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1 08:53
一份份看似秀色可餐的外卖餐点,其实背后的商家良莠不齐,地址不符、超范围经营、照片作假,甚至卫生情况都不达标。乱象背后原因众多,平台监管存在漏洞、市场激烈竞争下商家唯利是图。
如今外卖平台对于入驻商家的审核如何,记者进行了一次小“实验”。
记者“实验”
用假材料尝试申请
无一家通过审核
在进行“实验”前,记者从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拿到了一组数据,目前全宁波在五大网络外卖平台(美团网、大众点评网、百度外卖、口碑外卖、饿了么)网络餐饮单位上线共有17844家,经过市场监督管理局从3月18日到3月31进行的网络订餐“清网行动”后,下线了1189家,督促整改存在问题餐饮单位237家,立案查处违法案件8起,现场取缔无证单位14家。
监管部门的清查行动后,外卖平台入驻审核门槛会不会提高?记者几天前以商家入驻的名义向多家外卖平台提出申请,亲身体验了一把入驻的过程。
事先记者利用网上生成软件提供了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各一份,经过尝试发现,商家想要入驻外卖平台必须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每家外卖平台在申请前都需要对申请者进行实名认证,将身份证以及本人照片上传至平台。因为记者提供的身份证并没有造假,所以这一步的审核比较顺利通过了。
接下来就是填写商家信息了,拿“百度外卖”来说,商户入驻需要填写店名、商户类型、经营范围、联系方式、配送方式,还有就是上传店铺门脸图和店内环境图,这两张图片都被要求需要现场采集。
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资质信息上传,这里需要商户提供营业执照和餐饮服务许可证。记者将事先备好的两证上传,在填写了店名、地址、配送方式等后,接下来每个平台都需要几天的审核时间。
记者分别在“美团外卖”、“百度外卖”、“口碑”进行了申请,结果无一家通过审核。
看来就目前来说,平台对于商家入驻的审核还是有一定门槛,一些无证商贩想要进入看来并不是那么简单,但也不能排除一些店家通过借用、挂靠、超范围经营等手段存在于这些外卖平台上。
外卖平台运营模式导致隐患重重
经过体验,记者发现平台的审核机制相比较前期已经有所改进,根据记者最近一系列的调查,外卖平台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后期对入驻店家的监管和复核上。
“通过了审核入驻平台后,难道就可以确保商家良心经营吗?”有网友提出似乎上了平台之后,外卖商家与平台之间再无“瓜葛”。
江东一家快餐的老板李先生同时入驻多个平台,“这些外卖平台平时和我几乎没有联系,业务员上门也就介绍近期活动,没有监督。送餐的电瓶车是我自己的,他们什么也没给我,我还得雇人送外卖。”
有业内人士表示,各大外卖平台的自身模式已经注定了如今的漏洞百出。“去年,外卖平台可以说是在打融资补贴大战,各家都在急速扩张。平台内部员工在绩效考核和奖励的利益驱动下也会继续刷单,平台也就能不断跑马圈地、扩大规模、提升订单,向投资人证明自己。其间也就给了一些不受监管、毛利高的黑作坊生存空间。”
那么外卖平台对于这些店家是否有监管的义务?主管部门的答复非常明确,平台不仅需要履行准入监管责任,一旦平台上店家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平台是需要负责的。
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监管处副处长陈明说,对于这些漏洞的产生,作为外卖平台方来说,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发现入网食品经营者有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严重违法行为的,应当立即停止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
陈明还告诉记者,根据法规,消费者通过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购买食品,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入网食品经营者或者食品生产者要求赔偿。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入网食品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由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赔偿。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