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带着乡愁带着眷爱,大冯回来了!他想为老家做更多更多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6-04-22 07:32:00报料热线:81850000

在这口古井边上,冯骥才再次拍照,他说这口古井的水养育了他的祖先,他在这里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充满了对母亲的依恋。

  21日下午3点多,身材高大的冯骥才带着赤子的微笑,再次出现在了故乡人面前。这一次,他在慈城终于安了“家”。

  明天开馆的冯骥才祖居博物馆,是他在老家的“家”,“在这里没有陌生感,我坐下来还可以写散文!”冯骥才说道。

  占地144平方米的冯骥才祖居博物馆里面,一半装着这位游子浓浓的乡愁;另一半,则是这位赤子对故乡深深的眷爱。

  对这片有着古老历史的土地、对于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1700多年的祖先,在1992年之前,他并没有太多可触可感的直观印象。

  但故乡真是个神奇的东西。一旦触摸了,就再也淡忘不了,那份浓浓的乡愁、那份对它的深深眷爱,就像爬山虎攀满盛夏的墙上一样,占据着整个心灵。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块神奇的土地,这块土地就是故乡。年轻的时候不觉得,到一定岁数的时候,就会对故乡产生一种怀念,特别是你要离开他的时候,离得越远越怀念。比如你出国了、去外地了,或者去异地他乡生活了,就会怀念,尤其在过年的时候。”走进祖居博物馆,冯骥才自言自语。

  他对故乡的乡愁,凝在一件件他捐献的展品上。“那天,我走在家乡的巷子里,阳光把巷子找得明晃晃的。”这一意境,有一天突然从他的记忆深处泛上来,于是,成了挂在祖居博物馆墙上的中国画《深巷》。

  离家太久,近乡情怯。“我在外地搞画展,都直接叫冯骥才画展,只有在故乡办画展,我都取名。1992年第一次回宁波开画展,叫‘敬乡画展’,因为以前我没来过,我敬畏它、期待它;第二次画展是十年以后,中途来过很多次,对故乡已经熟了,所以叫‘省亲画展’。”站在巨大的画展旧照前,冯骥才如是解释。

  他深深地眷爱着这片养育了他的祖先的土地。站在祖居院子里的古井前,他再次露出了像孩子一般天真的笑容——一张同样笑容的照片,已经挂在了展厅,“我在这里感受到了对母亲的眷恋。”他说,这口古井的水养育了我的祖先,我虽然不是在宁波出生的,但我的祖祖辈辈几十代人在这里繁衍,有时我想,积累了几十代人的爱都在我身上,所以我对祖先有一种敬畏。

站在祖居的菜地里,冯骥才对祖居博物馆能保存这片菜地非常开心,“保留了原生态的东西,把历史空间留了下来”。他对故乡的人对文化的态度赞赏有加。

  他对这片土地心存无限的敬畏和感激。因为,“我跟这个土地的相连不仅是一个生活血脉的相连,也是一种文化精神的相连。比如我们这个慈城镇上一个特别重要的文化是慈孝文化,这个文化在我身上影响很深。慈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孝顺是一个做人的标准。”

  他为自己是宁波人而自豪。“我觉得很骄傲,故乡的确是一个很优秀的地方。首先它有悠久的历史,是农耕文明起始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有很多重要的历史遗存和思想。”比如王阳明,“我受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影响很大。后来我在做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提出要做‘行动的知识分子’,就来自于王阳明思想。”

  甚至,他这十多年来投身文化遗产保护的源头,就发端于故乡。1992年,首次回乡办画展的冯骥才得知月湖边的贺秘监祠年久失修,无钱修缮,当即决定卖画筹钱。最终,用冯骥才卖掉5件画作的20万元,贺秘监祠才得以重现历史风貌。 “这是我做过的第一个文化遗产保护案例,从那以后我就知道了,没钱修文物时,我可以卖画!”站在他与修缮后的贺秘监祠合影的照片前,冯骥才娓娓道来。

  乡愁、眷爱、自豪交织的冯骥才,愿意为老家做更多的事情。

  所以,他把爷爷和父亲生前用过的两把椅子搬来了,因为他觉得,放在祖居博物馆最合适。他把几十年来创作的各种作品送回来了,因为“我老家的人对我挺在乎,对我的作品也挺在乎的,所以我愿意把我的东西带回来,充实家乡的文化资源,在家乡里寻找知音,因为我的一切都是来自于这块土地的。”

  他还想为老家做更多的事情。“今后,我还会选出更多的东西送回老家来。”站在自己捐献的书桌前,冯骥才若有所思,“我还能创作,我还想为家乡创作更多的东西!”他梦想着有朝一日闲下来,到故乡来住上一段时间,在陪伴自己多少年的书桌前,静静地写下、画下对故乡的爱和思念。

  而这一次,他只想虔诚地为故乡祈祷!“我明天会把这对文武财神捐给老家。”指着他书房照片上的一对文武财神照片,冯骥才认真地说道。这对清代文武财神木雕,是他多年前托原天一阁馆长帮他收购的。“文财神保护财富,武财神送福气,我希望它们能保佑老家人有福有财!”(记者 梅子满 林旻 吴红波)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徐挺

带着乡愁带着眷爱,大冯回来了!他想为老家做更多更多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6-04-22 07:32:00

在这口古井边上,冯骥才再次拍照,他说这口古井的水养育了他的祖先,他在这里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充满了对母亲的依恋。

  21日下午3点多,身材高大的冯骥才带着赤子的微笑,再次出现在了故乡人面前。这一次,他在慈城终于安了“家”。

  明天开馆的冯骥才祖居博物馆,是他在老家的“家”,“在这里没有陌生感,我坐下来还可以写散文!”冯骥才说道。

  占地144平方米的冯骥才祖居博物馆里面,一半装着这位游子浓浓的乡愁;另一半,则是这位赤子对故乡深深的眷爱。

  对这片有着古老历史的土地、对于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1700多年的祖先,在1992年之前,他并没有太多可触可感的直观印象。

  但故乡真是个神奇的东西。一旦触摸了,就再也淡忘不了,那份浓浓的乡愁、那份对它的深深眷爱,就像爬山虎攀满盛夏的墙上一样,占据着整个心灵。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块神奇的土地,这块土地就是故乡。年轻的时候不觉得,到一定岁数的时候,就会对故乡产生一种怀念,特别是你要离开他的时候,离得越远越怀念。比如你出国了、去外地了,或者去异地他乡生活了,就会怀念,尤其在过年的时候。”走进祖居博物馆,冯骥才自言自语。

  他对故乡的乡愁,凝在一件件他捐献的展品上。“那天,我走在家乡的巷子里,阳光把巷子找得明晃晃的。”这一意境,有一天突然从他的记忆深处泛上来,于是,成了挂在祖居博物馆墙上的中国画《深巷》。

  离家太久,近乡情怯。“我在外地搞画展,都直接叫冯骥才画展,只有在故乡办画展,我都取名。1992年第一次回宁波开画展,叫‘敬乡画展’,因为以前我没来过,我敬畏它、期待它;第二次画展是十年以后,中途来过很多次,对故乡已经熟了,所以叫‘省亲画展’。”站在巨大的画展旧照前,冯骥才如是解释。

  他深深地眷爱着这片养育了他的祖先的土地。站在祖居院子里的古井前,他再次露出了像孩子一般天真的笑容——一张同样笑容的照片,已经挂在了展厅,“我在这里感受到了对母亲的眷恋。”他说,这口古井的水养育了我的祖先,我虽然不是在宁波出生的,但我的祖祖辈辈几十代人在这里繁衍,有时我想,积累了几十代人的爱都在我身上,所以我对祖先有一种敬畏。

站在祖居的菜地里,冯骥才对祖居博物馆能保存这片菜地非常开心,“保留了原生态的东西,把历史空间留了下来”。他对故乡的人对文化的态度赞赏有加。

  他对这片土地心存无限的敬畏和感激。因为,“我跟这个土地的相连不仅是一个生活血脉的相连,也是一种文化精神的相连。比如我们这个慈城镇上一个特别重要的文化是慈孝文化,这个文化在我身上影响很深。慈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孝顺是一个做人的标准。”

  他为自己是宁波人而自豪。“我觉得很骄傲,故乡的确是一个很优秀的地方。首先它有悠久的历史,是农耕文明起始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有很多重要的历史遗存和思想。”比如王阳明,“我受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影响很大。后来我在做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提出要做‘行动的知识分子’,就来自于王阳明思想。”

  甚至,他这十多年来投身文化遗产保护的源头,就发端于故乡。1992年,首次回乡办画展的冯骥才得知月湖边的贺秘监祠年久失修,无钱修缮,当即决定卖画筹钱。最终,用冯骥才卖掉5件画作的20万元,贺秘监祠才得以重现历史风貌。 “这是我做过的第一个文化遗产保护案例,从那以后我就知道了,没钱修文物时,我可以卖画!”站在他与修缮后的贺秘监祠合影的照片前,冯骥才娓娓道来。

  乡愁、眷爱、自豪交织的冯骥才,愿意为老家做更多的事情。

  所以,他把爷爷和父亲生前用过的两把椅子搬来了,因为他觉得,放在祖居博物馆最合适。他把几十年来创作的各种作品送回来了,因为“我老家的人对我挺在乎,对我的作品也挺在乎的,所以我愿意把我的东西带回来,充实家乡的文化资源,在家乡里寻找知音,因为我的一切都是来自于这块土地的。”

  他还想为老家做更多的事情。“今后,我还会选出更多的东西送回老家来。”站在自己捐献的书桌前,冯骥才若有所思,“我还能创作,我还想为家乡创作更多的东西!”他梦想着有朝一日闲下来,到故乡来住上一段时间,在陪伴自己多少年的书桌前,静静地写下、画下对故乡的爱和思念。

  而这一次,他只想虔诚地为故乡祈祷!“我明天会把这对文武财神捐给老家。”指着他书房照片上的一对文武财神照片,冯骥才认真地说道。这对清代文武财神木雕,是他多年前托原天一阁馆长帮他收购的。“文财神保护财富,武财神送福气,我希望它们能保佑老家人有福有财!”(记者 梅子满 林旻 吴红波)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