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余姚这位清洁工唱歌征服了一条街 还新买一辆车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4-12 07:22:48 报料热线:81850000

  赵贡献买了辆新车,在余姚城区的新建北路一带,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仅因为他环卫工人的身份,更因为他身上“马路歌手”的标签。

  这位来自安徽亳州的中年汉子,在那段500米的路上,来来回回扫了9年。

  从当初的自卑而埋头扫地,到后来的自豪而抬头高歌,赵贡献开始快乐地工作,歌声伴随着扫帚飞舞,打发着单调枯燥的每个黎明和黄昏。

  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一唱还真唱出了点名堂,差一点甚至唱到了央视的舞台。

  如今有车有房的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只能咬着牙在原来的道路上前行,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想要的,生活终究会给你,只要坚持和努力。

  感动

  “并非想象的那样轻如尘埃”

  余姚新建北路塑料城附近的那段路,沿街的店名赵贡献闭着眼睛也能叫出来。他是这一带的清洁工,在这段近500米的路上,来来回回扫了9年。

  这些店旁边是移动公司,再往前走一段会看到一家黄焖鸡米饭……9年,一成不变的车来车往、尘土飞扬,但是清洁工的字典里,也有诗与远方。

  “除了发动机的轰鸣和电气之音,我似乎听到了他蚀骨般的心跳……”挥动扫帚的时候,赵贡献常常会大声歌唱。

  来来往往的人停下脚步,没有惊诧,没有嘲讽,只有掌声。

  此时的赵贡献,同9年前刚到此地时已经判若两人。

  2007年,赵贡献和妻子从老家安徽亳州来到余姚,经老乡介绍,做了清洁工。当他穿上橙黄的工作服,拖着垃圾车来到塑料城旁边那条马路时,惆怅、失落、自卑……五味杂陈涌上心头。

  30多岁的一个大男人来扫马路,这种感觉总让他抬不起头,但生活所迫,别无选择。

  老家的房子年久失修,老人身体不好,3个孩子寄养在哥哥家,月月等着学费生活费……工作虽然不“体面”,但一天可以挣25元,如果再捡点废纸、饮料瓶什么的,两夫妻一个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这比待在老家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强多了。

  起早贪黑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

  每天5点多起来,扫一遍落叶,回去吃早饭,然后出来收拾各商户门口扔出来的垃圾,等早高峰完全过去,再扫马路中间的垃圾。这一遍扫完,可以回家准备午饭了,下午再重复一次……

  生活就在这500米长的道路上循环,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赵贡献个子不高,身材很敦实,皮肤黑,笑起来一口白牙,可那时很少有人看到他笑。和多数环卫工人一样,在来来往往的行人眼里,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背影。

  赵贡献也常常自卑,有时候想,自己大概就像身边的路牌、路灯或者行道树一样,只是这段马路的一个“标配”吧。

  因此,他总是低头扫地,老实干活,尽可能把自己的承包区打扫得干干净净。

  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看到小店门口放有硬纸板之类可以卖钱的东西,他总是很小心地走到店主面前,低着头询问:“这硬纸板是你扔掉的吗?不要的话能不能给我。”声音轻得只有他们俩才能听得见。

  那种谦卑,常常让店主们无法拒绝,他们觉得“这个清洁工有点不一样”。

  正是这种不一样的评价,让赵贡献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

  那年冬天,好冷,他只穿了件棉毛衫和外套。中午,他到一小店门前收拾垃圾,店主走出来,塞给他200元,让他去买件棉衣。

  那一刻,赵贡献几乎僵在了那里。清醒过来后,他再三推辞。店主说,你地扫得干净,垃圾也清得及时,我们都知道,就算是一点奖励吧。

  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让他感觉好温暖。原来,他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轻如尘埃,扫地也是件有意义的事。

  店主离开后,他直起腰板,长长地呼了口气,顿时觉得眼前的道路、车流、人流都那么美好,他没有理由不快乐。

 [1] [2] [3] 下一页

编辑: 郭静

余姚这位清洁工唱歌征服了一条街 还新买一辆车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4-12 07:22:48

  赵贡献买了辆新车,在余姚城区的新建北路一带,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仅因为他环卫工人的身份,更因为他身上“马路歌手”的标签。

  这位来自安徽亳州的中年汉子,在那段500米的路上,来来回回扫了9年。

  从当初的自卑而埋头扫地,到后来的自豪而抬头高歌,赵贡献开始快乐地工作,歌声伴随着扫帚飞舞,打发着单调枯燥的每个黎明和黄昏。

  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一唱还真唱出了点名堂,差一点甚至唱到了央视的舞台。

  如今有车有房的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只能咬着牙在原来的道路上前行,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想要的,生活终究会给你,只要坚持和努力。

  感动

  “并非想象的那样轻如尘埃”

  余姚新建北路塑料城附近的那段路,沿街的店名赵贡献闭着眼睛也能叫出来。他是这一带的清洁工,在这段近500米的路上,来来回回扫了9年。

  这些店旁边是移动公司,再往前走一段会看到一家黄焖鸡米饭……9年,一成不变的车来车往、尘土飞扬,但是清洁工的字典里,也有诗与远方。

  “除了发动机的轰鸣和电气之音,我似乎听到了他蚀骨般的心跳……”挥动扫帚的时候,赵贡献常常会大声歌唱。

  来来往往的人停下脚步,没有惊诧,没有嘲讽,只有掌声。

  此时的赵贡献,同9年前刚到此地时已经判若两人。

  2007年,赵贡献和妻子从老家安徽亳州来到余姚,经老乡介绍,做了清洁工。当他穿上橙黄的工作服,拖着垃圾车来到塑料城旁边那条马路时,惆怅、失落、自卑……五味杂陈涌上心头。

  30多岁的一个大男人来扫马路,这种感觉总让他抬不起头,但生活所迫,别无选择。

  老家的房子年久失修,老人身体不好,3个孩子寄养在哥哥家,月月等着学费生活费……工作虽然不“体面”,但一天可以挣25元,如果再捡点废纸、饮料瓶什么的,两夫妻一个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这比待在老家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强多了。

  起早贪黑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

  每天5点多起来,扫一遍落叶,回去吃早饭,然后出来收拾各商户门口扔出来的垃圾,等早高峰完全过去,再扫马路中间的垃圾。这一遍扫完,可以回家准备午饭了,下午再重复一次……

  生活就在这500米长的道路上循环,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赵贡献个子不高,身材很敦实,皮肤黑,笑起来一口白牙,可那时很少有人看到他笑。和多数环卫工人一样,在来来往往的行人眼里,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背影。

  赵贡献也常常自卑,有时候想,自己大概就像身边的路牌、路灯或者行道树一样,只是这段马路的一个“标配”吧。

  因此,他总是低头扫地,老实干活,尽可能把自己的承包区打扫得干干净净。

  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看到小店门口放有硬纸板之类可以卖钱的东西,他总是很小心地走到店主面前,低着头询问:“这硬纸板是你扔掉的吗?不要的话能不能给我。”声音轻得只有他们俩才能听得见。

  那种谦卑,常常让店主们无法拒绝,他们觉得“这个清洁工有点不一样”。

  正是这种不一样的评价,让赵贡献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

  那年冬天,好冷,他只穿了件棉毛衫和外套。中午,他到一小店门前收拾垃圾,店主走出来,塞给他200元,让他去买件棉衣。

  那一刻,赵贡献几乎僵在了那里。清醒过来后,他再三推辞。店主说,你地扫得干净,垃圾也清得及时,我们都知道,就算是一点奖励吧。

  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让他感觉好温暖。原来,他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轻如尘埃,扫地也是件有意义的事。

  店主离开后,他直起腰板,长长地呼了口气,顿时觉得眼前的道路、车流、人流都那么美好,他没有理由不快乐。

 [1] [2] [3] 下一页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