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北仑3名麻醉医生用日记告诉你工作的无奈和喜悦
稿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2016-04-13 07:28:00报料热线:81850000

  在各家医院的手术室里,总少不了这样一群人:身穿手术服,头戴手术帽,踩一双手术室拖鞋,双手因为经常清洗消毒略显苍白,常坐在病人前方,数个显示器上的冷光投映在严肃的脸上,与半米之外忙得热火朝天的手术医生、护士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

  ——他们,就是麻醉医生。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麻醉医生就是在手术前,给患者打一针,让他们睡一觉的“技师”。前两天,北仑区人民医院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题为《你所不知道的麻醉科:麻醉医生日志》的文章,通过日记体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麻醉医生的工作日常。

  昨天,钱江晚报记者联系上3位日记作者,听他们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高压工作,和这些工作带来的无奈及喜悦。

  2016年1月XX日,麻醉科医生吴友华,13年麻醉医生经验

  为1分钟的复位术

  忙了1个多小时

  日记节选:

  83岁高龄的老奶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不小心摔倒,肩关节脱位,需要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肩关节手法复位术。如果实施麻醉,老奶奶处于无痛状态,肌肉松弛,手法复位顺利, 1、2分钟就可以治愈;但她术前基础疾病多,全身情况差,这种高龄老人麻醉对麻醉医生挑战极大,不但操作困难,麻醉过程中随时有心肺衰竭可能。如果不行麻醉,老奶奶会因疼痛加重心脏负担,后果严重……

  昨天,吴友华回忆起这位患者,笑着说,复位术1分钟就做好了,但这次麻醉,从前期准备到完成,一共花了1个多小时。

  这位老奶奶本身麻醉就很难操作,更何况麻醉部位是脖子上的肌间沟,需要脖子和肩膀都露出来,但她穿了好几件衣服,一动就疼,十分难脱;麻醉时需要头偏向一侧,但她肩膀疼得向前抬起,脖子处于僵硬的保护状态,无法下手。

  怎么办?只能慢慢来:衣服难脱就和家属商量后,用剪刀剪开;肩膀和脖子姿势不对,就找外科医生帮忙扶着;避免基础疾病带来的不良后果,给老奶奶吸氧,尽量控制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等,担心她麻醉时呕吐反流误吸入肺,还服了止吐药。一切准备就绪,吴友华观察老奶奶近1个小时,选择最佳时机,实施了麻醉。

  复位术不到1分钟就完成了,一切顺利。

  吴友华说,类似的患者常能遇到,特别是夜班常遇到饱胃的车祸病人、醉酒病人,有时仅仅是很小的清创手术,麻醉完成也是身心俱疲,但这种种压力,都关在手术室内,没人知道。

  2015年12月XX日,麻醉医生盛诚,7年麻醉医生经验

  在救护车上一路胸外按压

  衣服全部湿透

  日记节选:

  一名男孩突发心跳骤停,在送往当地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时几乎无生命迹象。我作为麻醉医生到达现场后,迅速为男孩行气管插管,为复苏打下基础,并利用平时抢救手术病人的经验,结合男孩的病情献计献策,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心脏电击除颤、复苏药物的应用、重大脏器的保护……两个多小时的不放弃,换来了男孩心跳的恢复……

  事情已经过去几个月了,说起这次经历,盛诚记忆犹新。

  那天他值班,早上九十点,主任打来电话:一个男孩急需抢救。他一手抓着气管插管箱,一手拿着药物箱,就赶了过去。

  这是个初中生,身高1.6米左右,当时已没有意识,在急救药物的作用下,心跳微弱。盛诚先给他做气管插管,还算顺利,但几分钟后就出现了转折——因为肺水肿,气管导管有粉红色痰喷出,同时有缺氧导致的四肢无意识抽动。

  盛诚立即和另外两位急诊、ICU的医生轮流给他做心肺复苏,三五分钟就换一个人。情况还是不妙,孩子被救护车拉回北仑区人民医院。一路上,三人不停地做着胸外按压,由于肺水肿,这种按压比平时更需要力气,到达医院,盛诚发现衣服已经湿透。让他开心的是,随后,传来孩子生命体征稳定的消息。

  盛诚说,这只是麻醉医生日常工作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同事们常赴舟山协同抢救大出血手术病人,支援大榭院区、梅山分院以及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麻醉任务,“作为生命守护者,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2016年2月XX日,麻醉疼痛科医生王灿,10年麻醉医生经验

  癌症晚期的父亲不痛了

  子女当场落泪

  日记节选:

  一位肝癌晚期病人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地走了。他在疼痛科病房住了2个多月。刚入院时,他的疼痛评估高达8分(重度疼痛),被癌痛折磨得生不如死。在入院当天,我们为他进行癌痛治疗后,疼痛评估降到了2分(轻微疼痛),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让我吃惊的是,他的子女当场落下泪来。住院的2个多月,病人平静地交待后事,与从外地赶来的亲友团聚、告别,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再遭受疼痛的折磨……

  王灿很清楚地记得这位患者,不到50岁,男性,发现癌症时已没有手术机会。

  “他刚入院时,右腹部疼得坐立不安,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一刻不停地呻吟着,他的家人在边上记得团团转也不敢上前安慰——重度疼痛让他易怒、暴躁。”王灿赶紧对他做了药物治疗,第二天,疼痛就减轻了很多。

  比起在疼痛患者面前受的委屈,王灿心里更在乎的是,还有很多人不了解疼痛科,面临“医生找不到患者,患者找不到医生”的尴尬,他说,我们为患者辛苦是应该的,只希望有颈椎、腰椎等慢性疼痛;癌痛;三叉神经痛等神经性疼痛的患者,能早日得到有效治疗。

  目前,宁波已经有多家医院开设了疼痛科,主要治疗慢性疼痛、癌痛和神经痛。疼痛科大多都是从麻醉科分支出来的,疼痛科医生基本都是麻醉医生。记者李竹青

编辑: 郭静

北仑3名麻醉医生用日记告诉你工作的无奈和喜悦

稿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2016-04-13 07:28:00

  在各家医院的手术室里,总少不了这样一群人:身穿手术服,头戴手术帽,踩一双手术室拖鞋,双手因为经常清洗消毒略显苍白,常坐在病人前方,数个显示器上的冷光投映在严肃的脸上,与半米之外忙得热火朝天的手术医生、护士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

  ——他们,就是麻醉医生。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麻醉医生就是在手术前,给患者打一针,让他们睡一觉的“技师”。前两天,北仑区人民医院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题为《你所不知道的麻醉科:麻醉医生日志》的文章,通过日记体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麻醉医生的工作日常。

  昨天,钱江晚报记者联系上3位日记作者,听他们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高压工作,和这些工作带来的无奈及喜悦。

  2016年1月XX日,麻醉科医生吴友华,13年麻醉医生经验

  为1分钟的复位术

  忙了1个多小时

  日记节选:

  83岁高龄的老奶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不小心摔倒,肩关节脱位,需要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肩关节手法复位术。如果实施麻醉,老奶奶处于无痛状态,肌肉松弛,手法复位顺利, 1、2分钟就可以治愈;但她术前基础疾病多,全身情况差,这种高龄老人麻醉对麻醉医生挑战极大,不但操作困难,麻醉过程中随时有心肺衰竭可能。如果不行麻醉,老奶奶会因疼痛加重心脏负担,后果严重……

  昨天,吴友华回忆起这位患者,笑着说,复位术1分钟就做好了,但这次麻醉,从前期准备到完成,一共花了1个多小时。

  这位老奶奶本身麻醉就很难操作,更何况麻醉部位是脖子上的肌间沟,需要脖子和肩膀都露出来,但她穿了好几件衣服,一动就疼,十分难脱;麻醉时需要头偏向一侧,但她肩膀疼得向前抬起,脖子处于僵硬的保护状态,无法下手。

  怎么办?只能慢慢来:衣服难脱就和家属商量后,用剪刀剪开;肩膀和脖子姿势不对,就找外科医生帮忙扶着;避免基础疾病带来的不良后果,给老奶奶吸氧,尽量控制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等,担心她麻醉时呕吐反流误吸入肺,还服了止吐药。一切准备就绪,吴友华观察老奶奶近1个小时,选择最佳时机,实施了麻醉。

  复位术不到1分钟就完成了,一切顺利。

  吴友华说,类似的患者常能遇到,特别是夜班常遇到饱胃的车祸病人、醉酒病人,有时仅仅是很小的清创手术,麻醉完成也是身心俱疲,但这种种压力,都关在手术室内,没人知道。

  2015年12月XX日,麻醉医生盛诚,7年麻醉医生经验

  在救护车上一路胸外按压

  衣服全部湿透

  日记节选:

  一名男孩突发心跳骤停,在送往当地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时几乎无生命迹象。我作为麻醉医生到达现场后,迅速为男孩行气管插管,为复苏打下基础,并利用平时抢救手术病人的经验,结合男孩的病情献计献策,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心脏电击除颤、复苏药物的应用、重大脏器的保护……两个多小时的不放弃,换来了男孩心跳的恢复……

  事情已经过去几个月了,说起这次经历,盛诚记忆犹新。

  那天他值班,早上九十点,主任打来电话:一个男孩急需抢救。他一手抓着气管插管箱,一手拿着药物箱,就赶了过去。

  这是个初中生,身高1.6米左右,当时已没有意识,在急救药物的作用下,心跳微弱。盛诚先给他做气管插管,还算顺利,但几分钟后就出现了转折——因为肺水肿,气管导管有粉红色痰喷出,同时有缺氧导致的四肢无意识抽动。

  盛诚立即和另外两位急诊、ICU的医生轮流给他做心肺复苏,三五分钟就换一个人。情况还是不妙,孩子被救护车拉回北仑区人民医院。一路上,三人不停地做着胸外按压,由于肺水肿,这种按压比平时更需要力气,到达医院,盛诚发现衣服已经湿透。让他开心的是,随后,传来孩子生命体征稳定的消息。

  盛诚说,这只是麻醉医生日常工作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同事们常赴舟山协同抢救大出血手术病人,支援大榭院区、梅山分院以及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麻醉任务,“作为生命守护者,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2016年2月XX日,麻醉疼痛科医生王灿,10年麻醉医生经验

  癌症晚期的父亲不痛了

  子女当场落泪

  日记节选:

  一位肝癌晚期病人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地走了。他在疼痛科病房住了2个多月。刚入院时,他的疼痛评估高达8分(重度疼痛),被癌痛折磨得生不如死。在入院当天,我们为他进行癌痛治疗后,疼痛评估降到了2分(轻微疼痛),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让我吃惊的是,他的子女当场落下泪来。住院的2个多月,病人平静地交待后事,与从外地赶来的亲友团聚、告别,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再遭受疼痛的折磨……

  王灿很清楚地记得这位患者,不到50岁,男性,发现癌症时已没有手术机会。

  “他刚入院时,右腹部疼得坐立不安,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一刻不停地呻吟着,他的家人在边上记得团团转也不敢上前安慰——重度疼痛让他易怒、暴躁。”王灿赶紧对他做了药物治疗,第二天,疼痛就减轻了很多。

  比起在疼痛患者面前受的委屈,王灿心里更在乎的是,还有很多人不了解疼痛科,面临“医生找不到患者,患者找不到医生”的尴尬,他说,我们为患者辛苦是应该的,只希望有颈椎、腰椎等慢性疼痛;癌痛;三叉神经痛等神经性疼痛的患者,能早日得到有效治疗。

  目前,宁波已经有多家医院开设了疼痛科,主要治疗慢性疼痛、癌痛和神经痛。疼痛科大多都是从麻醉科分支出来的,疼痛科医生基本都是麻醉医生。记者李竹青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