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张寿镛是谁?首位创办大学的宁波人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16-04-04 09:39:48 报料热线:81850000

  昨日,“四明功业———张寿镛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展”开幕式暨图录首发在天一阁云在楼举行。

  张寿镛先生后人向天一阁捐赠张嘉禄先生墓道碑石、张寿镛先生著作、张寿镛夫妇名章及张氏家族文献资料。同时,天一阁博物馆发布了有关张寿镛先生和《四明丛书》研究的新成果《天一阁藏〈四明丛书〉珍稀文献图录》,并将此书赠予有关学术研究和图书收藏单位。

  展览将延续到6月5日。

  他是第一个创办大学的宁波人

  张寿镛(1876—1945),出生在宁波呼童巷,是宁波抗清英烈张苍水后裔,曾任宁波法政学堂监督。清光绪廿九年九月中式第三十三名举人后,次年以知府衔任苏州仕学馆提调,历任浙江、湖北、江苏、山东等四省的财政厅长,中央财政部秘书,库藏司长,财政部次长等职,为官清廉,成绩显著。

  张先生虽身居要津,沉浮宦海,但他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自认为这辈子最重要的是做成了两件事,一是创办光华大学;二是编辑《四明丛书》。

  1925年“五卅惨案”掀起了全国规模的爱国反帝怒潮,6月,时任北洋政府淞沪道尹的张寿镛先生应上海圣约翰大学大批离校的师生员工要求,着手筹办光华大学。此后,在担任光华大学校长的二十年间,他四处筹款,广延名师,殚精竭虑,帮助光华迅速发展为上海最著名的大学之一,为社会培育了大量英才俊杰,如乔石、姚依林、尉健行、荣毅仁等。战争期间,昔日书声琅琅的校舍成了一片瓦砾,张先生痛心疾首之余在成都设立光华大学分部,即今天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

  除了办学育人,张先生还喜好藏书。抗战爆发后,不少珍贵古籍或毁于战火,或迅速外流。为抢救民族文献,张寿镛先生与郑振铎等人出面共抢购古籍48000册,其中善本4864部。

  他编撰《四明丛书》力保四明文脉

  编纂《四明丛书》的想法,张寿镛早在民国初年就开始了。当时鄞县乡贤,“浙江三杰”之一的张美翊就勉励他编辑四明文献,将宁波地区历代文人散佚的集子收集、整理、保存、校勘、出版,以垂后世。此后故园飘零,光华大学———这一张先生的心血,也在战火中付之一炬,更坚定了他编著此书的想法。

  但是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因此,张寿镛邀请了几位宁波学人共同完成,给予他最大帮助的是伏跗室主人冯贞群。1932年,第一集《四明丛书》刻印出版,共24种,自此以后,几乎每年都刻印一集,直到1948年第八集出版。八集共收书178种、1177卷。遗憾的是,1945年先生故去,第八集出版为后人完成,而第九、十两集仅留下拟目27种,未及编成。

  《四明丛书》是民国最大的郡邑类丛书。天一阁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资料散失,目前学界对《四明丛书》的研究,仍然很不充分,大多停留在简单介绍的层面,缺少更加详细、深入的研究。2015年,天一阁博物馆在全国古籍普查中新发现了一批与《四明丛书》相关的文献,为该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从文献类型看,绝大部分为书籍,包括《四明丛书》底稿,其中不少张寿镛手迹,是《四明丛书》编纂过程的直接物质证据,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另外非书籍文献《张寿镛致姜文卿书》一文首次证实了《四明丛书》的承刻人,即清末民国时期南京著名刻工姜文卿。

  这批《四明丛书》底稿比较直观地揭示了《四明丛书》的编纂过程。为了彰显先生精神,弘扬四明文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研究天一阁所藏的《四明丛书》的稿抄本,天一阁因此编写了《四明丛书》研究的新成果《天一阁藏〈四明丛书〉珍稀文献图录》。

  后人评价他是宁波文人杰出代表

  著名作家赵柏田曾在做一系列晚清民国沿海口岸知识分子的研究时关注过张寿镛,他对张寿镛表示了特别的钦佩。他说,一个传统教育体制下的知识分子,不仅成为一个很好的财政方面的行政官员,更大的业绩还在于文化的贡献。尤其在当时家国飘零,枪林弹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一个政府机构都做不了的事情,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

  国务院参事张元正是张寿镛的第四孙,昨天在出席纪念展开幕式时他表示:“祖父张寿镛先生反帝救国办学、编纂《四明丛书》,抢救珍贵文物的思想和行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曾祖父张嘉禄直奏‘马关条约’卖国,直谏浙东钱塘防洪、开放三门湾商埠等奏折,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敢于直言、忠心报国的精神。而天一阁博物馆收藏了《四明丛书》并对其研究和完善,出版珍稀文献图录,为张寿镛先生树碑立传,举办纪念活动;收藏张嘉禄被钦点翰林院的捷报和墓碑,并纳入天一阁碑林,对我们张氏家族而言是件大幸事,为缅怀先辈、传承家训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后,他作为家族代表将张嘉禄的七块墓碑,有关张嘉禄的《寸草庐奏稿》与《寸草庐赠言》各一册,张寿镛的印章4枚,蔡瑛(祖母)印章1枚,后代编写的《约园讲古》(经、子)《约园诗文选读》等6册捐给天一阁。张元正说:“家族和捐赠和天一阁的收藏,让我们彼此建立起了一种既有血脉、文脉更有感情的关系,尽管张家后人分布于世界各地,但是宁波始终是我们的根,天一阁始终是我们怀念先辈的殿堂。”

  当天,天一阁博物馆在东园围廊新增专题陈列,展示张嘉禄先生墓道碑石、张寿镛先生《六十生日》诗及《约藏记》,以永久纪念乡贤张嘉禄、张寿镛父子。□记者陈晓旻

编辑: 陈燕

张寿镛是谁?首位创办大学的宁波人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16-04-04 09:39:48

  昨日,“四明功业———张寿镛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展”开幕式暨图录首发在天一阁云在楼举行。

  张寿镛先生后人向天一阁捐赠张嘉禄先生墓道碑石、张寿镛先生著作、张寿镛夫妇名章及张氏家族文献资料。同时,天一阁博物馆发布了有关张寿镛先生和《四明丛书》研究的新成果《天一阁藏〈四明丛书〉珍稀文献图录》,并将此书赠予有关学术研究和图书收藏单位。

  展览将延续到6月5日。

  他是第一个创办大学的宁波人

  张寿镛(1876—1945),出生在宁波呼童巷,是宁波抗清英烈张苍水后裔,曾任宁波法政学堂监督。清光绪廿九年九月中式第三十三名举人后,次年以知府衔任苏州仕学馆提调,历任浙江、湖北、江苏、山东等四省的财政厅长,中央财政部秘书,库藏司长,财政部次长等职,为官清廉,成绩显著。

  张先生虽身居要津,沉浮宦海,但他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自认为这辈子最重要的是做成了两件事,一是创办光华大学;二是编辑《四明丛书》。

  1925年“五卅惨案”掀起了全国规模的爱国反帝怒潮,6月,时任北洋政府淞沪道尹的张寿镛先生应上海圣约翰大学大批离校的师生员工要求,着手筹办光华大学。此后,在担任光华大学校长的二十年间,他四处筹款,广延名师,殚精竭虑,帮助光华迅速发展为上海最著名的大学之一,为社会培育了大量英才俊杰,如乔石、姚依林、尉健行、荣毅仁等。战争期间,昔日书声琅琅的校舍成了一片瓦砾,张先生痛心疾首之余在成都设立光华大学分部,即今天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

  除了办学育人,张先生还喜好藏书。抗战爆发后,不少珍贵古籍或毁于战火,或迅速外流。为抢救民族文献,张寿镛先生与郑振铎等人出面共抢购古籍48000册,其中善本4864部。

  他编撰《四明丛书》力保四明文脉

  编纂《四明丛书》的想法,张寿镛早在民国初年就开始了。当时鄞县乡贤,“浙江三杰”之一的张美翊就勉励他编辑四明文献,将宁波地区历代文人散佚的集子收集、整理、保存、校勘、出版,以垂后世。此后故园飘零,光华大学———这一张先生的心血,也在战火中付之一炬,更坚定了他编著此书的想法。

  但是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因此,张寿镛邀请了几位宁波学人共同完成,给予他最大帮助的是伏跗室主人冯贞群。1932年,第一集《四明丛书》刻印出版,共24种,自此以后,几乎每年都刻印一集,直到1948年第八集出版。八集共收书178种、1177卷。遗憾的是,1945年先生故去,第八集出版为后人完成,而第九、十两集仅留下拟目27种,未及编成。

  《四明丛书》是民国最大的郡邑类丛书。天一阁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资料散失,目前学界对《四明丛书》的研究,仍然很不充分,大多停留在简单介绍的层面,缺少更加详细、深入的研究。2015年,天一阁博物馆在全国古籍普查中新发现了一批与《四明丛书》相关的文献,为该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从文献类型看,绝大部分为书籍,包括《四明丛书》底稿,其中不少张寿镛手迹,是《四明丛书》编纂过程的直接物质证据,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另外非书籍文献《张寿镛致姜文卿书》一文首次证实了《四明丛书》的承刻人,即清末民国时期南京著名刻工姜文卿。

  这批《四明丛书》底稿比较直观地揭示了《四明丛书》的编纂过程。为了彰显先生精神,弘扬四明文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研究天一阁所藏的《四明丛书》的稿抄本,天一阁因此编写了《四明丛书》研究的新成果《天一阁藏〈四明丛书〉珍稀文献图录》。

  后人评价他是宁波文人杰出代表

  著名作家赵柏田曾在做一系列晚清民国沿海口岸知识分子的研究时关注过张寿镛,他对张寿镛表示了特别的钦佩。他说,一个传统教育体制下的知识分子,不仅成为一个很好的财政方面的行政官员,更大的业绩还在于文化的贡献。尤其在当时家国飘零,枪林弹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一个政府机构都做不了的事情,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

  国务院参事张元正是张寿镛的第四孙,昨天在出席纪念展开幕式时他表示:“祖父张寿镛先生反帝救国办学、编纂《四明丛书》,抢救珍贵文物的思想和行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曾祖父张嘉禄直奏‘马关条约’卖国,直谏浙东钱塘防洪、开放三门湾商埠等奏折,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敢于直言、忠心报国的精神。而天一阁博物馆收藏了《四明丛书》并对其研究和完善,出版珍稀文献图录,为张寿镛先生树碑立传,举办纪念活动;收藏张嘉禄被钦点翰林院的捷报和墓碑,并纳入天一阁碑林,对我们张氏家族而言是件大幸事,为缅怀先辈、传承家训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后,他作为家族代表将张嘉禄的七块墓碑,有关张嘉禄的《寸草庐奏稿》与《寸草庐赠言》各一册,张寿镛的印章4枚,蔡瑛(祖母)印章1枚,后代编写的《约园讲古》(经、子)《约园诗文选读》等6册捐给天一阁。张元正说:“家族和捐赠和天一阁的收藏,让我们彼此建立起了一种既有血脉、文脉更有感情的关系,尽管张家后人分布于世界各地,但是宁波始终是我们的根,天一阁始终是我们怀念先辈的殿堂。”

  当天,天一阁博物馆在东园围廊新增专题陈列,展示张嘉禄先生墓道碑石、张寿镛先生《六十生日》诗及《约藏记》,以永久纪念乡贤张嘉禄、张寿镛父子。□记者陈晓旻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