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5 08:08
人物介绍
王争,1964年生。其摄影作品曾经荣获1995’/1996’国际尼康摄影比赛优秀奖;1999’/2000’国际奥林帕斯摄影比赛最佳海外作品奖;《香港摄影》杂志1990年度总冠军等。多次参加国内摄影节联展,并在国内外一线专业性、综合性杂志发表百幅(组)作品,入选各大美术馆、档案馆收藏。
3月26日下午,汇港美术馆,一束明媚的春光从高处的屋顶玻璃透过,融进空灵的白色展厅,摄影家王争此次展览的22件以大海为主题的影像作品在眼前铺展开来。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一幅幅绝对高清晰度的摄影作品居然都是用手机拍摄的。展览当天,22幅作品大半当场被订购,这也是宁波第一次明码标价的商业影展。据悉,开幕式认购作品12%的款项将捐给公益机构,专款用于“第三届自闭症儿童公益绘画展”。
挑战:用手机拍摄大海
从第一次拍摄海洋题材开始,王争已经持续拍了30多年。第一拍照是为了打发每次将近一个月的海上生活的孤单和无聊。王争的身份首先是个海洋工作者,1983年,他进入国家海洋局海调四大队(现海监四支队),经专业培训后,任调查队海水化学调查员,又在《中国海洋报》宁波记者站工作。
谈到为什么要用手机拍摄,王争告诉记者:海洋是一个难度较高的拍摄题材。其技术性、偶然性以及角度单一性是创作的瓶颈。时下很多摄影爱好者对器材有一种迷信,在王争看来,作为摄影师确实需要用好的器材,比如商业摄影的时候;但是,作为摄影家不需要拘泥于用什么器材,最重要的是如何用作品去体现自己的艺术理念。而且艺术和科学应该是并进的。摄影是瞬间的艺术,对于风景静物等的即时性抓取瞬间,手机比专业相机更具便捷优势。而且时下的手机采用了最新的科技成果,软件的开发又日新月异。“我这次拍摄的照片有的超过20M,这要超过一般专业相机拍摄的照片大小,所以我把照片放大到3米还是超级清晰。”
回归:呈现“我心中的大海”
记者在现场看到,王争的作品中散发着浓浓的个人情愫。“心如大海”是本次展览的主题,也是王争想要呈现的摄影作品的理念。
这次展出的作品,几乎都采用了“海天一方”的构图方式去呈现。“海天一方”指的是摄影作品都以中心线居中,天海合一的构图。中分是最传统最经典的构图,也是最原始最直观的视角,以此展现大海,是希望回归到返璞归真的境地。
这次展览的作品都是王争去年夏天去钓鱼岛执行任务时候拍摄的,他笑称自己对于大海也是一种回归。1998年他停薪留职为了艺术,2013年复职上岗回到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石浦海洋站工作,却是为了他心中的那一片海。
那一个月的海上生活,他用手机拍摄不同时间的大海,不同状态的大海。其中一张有海鸥的照片中,无垠的大海上孤单的海鸥向着太阳翱翔,那份奋力前行的向往让人愈加觉得孤单,在后期,王争把照片处理成了黑白色,以强调这种孤独感(如上图)。
在王争的眼里,这些照片呈现的不是“景”,而是“境”,是自己的内心一直在诉说的思想、情怀、价值观……这才是摄影的艺术。摄影通常有两个功能,记录和创作,而他要做的是后者,以情现海,心如大海。
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曾经王争致力于时尚摄影,并颇有知名度。如今他说自己不能再和年轻人抢占时尚阵地了。他开始转向跟自己经历有关的题材,那就是海洋,以及人与人的关系。
最初,他就是因为关注“人与人的关系”而获得国际大奖的。在人人都是摄影师的年代,王争更想成为一个情感的记录者,一个纯粹的摄影者。他所在的海洋站就在“中国第一渔村”石浦东门岛,那儿有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还有着和贝壳、鱼类一样丰富的渔民生活。“如果你深爱大自然一切美的给予,尊重并且崇敬,那么你就会在拍摄时融入自己的个性和感悟,运用自己觉得适合的拍摄方式来表现。”王争说。宁波晚报 记者 陈晓旻
编辑: 郭静
- 青海湖“文开” 场面壮观
- 杭州这姑娘 完成了许多中国男人的梦想
- 迪士尼门票销售提前开战 黄牛开价千元
- 在线教师1小时挣万元?教育部门:应禁止
- 深圳夫妻犹豫一晚 房价身价涨了10万
- 美防长力挺中国参与环太军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