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航运业巨子“阿德哥” 纪念虞洽卿先生诞辰150周年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6-19 15:00:37报料热线:81850000

  4、四明公所事件

  1898年,虞洽卿已过而立之年,在上海滩小有名气,但让他真正成为海上闻人的,是“四明公所事件”。

  四明公所,是宁波人的墓地坟冢,也是宁波同乡议事与聚会的地方。

  没想到,法国商人以建医院和学校为由,强行征用四明公所的所有土地,并要求迁出全部棺柩。

  中国人以祖坟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地,怎能容洋人蛮横无理?

  然而,当时的清政府见了洋人畏畏缩缩,甬商势力虽然不弱,纵然宣布罢工罢市,法租界当局仍十分强硬。

  双方僵持不下,大家便想到了懂洋文,又见过大场面的阿德哥。

  阿德哥一方面继续鼓动商人罢市,另一方面,他找来多年与他一起摸爬滚打过的底层老百姓,鼓动这些卖苦力的穷人也一起罢工,他在背后自掏腰包,补助他们。

  一时间,凡在外国人家中当保姆、厨师、车夫,以及在外国轮船上的职工,统统罢工。

  那些洋人们家里饭菜没人做,垃圾没人倒,小孩无人管,出门没车夫,轮船都抛锚。

  法租界顿时乱成一锅粥,虞洽卿这时只身前往当局交涉,法国人只得让步,四明公所总算还给了四明人。

  与同时代的宁波商人相比,虞洽卿在商业上并不算做得最大最成功,但他却是影响力最大的一位。

  四明公所事件,让他成为“一代调停人”。

  5、富贵不可忘家乡

  1900年,英、法、美、日等八国联军侵犯中国,次年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忙于支付各国赔款,不得已向银行团借款。

  虞洽卿因为在洋人银行当买办,正好有机会参加借款工作,与清王朝的皇亲大臣过从甚密。他向他们建议如何谈判,受到清政府的重视。

  1906年,慈禧太后下诏预备立宪,虞洽卿也被钦点随团出访。就是在这次出访中,他对中国的商业有了新的思考。

  回国后,他便上书慈禧太后:“列强利用银行来盘剥中国,制约中国工商的发展,为了振兴实业,挽回权利,必须创办中国人自己的银行。”

  不久,虞洽卿便与宁波籍资本家周进箴、朱葆三、李云书等人创办了四明银行。这是中国第一家自己的私人银行。

  1909年,他发起创办宁绍轮船公司,开启了他在航运事业上的篇章。

  那时候有一首民谣:“电灯亮晶晶,宁绍拉回声,三北虞洽卿,宁绍赶北京。”

  “北京”指的是英国太古公司的一艘船名,当年外商意欲打票价仗,虞洽卿最后联合宁绍同乡,挫败了太古公司。

  1914年,他辞去宁绍轮船公司总经理的职务,专心致志创办三北轮船埠公司。

  他的初衷是为故乡发展交通事业,使乡民棉花、蚕豆出口免纳转口税。

  起初,三北轮船埠公司以慈北、镇北、姚北三艘小轮行驶宁波、镇海、余姚航线,后来开通了沪甬航线。

  然而,龙山并不是轮船业的理想之地,这块地方原是泥涂,容易淤涨,不利于停泊船只。

  虞洽卿知道后,不惜花重金筑起一条一公里长的海塘,建立码头,还造了一条小铁路通向龙山。

  前前后后耗资200万元,景况却并不理想,多亏了他办的银行,为他周转资金。

  有人在背后偷偷议论:“洽卿老板大糊相,钞票会丢海中央。”

  其实,不计成本斥巨资的背后,是虞洽卿拳拳的爱乡之情。

  他始终记得母亲的叮嘱:“富贵不可忘家乡。”

  在祖国最危难的时候,他也同样倾囊相助。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多次出动飞机,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等上海文化设施被炸成废墟。

  1933年元旦,全国民众与海外侨胞、商界人士发起航空救国,在上海的宁波帮发出“宁波旅沪同乡会航空救国募款汇征信录”,推举虞洽卿为募捐总队长,竺梅先为会计主任,组织了266个募捐队,如虞洽卿队、金润庠队、竺梅先队等等。

  当年的《上海宁波日报》以《七十万人齐仰首宁波号飞机今日翱翔天空》为题进行报道。

  “七七事变”时,他还忍痛将三北公司的三万吨轮船炸沉封江,防止日军溯江而上。

  6、为母亲造“天叙堂”

  虞洽卿在上海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从没忘记当年离开家乡时,母亲说过的话,总想为母亲造一幢房子。

  名字他早就想好了,就叫“天叙堂”,意为与母亲一起“叙天伦之乐”。

  中西合璧的楼群,亭台楼阁,花园天井,这是虞洽卿送给母亲的厚礼。

  抗战时,虞洽卿又将天叙堂前的61亩田地,捐献给山下小学作为校产,供家乡子弟们读书。

  如今,在慈溪东部的伏龙山下,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虞氏旧宅建筑群,也就是“天叙堂”。

  1936年,虞洽卿70岁大寿。由上海第一特区(公共租界)市民联合发起,经工部局董事会开会讨论,虞洽卿为维系和推动中外关系作出贡献,会议一致通过,将西藏路改名为虞洽卿路。

  从荷兰银行买办退休后,虞洽卿便一心一意经营航运事业,成为一代民营航运业巨子。

  然而,就算是为了最心爱的航运事业,他也不愿做汉奸,委曲求全。

  1938年8月,日军海军特务部威逼虞洽卿合办东海轮船公司,被他严词拒绝。

  后来,他又两次拒绝日方请他当上海市长的要求。为了躲避日军的逼迫与威胁,他逃出上海,转赴重庆。

  1945年4月26日,虞洽卿因患急性淋巴腺炎在重庆逝世,终年79岁。同年11月,被安葬在家乡伏龙山上。

  虞洽卿在上海滩风云六十年,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三教九流,都兜得转。

  他人缘极好,在上海很有声望。宁波旅沪同乡会从1911年到1949年,一共换了20届,他做了11任会长。

  他出身贫苦,以一个捡泥螺的小孩,跻身上海滩,打交道的人千千万万,游走在政治家、洋人、劳工、资本家之间,称得上是八面玲珑,但他绝不干走私烟土、贩运军火的勾当。

  他还出资创办学校,疏浚湖泊,兴建公路,深得家乡人民与旅沪同乡的赞赏。

  在乱世里饱经风霜,在十里洋场浮沉跌宕,那个捡泥螺的“阿德哥”,最终回到海涂边,卧听伏龙山下的潮起潮落。

  参考文献:

  《龙山虞洽卿与上海滩》,王泰栋著,2016年6月,宁波出版社出版

  (资料图片由宁波出版社提供)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 陈燕

航运业巨子“阿德哥” 纪念虞洽卿先生诞辰150周年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6-19 15:00:37

  4、四明公所事件

  1898年,虞洽卿已过而立之年,在上海滩小有名气,但让他真正成为海上闻人的,是“四明公所事件”。

  四明公所,是宁波人的墓地坟冢,也是宁波同乡议事与聚会的地方。

  没想到,法国商人以建医院和学校为由,强行征用四明公所的所有土地,并要求迁出全部棺柩。

  中国人以祖坟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地,怎能容洋人蛮横无理?

  然而,当时的清政府见了洋人畏畏缩缩,甬商势力虽然不弱,纵然宣布罢工罢市,法租界当局仍十分强硬。

  双方僵持不下,大家便想到了懂洋文,又见过大场面的阿德哥。

  阿德哥一方面继续鼓动商人罢市,另一方面,他找来多年与他一起摸爬滚打过的底层老百姓,鼓动这些卖苦力的穷人也一起罢工,他在背后自掏腰包,补助他们。

  一时间,凡在外国人家中当保姆、厨师、车夫,以及在外国轮船上的职工,统统罢工。

  那些洋人们家里饭菜没人做,垃圾没人倒,小孩无人管,出门没车夫,轮船都抛锚。

  法租界顿时乱成一锅粥,虞洽卿这时只身前往当局交涉,法国人只得让步,四明公所总算还给了四明人。

  与同时代的宁波商人相比,虞洽卿在商业上并不算做得最大最成功,但他却是影响力最大的一位。

  四明公所事件,让他成为“一代调停人”。

  5、富贵不可忘家乡

  1900年,英、法、美、日等八国联军侵犯中国,次年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忙于支付各国赔款,不得已向银行团借款。

  虞洽卿因为在洋人银行当买办,正好有机会参加借款工作,与清王朝的皇亲大臣过从甚密。他向他们建议如何谈判,受到清政府的重视。

  1906年,慈禧太后下诏预备立宪,虞洽卿也被钦点随团出访。就是在这次出访中,他对中国的商业有了新的思考。

  回国后,他便上书慈禧太后:“列强利用银行来盘剥中国,制约中国工商的发展,为了振兴实业,挽回权利,必须创办中国人自己的银行。”

  不久,虞洽卿便与宁波籍资本家周进箴、朱葆三、李云书等人创办了四明银行。这是中国第一家自己的私人银行。

  1909年,他发起创办宁绍轮船公司,开启了他在航运事业上的篇章。

  那时候有一首民谣:“电灯亮晶晶,宁绍拉回声,三北虞洽卿,宁绍赶北京。”

  “北京”指的是英国太古公司的一艘船名,当年外商意欲打票价仗,虞洽卿最后联合宁绍同乡,挫败了太古公司。

  1914年,他辞去宁绍轮船公司总经理的职务,专心致志创办三北轮船埠公司。

  他的初衷是为故乡发展交通事业,使乡民棉花、蚕豆出口免纳转口税。

  起初,三北轮船埠公司以慈北、镇北、姚北三艘小轮行驶宁波、镇海、余姚航线,后来开通了沪甬航线。

  然而,龙山并不是轮船业的理想之地,这块地方原是泥涂,容易淤涨,不利于停泊船只。

  虞洽卿知道后,不惜花重金筑起一条一公里长的海塘,建立码头,还造了一条小铁路通向龙山。

  前前后后耗资200万元,景况却并不理想,多亏了他办的银行,为他周转资金。

  有人在背后偷偷议论:“洽卿老板大糊相,钞票会丢海中央。”

  其实,不计成本斥巨资的背后,是虞洽卿拳拳的爱乡之情。

  他始终记得母亲的叮嘱:“富贵不可忘家乡。”

  在祖国最危难的时候,他也同样倾囊相助。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多次出动飞机,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等上海文化设施被炸成废墟。

  1933年元旦,全国民众与海外侨胞、商界人士发起航空救国,在上海的宁波帮发出“宁波旅沪同乡会航空救国募款汇征信录”,推举虞洽卿为募捐总队长,竺梅先为会计主任,组织了266个募捐队,如虞洽卿队、金润庠队、竺梅先队等等。

  当年的《上海宁波日报》以《七十万人齐仰首宁波号飞机今日翱翔天空》为题进行报道。

  “七七事变”时,他还忍痛将三北公司的三万吨轮船炸沉封江,防止日军溯江而上。

  6、为母亲造“天叙堂”

  虞洽卿在上海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从没忘记当年离开家乡时,母亲说过的话,总想为母亲造一幢房子。

  名字他早就想好了,就叫“天叙堂”,意为与母亲一起“叙天伦之乐”。

  中西合璧的楼群,亭台楼阁,花园天井,这是虞洽卿送给母亲的厚礼。

  抗战时,虞洽卿又将天叙堂前的61亩田地,捐献给山下小学作为校产,供家乡子弟们读书。

  如今,在慈溪东部的伏龙山下,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虞氏旧宅建筑群,也就是“天叙堂”。

  1936年,虞洽卿70岁大寿。由上海第一特区(公共租界)市民联合发起,经工部局董事会开会讨论,虞洽卿为维系和推动中外关系作出贡献,会议一致通过,将西藏路改名为虞洽卿路。

  从荷兰银行买办退休后,虞洽卿便一心一意经营航运事业,成为一代民营航运业巨子。

  然而,就算是为了最心爱的航运事业,他也不愿做汉奸,委曲求全。

  1938年8月,日军海军特务部威逼虞洽卿合办东海轮船公司,被他严词拒绝。

  后来,他又两次拒绝日方请他当上海市长的要求。为了躲避日军的逼迫与威胁,他逃出上海,转赴重庆。

  1945年4月26日,虞洽卿因患急性淋巴腺炎在重庆逝世,终年79岁。同年11月,被安葬在家乡伏龙山上。

  虞洽卿在上海滩风云六十年,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三教九流,都兜得转。

  他人缘极好,在上海很有声望。宁波旅沪同乡会从1911年到1949年,一共换了20届,他做了11任会长。

  他出身贫苦,以一个捡泥螺的小孩,跻身上海滩,打交道的人千千万万,游走在政治家、洋人、劳工、资本家之间,称得上是八面玲珑,但他绝不干走私烟土、贩运军火的勾当。

  他还出资创办学校,疏浚湖泊,兴建公路,深得家乡人民与旅沪同乡的赞赏。

  在乱世里饱经风霜,在十里洋场浮沉跌宕,那个捡泥螺的“阿德哥”,最终回到海涂边,卧听伏龙山下的潮起潮落。

  参考文献:

  《龙山虞洽卿与上海滩》,王泰栋著,2016年6月,宁波出版社出版

  (资料图片由宁波出版社提供)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