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宁波籍著名作家沈寂在沪逝世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5-18 08:28:01报料热线:81850000

沈老(中)与刘亚军(左一)、漫画家郑辛遥合影。刘亚军 供图

沈老回忆抗战的手稿。刘亚军 供图

1992年10月1日,《奉化日报》第七版刊登了沈寂的文章。奉化市委宣传部供图

  5月16日19:55,宁波籍著名作家沈寂因病于上海逝世,享年92岁。

  沈寂,原名汪崇刚,祖籍宁波奉化大堰,生于上海。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的编剧正是他。而即将出版的《画说百年上海滩》成了他和另一位宁波籍大师贺友直的合奏绝响。

  得知沈老去世的消息后,昨天,记者立即联系了上海文艺界有关人士以及奉化市相关部门。大家都对沈老的逝世深表哀痛。据了解,明天晚上,奉化市作协会员将举办追思会,缅怀沈老。

  记者连线

  沈老被誉为“老上海活字典”

  “前不久,我去看望过沈老。合影时,沈老要求把氧气罩摘下来,说不好看。真没想到,才短短几天,他便永远离开了我们。”昨天,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副主任刘亚军接受了记者电话采访,心情非常沉痛。刘亚军说:“沈老的作品全方位地展现了上海的市井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财富,他的去世是文艺界的一大损失。”

  近几年来,沈寂和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合作,陆续策划、出版了由他撰文的老上海连环画《大世界》与《四行孤军血战记》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和贺友直合作的《哈哈镜———贺友直、沈寂画说百年上海滩》于2013年出版,两人合作的连环漫画图文书《画说百年上海滩》目前已签样付型,即将出版。

  “虽说沈老小时候被人叫做少爷,但是他经历丰富,做过地下党,亲历过上海抗战,也因为父亲的关系接触过不少上海名流。所以,可以说很少有人比他更了解上海市井文化,从底层百姓到社会名流,他作品中体现的老上海是全方位的。”刘亚军说。正因为沈老在上述方面的贡献,他也被誉为“老上海活字典”。

  他说,沈老一个“很拼”的人,在物质生活上的要求非常简单,但对艺术作品的追求却精益求精,“这一点和贺友直老先生非常像,我想,他们身上都具备了宁波人敢于坚持和拼搏的精神。”

  据刘亚军回忆,即便是在90多岁的高龄,沈老还是坚持创作。“我去他家拜访时,他经常侃侃而谈,一站就是一下午。而一旦写起来,则根本停不下来。”他形容沈老在创作时经常“两眼放光”,“我所说的一点都不夸张,创作时老先生特别投入,这几年他因为生病,身体越发消瘦,坐久了屁股被凳子磨得疼,他索性就站着创作。”刘亚军从心底里心疼沈老,多次提醒他创作要悠着一点,适可而止,沈老却回答他说:“我想把我脑海中的很多东西留下来,我一写起来就放不下。”

  刘亚军说,沈老为人豁达、心胸宽广。此前,在参加文艺界的过世朋友的告别仪式后,沈寂曾想到自己身后挽联怎么写的问题,于是早早地请朋友为其作挽联。因为曾写了《上海大亨》、《上海大班》、《上海大世界》等著作,他自拟了上联:“大亨、大班、大世界”,他的同事、编剧斯民三则为其对出了下联:“好人、好心、好文章”。

  “他是性情中人,而且内心非常强大,很少说一些伤感的话。上次去看他,他对我说最近身体不行,我一直记挂着他的身体,没想到……”刘亚军难过地说。

  乡亲回忆

  沈老曾撰文表达思乡之情

  昨天,奉化有关部门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沈寂曾于1992年5月回到故乡奉化,后来还于当年10月1日在《奉化日报》发表过文章。记者看到,沈老发表的这篇文章题为《少小离家老大回》。这一页报纸已经微微泛黄。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他通过回忆往事,深情地表达了对故乡宁波奉化的浓浓思乡之情。这是沈老阔别故乡50多年后,第二次踏上了故乡的土地。

  沈寂在这篇文章中说:“父亲是奉化大堰常诏村人,少年时离家到上海谋生。经过三十年的刻苦经营,由小商人成为棉花商业的巨子,但是他不忘出生之地,每隔两三年总要回乡探望一次,为乡亲们做些好事。”在文章中,沈寂回忆了父亲的奋斗史。

  沈寂的父亲是上海宁波同乡会发起人之一,当年心系桑梓,出资在奉化造学校、建医院、修桥、铺路,是奉化当地有名的商人。“父亲在大桥镇买下‘惠成当铺’的地产,大桥镇成为我的故乡。”

  他回忆第一次来到大桥镇的情景,当时他和家人从上海赶回奉化为父亲送终,“大桥桥面两侧是用木板搭成的简陋小店铺,约有二三十家……过桥的人仿佛进入一条奇特的小街,大桥下溪水清澈,两岸一片沙滩。”他在文中说,故乡最吸引他的是“中山公园”和“岳林寺”,古刹胜景使他流连忘返。

  他还在文中表达了对故乡奉化的期许:“我目睹奉化以崭新面目在浙江大地崛起。我更冀望奉化的经济建设在乡亲们的加倍努力下,名闻遐迩,誉满天下。”

  □宁波晚报记者庞锦燕  

  相关报道

  沈寂平生最爱三件事:

  阅读、写作、与人交流

  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沈寂2016年5月16日19点55分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病逝,享年92岁。

  沈寂,原名汪崇刚,浙江奉化人,1924年9月生于上海,肄业于复旦大学西洋文学系。后来,他写小说、编刊物,结识了当时活跃于上海文坛的柯灵、张爱玲、徐訏等不少作家,亦熟悉商贾巨富如黄金荣、杜月笙、哈同等大亨,成了写老上海人物的行家里手。

  沈寂编剧的《珊瑚岛上的死光》是我国第一部科幻电影。1984年,沈寂创作的人物传记小说《一代影星阮玲玉》在《解放日报》连载,引起轰动,后被改编为电影。后来,沈寂与贺友直组成搭档,一人说故事,一人以白描画面勾勒故事场景,推出的老上海系列作品广受欢迎。沈寂还与戴敦邦合作推出文配图的《大亨》、《大班》两部长篇小说。

  晚年,沈寂笔耕不辍,先后写作及主编了《老上海奇闻》、《老上海南京路》、《老上海电影明星》等十余部“老”字号的文集与大型画册。他不用电脑,一直是最传统的方式———用笔一个字、一个字写作,新著《昨夜星辰:我眼中的影人朋友》去年刚刚出版。

  沈寂小女儿汪清说,父亲平生最爱三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三是与人交流,“他写了一辈子,对他来说,写作是一种享受。”《昨夜星辰———我眼中的影人朋友》正在《解放日报》连载,“入院后,他总是让我们给他念报上的连载,只要听着,他就安静、舒缓下来了。”

  据《解放日报》

编辑: 孙研

宁波籍著名作家沈寂在沪逝世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5-18 08:28:01

沈老(中)与刘亚军(左一)、漫画家郑辛遥合影。刘亚军 供图

沈老回忆抗战的手稿。刘亚军 供图

1992年10月1日,《奉化日报》第七版刊登了沈寂的文章。奉化市委宣传部供图

  5月16日19:55,宁波籍著名作家沈寂因病于上海逝世,享年92岁。

  沈寂,原名汪崇刚,祖籍宁波奉化大堰,生于上海。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的编剧正是他。而即将出版的《画说百年上海滩》成了他和另一位宁波籍大师贺友直的合奏绝响。

  得知沈老去世的消息后,昨天,记者立即联系了上海文艺界有关人士以及奉化市相关部门。大家都对沈老的逝世深表哀痛。据了解,明天晚上,奉化市作协会员将举办追思会,缅怀沈老。

  记者连线

  沈老被誉为“老上海活字典”

  “前不久,我去看望过沈老。合影时,沈老要求把氧气罩摘下来,说不好看。真没想到,才短短几天,他便永远离开了我们。”昨天,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副主任刘亚军接受了记者电话采访,心情非常沉痛。刘亚军说:“沈老的作品全方位地展现了上海的市井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财富,他的去世是文艺界的一大损失。”

  近几年来,沈寂和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合作,陆续策划、出版了由他撰文的老上海连环画《大世界》与《四行孤军血战记》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和贺友直合作的《哈哈镜———贺友直、沈寂画说百年上海滩》于2013年出版,两人合作的连环漫画图文书《画说百年上海滩》目前已签样付型,即将出版。

  “虽说沈老小时候被人叫做少爷,但是他经历丰富,做过地下党,亲历过上海抗战,也因为父亲的关系接触过不少上海名流。所以,可以说很少有人比他更了解上海市井文化,从底层百姓到社会名流,他作品中体现的老上海是全方位的。”刘亚军说。正因为沈老在上述方面的贡献,他也被誉为“老上海活字典”。

  他说,沈老一个“很拼”的人,在物质生活上的要求非常简单,但对艺术作品的追求却精益求精,“这一点和贺友直老先生非常像,我想,他们身上都具备了宁波人敢于坚持和拼搏的精神。”

  据刘亚军回忆,即便是在90多岁的高龄,沈老还是坚持创作。“我去他家拜访时,他经常侃侃而谈,一站就是一下午。而一旦写起来,则根本停不下来。”他形容沈老在创作时经常“两眼放光”,“我所说的一点都不夸张,创作时老先生特别投入,这几年他因为生病,身体越发消瘦,坐久了屁股被凳子磨得疼,他索性就站着创作。”刘亚军从心底里心疼沈老,多次提醒他创作要悠着一点,适可而止,沈老却回答他说:“我想把我脑海中的很多东西留下来,我一写起来就放不下。”

  刘亚军说,沈老为人豁达、心胸宽广。此前,在参加文艺界的过世朋友的告别仪式后,沈寂曾想到自己身后挽联怎么写的问题,于是早早地请朋友为其作挽联。因为曾写了《上海大亨》、《上海大班》、《上海大世界》等著作,他自拟了上联:“大亨、大班、大世界”,他的同事、编剧斯民三则为其对出了下联:“好人、好心、好文章”。

  “他是性情中人,而且内心非常强大,很少说一些伤感的话。上次去看他,他对我说最近身体不行,我一直记挂着他的身体,没想到……”刘亚军难过地说。

  乡亲回忆

  沈老曾撰文表达思乡之情

  昨天,奉化有关部门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沈寂曾于1992年5月回到故乡奉化,后来还于当年10月1日在《奉化日报》发表过文章。记者看到,沈老发表的这篇文章题为《少小离家老大回》。这一页报纸已经微微泛黄。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他通过回忆往事,深情地表达了对故乡宁波奉化的浓浓思乡之情。这是沈老阔别故乡50多年后,第二次踏上了故乡的土地。

  沈寂在这篇文章中说:“父亲是奉化大堰常诏村人,少年时离家到上海谋生。经过三十年的刻苦经营,由小商人成为棉花商业的巨子,但是他不忘出生之地,每隔两三年总要回乡探望一次,为乡亲们做些好事。”在文章中,沈寂回忆了父亲的奋斗史。

  沈寂的父亲是上海宁波同乡会发起人之一,当年心系桑梓,出资在奉化造学校、建医院、修桥、铺路,是奉化当地有名的商人。“父亲在大桥镇买下‘惠成当铺’的地产,大桥镇成为我的故乡。”

  他回忆第一次来到大桥镇的情景,当时他和家人从上海赶回奉化为父亲送终,“大桥桥面两侧是用木板搭成的简陋小店铺,约有二三十家……过桥的人仿佛进入一条奇特的小街,大桥下溪水清澈,两岸一片沙滩。”他在文中说,故乡最吸引他的是“中山公园”和“岳林寺”,古刹胜景使他流连忘返。

  他还在文中表达了对故乡奉化的期许:“我目睹奉化以崭新面目在浙江大地崛起。我更冀望奉化的经济建设在乡亲们的加倍努力下,名闻遐迩,誉满天下。”

  □宁波晚报记者庞锦燕  

  相关报道

  沈寂平生最爱三件事:

  阅读、写作、与人交流

  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沈寂2016年5月16日19点55分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病逝,享年92岁。

  沈寂,原名汪崇刚,浙江奉化人,1924年9月生于上海,肄业于复旦大学西洋文学系。后来,他写小说、编刊物,结识了当时活跃于上海文坛的柯灵、张爱玲、徐訏等不少作家,亦熟悉商贾巨富如黄金荣、杜月笙、哈同等大亨,成了写老上海人物的行家里手。

  沈寂编剧的《珊瑚岛上的死光》是我国第一部科幻电影。1984年,沈寂创作的人物传记小说《一代影星阮玲玉》在《解放日报》连载,引起轰动,后被改编为电影。后来,沈寂与贺友直组成搭档,一人说故事,一人以白描画面勾勒故事场景,推出的老上海系列作品广受欢迎。沈寂还与戴敦邦合作推出文配图的《大亨》、《大班》两部长篇小说。

  晚年,沈寂笔耕不辍,先后写作及主编了《老上海奇闻》、《老上海南京路》、《老上海电影明星》等十余部“老”字号的文集与大型画册。他不用电脑,一直是最传统的方式———用笔一个字、一个字写作,新著《昨夜星辰:我眼中的影人朋友》去年刚刚出版。

  沈寂小女儿汪清说,父亲平生最爱三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三是与人交流,“他写了一辈子,对他来说,写作是一种享受。”《昨夜星辰———我眼中的影人朋友》正在《解放日报》连载,“入院后,他总是让我们给他念报上的连载,只要听着,他就安静、舒缓下来了。”

  据《解放日报》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