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宁波第一寿星离世 享年113岁 109岁时还能生活自理
稿源: 甬派   2016-04-10 13:26:34 报料热线:81850000

  这位生于1905年7月16日的老人,从清朝一路走来,她生前慈祥的笑容背后,是一段怎么样漫长的风雨人生?一生辛苦,最终高寿,内中是否有长寿秘诀?

(自如行走在山路上。资料图)

  年轻时因勤劳能吃苦被邻居称为“石柱”

  老人晚年的生活可算幸福,但其实她早年吃了很多苦。17岁那年,她从大溪对面的五松坑坐着大花轿嫁到下河村。丈夫何炎和大她14岁,是个泥水匠。由于家境贫困,丈夫经常带着伙计徒弟外出建房修路。

  结婚后,年轻的朱土花生活俭朴,能吃苦耐劳。虽然裹了小脚,但她什么活都干。白天养猪、养羊、养牛、磨粉等,晚上等孩子们睡下,她还要在油灯下做针线活、编草帽。用大儿子何国豪的话说:母亲当时不放过任何一个能赚钱的机会。

  于是,乡邻们给朱土花取了一个形象的绰号——“石柱”。一是形容她身材矮而墩实,二是夸赞她干活勤劳能吃苦,好比石头打的柱子一样,结实牢靠。

  何国豪说,这个家在朱土花的帮衬下,挣一点,积一点,买了田,建了房。日子渐渐宽裕起来。

  然后,好景不长。在朱土花48岁那年,丈夫何炎和积劳成疾过世。顿时,家庭重担落在了她一个小脚女人肩上。不过,朱土花还是凭借着自己“石柱”般的毅力,挺起腰杆,和长子何国豪一起为这个家打拼、付出。终于,在长子帮助下,朱土花也给小儿子何国满娶了媳妇,了却人生大事。

(家人合影 资料图)

  曾送儿子走上抗日战场

  上世纪40年代,当平静的生活被日军的铁蹄踏破时,老太太把自己刚满20岁的长子何国豪送上了战场。

  何国豪记得,当年母亲反反复复叮嘱的一句话:“活着回来。”

  和日军短兵相接的那场激烈战斗发生在黄坛镇张家山,身边的战友被打中,血流满地,还有一个相熟的伙夫,被日军刺刀活活刺死。他趴在山坡上,手紧紧抓着草茎,抬眼看青山之巅,白云飘过,心里想着,如果能活着回去,什么都不要,就好好待母亲。

  抗战一胜利,何国豪就回到母亲身边。上世纪60年代初,他的父亲和妻子先后过世,这对母子就相依为命生活了半个世纪。

(大儿子给老母亲喂食蜂蜜水 资料图)

  109岁时生活尚能完全自理

  宁海梅林街道河洪古村,地处四明山余脉,凫溪港从村中流过。穿过村子石子路的狭窄墙弄,远远地就能看见一株上了年岁的红豆杉,边上三间普通的平房就是老人生前和大儿子何国豪一起相依为命的地方。

  依山傍水、空气清新,朱土花家人将其归纳为老人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一个原因是,老人终生好动、坚持劳作,所以身体一直很好,不怎么生病。

  朱土花109岁时,生活还能完全自理,洗菜、煮饭、洗衣样样能干。老人什么都吃,也不忌荤。平时三餐以五谷杂粮为主,对红烧肉情有独钟。

  最近20多年,老人爱上吃蜂蜜,每天睡前和清早起来,老人都要喝两汤匙用温开水调和的蜂蜜水,一夜安睡到天明。此外,老人生活也很规律,每天早上8点多起床,晚上8点左右睡觉,午休2个小时。

  曾是全国最大年龄的白内障手术患者

  2015年,市眼科医院常务副院长、主任医师袁建树为老人做了眼科检查,发现老人双眼均有重度白内障,仅存光感,同时伴随结膜炎,必须等炎症控制好了,才能接受白内障手术。

  11月18日上午,老人身穿她最爱的暗红小袄,戴着黑色毛线帽,在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的陪同下,出现在宁波市眼科医院门诊大厅。志愿者提供轮椅直接陪护前往住院部,医院则早已为朱土花一家三代老人预备了一间四人病房。

  次日中午,老人被推进手术室。为了这场手术,医院成立了联络接待组、医疗安全组、病区服务组和手术保障组,两名副院长袁建树和吴善君亲自主刀,市六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李涤病全程监护。由于老人一口老底子宁海话,医院同时破例让家属何时耀在手术室中充当“翻译”,缓解老人的紧张情绪。

  “原来10分钟可以完成的手术,最后做了半个多小时。”袁建树说,从医20多年,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发生。因为,老人一辈子没进过手术室,临时怯场了。

  最后,医护人员不得不用手扶住老人的头,再用镊子固定老人的眼睛,才确保手术顺利完成。手术结束时,手术室响起一片掌声。

  这样高龄的老人接受白内障手术,在我市是首例。朱土花老人同时也成为经报道的全省、全国最大年龄的白内障手术患者。(记者 黄金 佘蕙)

编辑: 崔燕

宁波第一寿星离世 享年113岁 109岁时还能生活自理

稿源: 甬派 2016-04-10 13:26:34

  这位生于1905年7月16日的老人,从清朝一路走来,她生前慈祥的笑容背后,是一段怎么样漫长的风雨人生?一生辛苦,最终高寿,内中是否有长寿秘诀?

(自如行走在山路上。资料图)

  年轻时因勤劳能吃苦被邻居称为“石柱”

  老人晚年的生活可算幸福,但其实她早年吃了很多苦。17岁那年,她从大溪对面的五松坑坐着大花轿嫁到下河村。丈夫何炎和大她14岁,是个泥水匠。由于家境贫困,丈夫经常带着伙计徒弟外出建房修路。

  结婚后,年轻的朱土花生活俭朴,能吃苦耐劳。虽然裹了小脚,但她什么活都干。白天养猪、养羊、养牛、磨粉等,晚上等孩子们睡下,她还要在油灯下做针线活、编草帽。用大儿子何国豪的话说:母亲当时不放过任何一个能赚钱的机会。

  于是,乡邻们给朱土花取了一个形象的绰号——“石柱”。一是形容她身材矮而墩实,二是夸赞她干活勤劳能吃苦,好比石头打的柱子一样,结实牢靠。

  何国豪说,这个家在朱土花的帮衬下,挣一点,积一点,买了田,建了房。日子渐渐宽裕起来。

  然后,好景不长。在朱土花48岁那年,丈夫何炎和积劳成疾过世。顿时,家庭重担落在了她一个小脚女人肩上。不过,朱土花还是凭借着自己“石柱”般的毅力,挺起腰杆,和长子何国豪一起为这个家打拼、付出。终于,在长子帮助下,朱土花也给小儿子何国满娶了媳妇,了却人生大事。

(家人合影 资料图)

  曾送儿子走上抗日战场

  上世纪40年代,当平静的生活被日军的铁蹄踏破时,老太太把自己刚满20岁的长子何国豪送上了战场。

  何国豪记得,当年母亲反反复复叮嘱的一句话:“活着回来。”

  和日军短兵相接的那场激烈战斗发生在黄坛镇张家山,身边的战友被打中,血流满地,还有一个相熟的伙夫,被日军刺刀活活刺死。他趴在山坡上,手紧紧抓着草茎,抬眼看青山之巅,白云飘过,心里想着,如果能活着回去,什么都不要,就好好待母亲。

  抗战一胜利,何国豪就回到母亲身边。上世纪60年代初,他的父亲和妻子先后过世,这对母子就相依为命生活了半个世纪。

(大儿子给老母亲喂食蜂蜜水 资料图)

  109岁时生活尚能完全自理

  宁海梅林街道河洪古村,地处四明山余脉,凫溪港从村中流过。穿过村子石子路的狭窄墙弄,远远地就能看见一株上了年岁的红豆杉,边上三间普通的平房就是老人生前和大儿子何国豪一起相依为命的地方。

  依山傍水、空气清新,朱土花家人将其归纳为老人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一个原因是,老人终生好动、坚持劳作,所以身体一直很好,不怎么生病。

  朱土花109岁时,生活还能完全自理,洗菜、煮饭、洗衣样样能干。老人什么都吃,也不忌荤。平时三餐以五谷杂粮为主,对红烧肉情有独钟。

  最近20多年,老人爱上吃蜂蜜,每天睡前和清早起来,老人都要喝两汤匙用温开水调和的蜂蜜水,一夜安睡到天明。此外,老人生活也很规律,每天早上8点多起床,晚上8点左右睡觉,午休2个小时。

  曾是全国最大年龄的白内障手术患者

  2015年,市眼科医院常务副院长、主任医师袁建树为老人做了眼科检查,发现老人双眼均有重度白内障,仅存光感,同时伴随结膜炎,必须等炎症控制好了,才能接受白内障手术。

  11月18日上午,老人身穿她最爱的暗红小袄,戴着黑色毛线帽,在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的陪同下,出现在宁波市眼科医院门诊大厅。志愿者提供轮椅直接陪护前往住院部,医院则早已为朱土花一家三代老人预备了一间四人病房。

  次日中午,老人被推进手术室。为了这场手术,医院成立了联络接待组、医疗安全组、病区服务组和手术保障组,两名副院长袁建树和吴善君亲自主刀,市六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李涤病全程监护。由于老人一口老底子宁海话,医院同时破例让家属何时耀在手术室中充当“翻译”,缓解老人的紧张情绪。

  “原来10分钟可以完成的手术,最后做了半个多小时。”袁建树说,从医20多年,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发生。因为,老人一辈子没进过手术室,临时怯场了。

  最后,医护人员不得不用手扶住老人的头,再用镊子固定老人的眼睛,才确保手术顺利完成。手术结束时,手术室响起一片掌声。

  这样高龄的老人接受白内障手术,在我市是首例。朱土花老人同时也成为经报道的全省、全国最大年龄的白内障手术患者。(记者 黄金 佘蕙)

编辑: 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