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红包赌博、红包诈骗……变味"红包"隐藏"杀机"
稿源: 宁波日报   2016-03-31 07:05:33 报料热线:81850000

  其次,“微信红包”沉淀资金和利息归属应当引起关注。从表面上看,“微信红包”更多是一种互联网社交行为,不是一种经济行为。然而,在这种互联网社交金融行为背后,“微信红包”却创造了数十亿元的现金流,众多没有被领取的红包以及没有被提现的红包,将使微信积累了大量的沉淀资金。从流程及微信支付说明来看,“微信红包”本质上仍然是基于腾讯旗下第三方支付平台财付通开发的操作程序。第三方支付中的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及其法律性质,目前在法律上尚未做出明确的界定。

  另外,“微信红包”涉及用户的信息安全问题。“微信红包”必须与银行卡绑定之后才能实现其应有的功能,但是“微信红包”一旦与用户的信用卡绑定就不再只是社交游戏了,而包含了个人手机号、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微信红包”作为一款互联网支付产品,经营者必须采取严格的安全手段和措施确保用户的信息安全,如果因为技术漏洞泄露用户信息,给用户造成损失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最后,关于“微信红包”的涉税问题。关于收受“微信红包”是否缴纳所得税的问题,这有两种情况,需要分别对待:首先,亲朋好友之间通过微信社交发红包,且金额也不大,是互相赠予,按照目前的税法不涉及个人所得税问题;其次,如果企业明确表示通过“微信红包”形式,对用户或潜在客户的附赠行为,或通过“微信红包”奖励成绩突出的员工以及通过“微信红包”形式向员工发放奖金等福利,就应按累计数额缴纳个人所得税。

  数说

  抢红包当心伤了感情又犯法

  自从微信红包推出以来,如今除夕夜除了观看春晚之外,大家又多了一个“抢红包”的节目。据统计,猴年除夕当日微信红包的参与人数达到4.2亿人,收发总量达80.8亿,一度出现“堵塞”现象。

  “发个红包娱乐一下”“我和你是什么关系,你就给我发多少红包吧”……微信因为红包有了新的“打招呼”方式。不时能看到有人紧盯着手机随时捕捉红包来袭,以免错过红包,有人甚至安装了抢红包“神器”,既伤了感情,又丧失了原有的乐趣。

  对于微信红包等各种电子红包,有人赞其环保便利,也不乏为一种维系关系的方式。然而,其衍生出来的“红包拉票”“乞讨红包”“围逼红包”等强制性玩法,逐渐改变了其原有的味道,让人不禁吐槽其破坏了红包所蕴含的祝福与好运的传统寓意。更有甚者,一部分人利用红包来实施赌博、诈骗等非法行为,让人防不胜防,引人坠入深渊。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电子红包如今已经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如何有效地遏制其不利影响,需要使用者擦亮眼睛、理性对待,莫让其“绑架”了人际交往;此外,各部门联动打击借“包”违法行为的手段也应更加全面,一些典型案例需要及时通过媒体通报,以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黄一娇 张楠

编辑: 郭静

红包赌博、红包诈骗……变味"红包"隐藏"杀机"

稿源: 宁波日报 2016-03-31 07:05:33

  其次,“微信红包”沉淀资金和利息归属应当引起关注。从表面上看,“微信红包”更多是一种互联网社交行为,不是一种经济行为。然而,在这种互联网社交金融行为背后,“微信红包”却创造了数十亿元的现金流,众多没有被领取的红包以及没有被提现的红包,将使微信积累了大量的沉淀资金。从流程及微信支付说明来看,“微信红包”本质上仍然是基于腾讯旗下第三方支付平台财付通开发的操作程序。第三方支付中的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及其法律性质,目前在法律上尚未做出明确的界定。

  另外,“微信红包”涉及用户的信息安全问题。“微信红包”必须与银行卡绑定之后才能实现其应有的功能,但是“微信红包”一旦与用户的信用卡绑定就不再只是社交游戏了,而包含了个人手机号、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微信红包”作为一款互联网支付产品,经营者必须采取严格的安全手段和措施确保用户的信息安全,如果因为技术漏洞泄露用户信息,给用户造成损失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最后,关于“微信红包”的涉税问题。关于收受“微信红包”是否缴纳所得税的问题,这有两种情况,需要分别对待:首先,亲朋好友之间通过微信社交发红包,且金额也不大,是互相赠予,按照目前的税法不涉及个人所得税问题;其次,如果企业明确表示通过“微信红包”形式,对用户或潜在客户的附赠行为,或通过“微信红包”奖励成绩突出的员工以及通过“微信红包”形式向员工发放奖金等福利,就应按累计数额缴纳个人所得税。

  数说

  抢红包当心伤了感情又犯法

  自从微信红包推出以来,如今除夕夜除了观看春晚之外,大家又多了一个“抢红包”的节目。据统计,猴年除夕当日微信红包的参与人数达到4.2亿人,收发总量达80.8亿,一度出现“堵塞”现象。

  “发个红包娱乐一下”“我和你是什么关系,你就给我发多少红包吧”……微信因为红包有了新的“打招呼”方式。不时能看到有人紧盯着手机随时捕捉红包来袭,以免错过红包,有人甚至安装了抢红包“神器”,既伤了感情,又丧失了原有的乐趣。

  对于微信红包等各种电子红包,有人赞其环保便利,也不乏为一种维系关系的方式。然而,其衍生出来的“红包拉票”“乞讨红包”“围逼红包”等强制性玩法,逐渐改变了其原有的味道,让人不禁吐槽其破坏了红包所蕴含的祝福与好运的传统寓意。更有甚者,一部分人利用红包来实施赌博、诈骗等非法行为,让人防不胜防,引人坠入深渊。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电子红包如今已经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如何有效地遏制其不利影响,需要使用者擦亮眼睛、理性对待,莫让其“绑架”了人际交往;此外,各部门联动打击借“包”违法行为的手段也应更加全面,一些典型案例需要及时通过媒体通报,以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黄一娇 张楠

前一页 [1] [2] [3]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