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地媒体看宁波
【浙江日报】港城宁波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稿源: 浙江日报   2016-06-01 07:24: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甬往直前 冲刺“十三五” 【专题】宁波,常有新变化

江北新三江口全景 沈国峰 摄

  撰文/钱春燕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几千年来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的美好愿景。

  而伴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大规模的城镇化也随之而起。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当下,城镇化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港城宁波,一座因海而生、因港而兴的城市。早在7000年前,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拥有1100多年的建城史,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拓地三江、勾践筑句章、盛唐设明州、明之海定波宁、清之开埠通商、新中国之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建设……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开创了这座兼具国际港城和江南水乡气质的东南都会。

  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这座古老的港城,加快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步伐。2014年12月底,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宁波成为首批62个试点地区之一。列入试点后,宁波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编制印发了《宁波市新型城市化规划》,研究制定了《宁波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及其年度工作要点,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投融资、城乡一体化和“多规融合”等领域积极推进相关试点,通过改革先行、试点突破,宁波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也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2015年,宁波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71.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1.8:1,连续13年保持缩小态势;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持续位居全国全省前列。

老外滩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宁波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宁波慈溪作为全省户改试点地区,已于去年底全面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及各项相关配套政策,实行城乡户口一元化管理,在全市率先完成户改工作。今年4月,宁波市公安局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户改工作。

  同时,宁波正积极推进居住证制度改革试点。宁波北仑是全省居住证改革试点地区,已制定出台居住证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积极探索建立以居住证为基础的积分制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作为外来人口大市,宁波把提升外来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作为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创业培训力度,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社保转移接续政策,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合并,保障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2015年,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率达81.31%。同时,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宁波,通过政策鼓励、示范创建等方式,在全市建立“和谐促进会”等融合性社会组织近3900个,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百人以上的村(社区)全覆盖。

环杭州湾创新中心

  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卫星城、中心镇和特色小镇催生发展新动能

  深化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宁波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在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方面,近年来,宁波开展史上最大规模国省道提升工程,改造里程360公里,基本实现了“高速通到县,国省道通到镇,一般公路通到自然村”。同时,全面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覆盖率由58%上升到95%,全市基本实现了“镇镇通公交,村村通班车”。此外,城乡能源、通讯、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网络也进一步健全。

  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近年来,宁波积极推进村经济合作社股改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截至2015年底,全市农村经济合作社股改完成率达99.3%;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分别提高到67%和67.9%,居全省领先水平。同时,启动了县(市)区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目前已基本建立县、镇、村三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此外,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目前已经在江北区及余姚小曹娥、慈溪长河、奉化岳林等8个乡镇(街道)开展试点。

  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卫星城、中心镇和特色小镇成为宁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并催生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动能。积极推进泗门、石浦、慈城等卫星城建设,实施规划实施权、投资审批权、土地出让权、财政预算和政策制定权等“五权”下放改革,加大对卫星城建设的资金和土地要素等扶持力度,卫星城“镇级建制县级体制”基本形成。5年来,卫星城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高于全市16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1%,高于全市12个百分点,基本实现由“镇”到“城”的历史性跨越。全面推进中心镇扩权强镇,中心镇“事多权少”的体制困局得到有效破解,一批体制创新、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小城镇加快培育。

  为加大卫星城中心镇改革力度,宁波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卫星城市和中心镇创新发展意见》,开展卫星城中心镇“一镇一项目”专项改革试点,编制实施卫星城、中心镇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共安排建设项目911项,总投资1151亿元。

  同时,宁波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制定出台加快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的实施意见,江北动力小镇、梅山海洋金融小镇、宁海智能汽车小镇等7个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海曙月湖金汇小镇等4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名单。

  创新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大力推进PPP模式

  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2015年以来,宁波大力推进PPP模式,研究出台了《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1+X”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宁波建立了PPP项目库,对外发布PPP项目107个,总投资2925.1亿元,拟引入社会资本1661.5亿元,有20多个项目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PPP示范项目。其中,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一期项目获得交通部PPP示范项目42.5亿元的资金意向函。

  在争取资金方面,宁波市加强与国开行等开发性金融机构合作,国开行宁波分行今年发放新型城镇化贷款352.4亿元,较去年新增175.2亿元。同时,做好项目衔接申报,积极争取国家新型城镇化专项基金。通过努力,余姚泗门新型城镇化建设、轻纺布料城等5个项目共获得国家专项基金4.66亿元。

  推进“多规融合”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为了加强规划统筹引领,形成一张蓝图意识,宁波探索开展“多规融合”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由宁波市规划局牵头制定了《关于推进“多规融合”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六个一”的主要任务,即建立一个空间规划体系、“一张图”、一个信息联动平台、一个协调工作机制、一套技术标准和一套管理规定,于去年4月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实施。

  目前,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正式获国务院批准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环境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编制调整完成,初步建立了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核心,其他规划相融合的空间规划体系,宁波已经基本完成市区“三规融合”一张图。目前,中心城区4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内城规、土规和环境功能区划已实现管制意图基本一致,融合度达95%,四大外围组团“三规”融合度达85%;编制完成“多规融合”规划数据标准、规划技术规程、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用地分类对接指南等一批技术规程标准,为“多规融合”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乡镇“多规融合”试点也已经启动。目前长街镇、龙山镇、溪口镇、陆埠镇、西周镇“多规融合”规划纲要已通过了市县部门联审,鄞江镇已形成初步成果。

宁波港 郭戟铠 摄

慈溪上林坊步行街夜景 顾帆远 摄

  实现“六大城市愿景”

  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十三五”宁波发展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打下坚实基础的目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口经济圈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经贸合作交流中心、港航物流服务中心。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宁波把创建“绿色、智慧、品质、包容、国际、幸福”六大城市特色,作为下一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亮点来打造。

  绿色城市。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深入实施“提升城乡品质,建设美丽宁波”行动计划,开展清洁空气、清洁水体、清洁土壤、清洁海洋、清洁地面“五清行动”,使宁波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景更美。到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0%,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

  智慧城市。争创大数据国家示范城市。到2020年,构建以城市大数据发展为核心,城市规划、社会治理、民生服务、文教科技、城市环境五大智慧综合应用体系为重点,智慧产业创新发展为引擎,泛在智能安全的城市基础设施为支撑的智慧城市发展体系。

  品质城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东亚文化之都”、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和影视之城。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加快形成“县县通城际、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公交”的交通格局。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包容性城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百姓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比2015年提高5.3个百分点,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达96%,争创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城市。

  国际化城市。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多式联运国际枢纽,加快建设梅山新区、空港新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验区等开放大平台,争取设立自由贸易港区。拓展国际人文交流,打造国际人文名城。努力建设在亚太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

  民生幸福城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总量扩大、均衡发展、质量提高,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争创更高品质民生幸福城市。到2020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0万,每百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5张,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70万平方米。

  本版图片由宁波市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 孙研

【浙江日报】港城宁波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稿源: 浙江日报 2016-06-01 07:24:00

江北新三江口全景 沈国峰 摄

  撰文/钱春燕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几千年来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的美好愿景。

  而伴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大规模的城镇化也随之而起。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当下,城镇化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港城宁波,一座因海而生、因港而兴的城市。早在7000年前,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拥有1100多年的建城史,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拓地三江、勾践筑句章、盛唐设明州、明之海定波宁、清之开埠通商、新中国之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建设……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开创了这座兼具国际港城和江南水乡气质的东南都会。

  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这座古老的港城,加快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步伐。2014年12月底,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宁波成为首批62个试点地区之一。列入试点后,宁波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编制印发了《宁波市新型城市化规划》,研究制定了《宁波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及其年度工作要点,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投融资、城乡一体化和“多规融合”等领域积极推进相关试点,通过改革先行、试点突破,宁波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也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2015年,宁波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71.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1.8:1,连续13年保持缩小态势;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持续位居全国全省前列。

老外滩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宁波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宁波慈溪作为全省户改试点地区,已于去年底全面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及各项相关配套政策,实行城乡户口一元化管理,在全市率先完成户改工作。今年4月,宁波市公安局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户改工作。

  同时,宁波正积极推进居住证制度改革试点。宁波北仑是全省居住证改革试点地区,已制定出台居住证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积极探索建立以居住证为基础的积分制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作为外来人口大市,宁波把提升外来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作为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创业培训力度,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社保转移接续政策,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合并,保障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2015年,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率达81.31%。同时,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宁波,通过政策鼓励、示范创建等方式,在全市建立“和谐促进会”等融合性社会组织近3900个,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百人以上的村(社区)全覆盖。

环杭州湾创新中心

  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卫星城、中心镇和特色小镇催生发展新动能

  深化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宁波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在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方面,近年来,宁波开展史上最大规模国省道提升工程,改造里程360公里,基本实现了“高速通到县,国省道通到镇,一般公路通到自然村”。同时,全面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覆盖率由58%上升到95%,全市基本实现了“镇镇通公交,村村通班车”。此外,城乡能源、通讯、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网络也进一步健全。

  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近年来,宁波积极推进村经济合作社股改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截至2015年底,全市农村经济合作社股改完成率达99.3%;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分别提高到67%和67.9%,居全省领先水平。同时,启动了县(市)区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目前已基本建立县、镇、村三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此外,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目前已经在江北区及余姚小曹娥、慈溪长河、奉化岳林等8个乡镇(街道)开展试点。

  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卫星城、中心镇和特色小镇成为宁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并催生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动能。积极推进泗门、石浦、慈城等卫星城建设,实施规划实施权、投资审批权、土地出让权、财政预算和政策制定权等“五权”下放改革,加大对卫星城建设的资金和土地要素等扶持力度,卫星城“镇级建制县级体制”基本形成。5年来,卫星城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高于全市16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1%,高于全市12个百分点,基本实现由“镇”到“城”的历史性跨越。全面推进中心镇扩权强镇,中心镇“事多权少”的体制困局得到有效破解,一批体制创新、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小城镇加快培育。

  为加大卫星城中心镇改革力度,宁波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卫星城市和中心镇创新发展意见》,开展卫星城中心镇“一镇一项目”专项改革试点,编制实施卫星城、中心镇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共安排建设项目911项,总投资1151亿元。

  同时,宁波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制定出台加快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的实施意见,江北动力小镇、梅山海洋金融小镇、宁海智能汽车小镇等7个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海曙月湖金汇小镇等4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名单。

  创新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大力推进PPP模式

  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2015年以来,宁波大力推进PPP模式,研究出台了《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1+X”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宁波建立了PPP项目库,对外发布PPP项目107个,总投资2925.1亿元,拟引入社会资本1661.5亿元,有20多个项目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PPP示范项目。其中,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一期项目获得交通部PPP示范项目42.5亿元的资金意向函。

  在争取资金方面,宁波市加强与国开行等开发性金融机构合作,国开行宁波分行今年发放新型城镇化贷款352.4亿元,较去年新增175.2亿元。同时,做好项目衔接申报,积极争取国家新型城镇化专项基金。通过努力,余姚泗门新型城镇化建设、轻纺布料城等5个项目共获得国家专项基金4.66亿元。

  推进“多规融合”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为了加强规划统筹引领,形成一张蓝图意识,宁波探索开展“多规融合”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由宁波市规划局牵头制定了《关于推进“多规融合”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六个一”的主要任务,即建立一个空间规划体系、“一张图”、一个信息联动平台、一个协调工作机制、一套技术标准和一套管理规定,于去年4月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实施。

  目前,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正式获国务院批准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环境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编制调整完成,初步建立了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核心,其他规划相融合的空间规划体系,宁波已经基本完成市区“三规融合”一张图。目前,中心城区4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内城规、土规和环境功能区划已实现管制意图基本一致,融合度达95%,四大外围组团“三规”融合度达85%;编制完成“多规融合”规划数据标准、规划技术规程、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用地分类对接指南等一批技术规程标准,为“多规融合”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乡镇“多规融合”试点也已经启动。目前长街镇、龙山镇、溪口镇、陆埠镇、西周镇“多规融合”规划纲要已通过了市县部门联审,鄞江镇已形成初步成果。

宁波港 郭戟铠 摄

慈溪上林坊步行街夜景 顾帆远 摄

  实现“六大城市愿景”

  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十三五”宁波发展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打下坚实基础的目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口经济圈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经贸合作交流中心、港航物流服务中心。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宁波把创建“绿色、智慧、品质、包容、国际、幸福”六大城市特色,作为下一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亮点来打造。

  绿色城市。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深入实施“提升城乡品质,建设美丽宁波”行动计划,开展清洁空气、清洁水体、清洁土壤、清洁海洋、清洁地面“五清行动”,使宁波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景更美。到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0%,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

  智慧城市。争创大数据国家示范城市。到2020年,构建以城市大数据发展为核心,城市规划、社会治理、民生服务、文教科技、城市环境五大智慧综合应用体系为重点,智慧产业创新发展为引擎,泛在智能安全的城市基础设施为支撑的智慧城市发展体系。

  品质城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东亚文化之都”、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和影视之城。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加快形成“县县通城际、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公交”的交通格局。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包容性城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百姓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比2015年提高5.3个百分点,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达96%,争创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城市。

  国际化城市。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多式联运国际枢纽,加快建设梅山新区、空港新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验区等开放大平台,争取设立自由贸易港区。拓展国际人文交流,打造国际人文名城。努力建设在亚太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

  民生幸福城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总量扩大、均衡发展、质量提高,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争创更高品质民生幸福城市。到2020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0万,每百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5张,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70万平方米。

  本版图片由宁波市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