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2 09:11
庄豪 绘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一次突发事故,或者遭遇一场重大疾病,很多家庭往往面临滑入贫困深渊的危险。这就迫切需要救助机制及时出手,防止群众生活“转向失速”。
镇海区作为省民政厅、民政部“救急难”综合试点区域,坚持“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理念,近两年来,通过不断完善救助机制,创新模式,统筹资源,畅通救助服务“最后一公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据了解,2015年镇海区累计支出各类民政救助资金3373.23万元,惠及21868户次,为困难群众织就了一张基本民生保障“兜底网”。
畅通渠道
降下救急“及时雨”
去年3月,庄市街道光明村村民唐师傅找到村委会主任丁国光,说准备卖房,来给女儿治病救命。大家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唐师傅是来自绍兴新昌的库区移民,靠旧居拆迁和移民补助款刚在光明村安了家。4岁多的女儿小唐被确诊患上了病毒性脑膜炎,送到上海住院治疗,靠呼吸机维持呼吸。据说,医疗费要几十万元。
“房子别急着卖,我们一起想办法”,丁主任安慰道。一场“救急难”行动由此迅速展开。村委会、街道干部捐款,多家单位、学校组织募捐、爱心义卖,区民政局开通绿色通道,送上最高审批额度临时救助款。不到一个月,全区共募集了15万余元定向捐款,给这个不幸的家庭送去救急“及时雨”。事后,区民政部门还特事特办,从重特大疾病事前(中)应急救助资金中给老唐另外加拨了2万元。
“救急难,必须得快,要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才会有好效果”,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救助唐师傅家的这件事给大家启发,尽快构建“救急难”快速反应机制。
借助村(社区)干部、网格员和社会力量的“眼睛”“耳朵”,镇海建立起了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主动发现救助管理网络。区、镇(街道)公开社会救助电话,及时主动了解、核实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情况,确保“应救尽救、及时救助”。此外,区里实施小额救助权限下放,提升急难救助灵活性。临时救助金额在2000元以下的,委托镇(街道)审批,每月将救助情况汇总后报区民政局备案。去年该区小额救助资金累计发放近190万元,占临时救助总资金六成以上。
镇海全区还实行了救助申请委托代理制度,村(社区)工作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救助申请不便的家庭或人员,收集、准备相关申请材料,提交给上级审核。同时,对于民政救助政策供给后仍有困难的家庭,及时向慈善、红十字会、妇联等机构提供救助对象转介服务,实现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政府不同部门救助的有机结合。
蛟川街道后施社区的张某,因患糖尿病导致尿毒症、双目失明,和母亲生活在一个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生活非常困苦。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走访,帮助她申请了残疾证和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每月医疗费用医院结算时即时扣除,每月医疗费用个人负担缓解不少。社区还安排志愿者每周2-3天陪张某谈心,帮他母亲做些家务,节假日上门慰问等,以温情和爱心帮助张某慢慢恢复自信,融入社区大家庭。
一门受理
破除救助“碎片化”
2014年8月,在招宝山街道试点基础上,镇海全区6个镇(街道)全部设立社会救助窗口,在全市率先实现“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社会救助工作新模式。
区民政局同志介绍说,“一门受理”包括了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多项救助。窗口接受了求助群众的申请后,根据内容提交给民政或转交给教育、住建等职能部门办理,难以确定救助管理部门的,窗口会帮助其与相关部门进行对接。“这改变了以往求助群众需奔波于多个职能部门的繁琐局面,减少了求助环节,缩短求助‘最后一公里’,也节约了求助成本。”2015年,全区镇(街道)“一门受理”窗口共受理社会救助申请2592件,转办28件,完成办理2564件,确保“件件有着落”。
借助“一门受理”所搭建的社会救助信息平台,镇海将6大类民政救助对象、公租房申请对象的收入、房产、车辆、社保、纳税等信息纳入实时动态审核范围,实现各部门间信息无缝比对,从而杜绝“开宝马领低保”的现象,同时将一大批社会力量加入到施救队伍。区慈善总会去年累计资助了81个公益项目,1.65万人次受益。区财政通过政府购买或优惠服务,向950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增基提标
“大救助”凸显人文关怀
去年4月,镇海区重新修订并实施《镇海区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办法》,首次将外来人员明确纳入救助对象。
新修订的《临时救助办法》以“精圈、增基、提标”为主导,为困难群众应对不测,撑起更为有力的“保障伞”。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新办法救助对象更为精准,内容覆盖更为全面,“去年,享受万元以上困难补助的有26户,而之前每年仅为个位数,提升的力度相当大”。
突发大病、恶病是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最主要原因。为此,镇海区财政和慈善总会共同出资,设立重特大疾病事前(中)应急救助专项资金。凡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本地最低职工工资标准的镇海区户籍居民,以及有固定工作单位和住所,申请日前连续缴纳养老保险一年以上的流动人员,一旦患有乳腺癌、肺癌、尿毒症等26种重特大疾病,均可提出救助申请。本区户籍居民最高申请救助额度为2万元,流动人员结合积分奖励最高也为2万元。据悉,一个区县设立这样强有力的专项救难项目,在全国也非常少见。
据统计,2015年,镇海区对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累计5079人次,524万多元;临时救助1765户次,305万余元,一张覆盖城乡的“大救助”保障“安全网”已经在镇海形成。“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联动协作机制和教育扶助等,帮助困难群众‘造血’,早日脱贫。”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余建文
通讯员 张静君
编辑: 郭静
- “陶瓷男孩”骨头玻璃般脆弱 20年骨折100余次
- 国务院叫停洋地名:居民区不能叫曼哈顿
- 女子低价卖房反悔:我在美国不了解行情
- 男子因爱吃生肉体内取出5米长寄生虫
- 男子创恋爱评估表找女友:速回短信3分
- 金正恩再次指导军队试射新型大口径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