民到底是怎么看待如今发生在家乡的这种改变呢?

他们为什么不回乡

受访者:钱仁东 50多岁 奉化市区做小工

上有二老下有三子女

打工还能挣点钱,回村几乎没收入

家有二老,外头又有3个子女要负担,对于86岁陆阿婆的小儿子钱仁东来说,虽然已过50岁,可生活压力不减反增,被问及是否考虑回家乡奉化南坑岙村,他说,近一二十年是不太可能了。

十多年前,钱仁东离开南坑岙村,在奉化市区安家,没有出挑的手艺,一直在做盖房子的小工。但这几年来,盖房子的人少了,他只能依靠人脉帮衬着,去做些散工。钱仁东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挺会读书,一个在浙江大学,一个在浙江工业大学,还有个上了浙江师范大学,现在都还在念书。

“现在还回不去老家吧?”记者试探着问了句。

“回去?怎么回啊?孩子还没成家,连工作都没找好,在奉化市区我至少还赚点生活费,可回了南坑岙,那收入就是零。”

钱仁东说,幸好三个孩子都算争气,学校好,学费自然也低,勤工俭学加上奖学金,能给他减轻不少负担,自己小工赚来的钱,贴补孩子们的生活费,妻子偶尔也会去奉化的厂里打短工,可如果回了大堰,就连零星的一点收入都没有了。“南坑岙那么高的山,让谁去盖房子啊?就算在大堰镇上,也没几户人家要盖房子的。”他也坦承,目前还没有余力考虑给两个儿子买房置业的事情,能解决生活费就不错了。而关于回南坑岙村,他直言,不太现实。

“回去的人很少很少,像我们这个年纪,上有老下有小,总是管小的多一些,老的管不到了。我只会做小工,也没有太多资金回去投资创业,最多也就每年多回去几趟,看看父母。等孩子们毕业后,还得管他们结婚生子,我们轮流带孙辈还来不及,不可能回去。等到真的想养老了,或许父母都不在了。”钱仁东这样说道。

受访者:小林 80后 宁波某公司经理

年轻一代不适应农村生活

除了当农民再也看不出还能做什么

2007年,宁海80后小伙小林怀揣着梦想来到了宁波。奋斗了八年,如今小林已经是一家公司的经理,收入不低,朋友很多,但各种压力让他有些疲惫。

“想回家了,不如回去吧!”这是小林近几年经常在脑袋里转悠的一个念头。他来自宁海农村,如今村子硬件条件已经接近城镇化,好几年前村子边上就铺了条双向四车道的马路,开车去镇上只要五分钟,去市中心也只要二十分钟,数字电视、网络宽带也都通了。但每次回家过个年,回去的念头就会被打消,因为他发现,这个自己曾生活了十几年的故乡已经不再是熟悉的模样。

“开了工厂,新建了很多新房子,修了马路,农田已经越来越少,想回去当农民估计是不可能了。”但更让小林无奈的是,他发现自己可能会不适应农村的生活,“我自己在宁波呆了快9年,城市的生活习惯已经融入到骨子里去了。”

在宁波,小林每天八点起床,下班后可以跟朋友一起唱唱歌,喝喝酒,聊聊天。可过年在家那几天,小林每天早上六点半就醒了,晚上八九点就上床睡觉,“老家晚上的八九点就好像宁波的凌晨零点,路上一个人都没有,一片寂静。”

除了生活作息不适应,小林回不去的原因还有一个是,回去做农民已经不太可能,但糟糕的是他不知道除了做农民还能干什么。“在宁波,如果要找工作有很多种渠道,就算回到宁海城区,我也能找到工作,但要回到自己村里就……”小林说。

当然,村子里也能找到活,但都是临时的散工。小林的外婆就是附近有名的小工,附近几个村子但凡要造房子或者其他农活都会找他外婆,一天120-150元的工钱,一个月忙的时候做个二十天,工期短的也就两三天、一个星期。小林说:“我外婆去做小工也不是为了赚钱养家,只是打发时间,但我不仅要糊口,还得找老婆养家,这点收入还是微薄了点儿。”

 [1] [2] 下一页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