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12340来电… 最近您可能会接到这个电话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8-09 14:35: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宁波网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宁波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改革为企业和百姓带来了哪些新变化?市民对改革还有哪些新期待?这个月中旬至9月中旬,全省开展改革满意度评估,据悉,此次评估包括电话调查等多种形式,其中省里电话调查的号码为12340,希望广大企业和市民理解和支持。不要以为是诈骗电话哦。

  广大市民接到电话后,可能会被问及这几方面问题,小编先来给您理一理:

  1、“三权到人(户)”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一直以来,宁波始终致力于推进以“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发证、村经社股份合作制改革”为核心的“三权到人(户)”改革,当前,符合登记发证的宅基地发证率达到96%以上,村经济合作社完成股改率达到99.3%,农村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分别达到67%和67.9%,居全省领先,真正给农民权益下好“户口”,让权益跟着人走。

  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

  2014年以来,我市积极打造“线上线下”两个通道,打出“便民增效”组合拳,在全国首创云医院,注册云医生达1000多人,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构建五大医联体,已覆盖市区2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共开设市级专家社区门诊52个,5家市级综合医院共50余个专科的119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的专家轮流到基层坐诊;加快家庭医生扩面提质,全市1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城市60家社区医院已实现全覆盖,对签约居民共提供诊疗191.7万人次,减免一般诊疗费1374万元,真正让“大医院、大医生”走到跟前。目前,市级医院下沉县(市、区)医院覆盖率已经实现100%,县级医院下沉基本覆盖所有乡镇。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长久以来,我市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探索推进“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共同体”,以城校带乡校、以强校带弱校、以名校带新校,加快优质资源共享和流转。2015年,已认定普惠幼儿园533家,完成标准化学校创建614所,达标率为94.03%;我市参与交流的骨干教师人数占符合交流条件的骨干教师人数比例达到21%,远高于全省15%标准;宁波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教育公平指数蝉联第一,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全省第一。

  4、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2013年以来,围绕建设“文化地标”、打造“精神家园”这一核心,启动打造文化礼堂,做到“一村一色”、“一堂一品”,“微型党课”、“我们的村晚”、“天天演”以及甬剧、姚剧、走书等地方戏剧纷纷走进礼堂,成为百姓门前的“文化盛宴”。2015年,已在11个县(市)区、园区150多个乡镇(街道)、700多个行政村共建成720家文化礼堂,超出省指标71.4%(省下达建设任务420家),建设数量和质量均位列全省前茅。

  5、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

  2014年,浙江率先推出“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阳光下“晒”出来,具体包括政府权力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政府责任清单、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政务服务网。目前,宁波“四张清单”已经全部编制完成并通过政务服务网公开,全市行政权力精简幅度达到59%;建立市政务网站集约化平台,总办件量38423件,列全省各设区市首位,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6、建立健全“五水共治”体制机制

  2013年11月以来,宁波积极打好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组合拳,清理黑河、臭河、垃圾河1062公里,1929条省、市、县、乡四级河道“河长制”全覆盖,甬江流域防洪工程加快落地,基本实现“八库一江”水源联网联调,河更清、水更甜。一套以“五水共治”倒逼转型的发展体系更加健全,关停了省内最大电镀园区、漂印染园区等289家重污染企业,排污权交易继续率达100%,城镇污水管网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更加完善,PPP模式参与城市内河治理的经验在全国推广。

  如果您代表企业,可能被问及以上的第5项、第6项内容,此外,还可能被问及以下5方面内容:

  7、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改革(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机制)

  改变传统总量评价标准,以单位资源占用产出论英雄,倒逼企业“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让优质资源跟着企业走、跟着效益走。以北仑为例,2013年以来,全区累计促进27宗土地开工建设,盘活土地500多亩,87宗58万平方米闲置厂房重新利用,200多家低产田企业实现亩均税收不同程度提升。现在,如果你要得到政策的优惠、优质的资源,首先,必须要让产出效益再高一点。

  8、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制度改革

  2012年以来,针对投资审批程序繁杂、效率低的难题。积极创新“6+1”、“9+X”项目联合审批机制,设定“模拟审批+联合审批”快捷方式,打通“提前介入、上门服务”绿色通道。现在,项目审批少一些投资审批的“繁文缛节”,多一些设身处地的“保姆服务”,平均每个项目节省审批时限188个工作日,提速42.4%,群众可以“少跑路”,却可以“多办事”。

  9、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直以来,我市始终将企业和基层作为创新的前沿阵地,不断激活基层创新活力。创“新”载体建设,2015年,创建众创空间和创客服务中心47家,注册创客已达5300余人,创业导师数量600余人,市场活力迸发。创“优”技术环境,培育市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082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2015年,科技大市场技术交易增长119%,科技信贷风险池覆盖所有县(市)区,天使投资撬动各类资本投入99481.2万元,有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10、健全信用联合奖惩机制

  为了构建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我市从“为守信者增信、对失信者联惩”出发,打造出“一平台、一网络、一名单、一模式”“四个一”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通过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和信用宁波网,全市公布涵盖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行业领域的失信黑名单目录,实行“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一旦守信,处处增信”。企业和群众都知道,要想申请银行授信、参与投资、出境旅游、享受高端消费,请必须守信。

  11、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要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下,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生活环境是关键。一直以来,我市围绕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深度实施“3315人才计划”和“泛3315人才计划”,出台人才发展25条新政,组建“才·富”公社、注册“才·富”基金、建设“才·富”孵化营,在培育提升、发展支持、评价激励、生活保障等各个方面给予了更多优惠,单个人才项目最高资助可达1亿元。

  点击看相关专题,了解宁波全面深化改革成效

编辑: 赖小惠

12340来电… 最近您可能会接到这个电话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8-09 14:35:00

  中国宁波网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宁波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改革为企业和百姓带来了哪些新变化?市民对改革还有哪些新期待?这个月中旬至9月中旬,全省开展改革满意度评估,据悉,此次评估包括电话调查等多种形式,其中省里电话调查的号码为12340,希望广大企业和市民理解和支持。不要以为是诈骗电话哦。

  广大市民接到电话后,可能会被问及这几方面问题,小编先来给您理一理:

  1、“三权到人(户)”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一直以来,宁波始终致力于推进以“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发证、村经社股份合作制改革”为核心的“三权到人(户)”改革,当前,符合登记发证的宅基地发证率达到96%以上,村经济合作社完成股改率达到99.3%,农村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分别达到67%和67.9%,居全省领先,真正给农民权益下好“户口”,让权益跟着人走。

  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

  2014年以来,我市积极打造“线上线下”两个通道,打出“便民增效”组合拳,在全国首创云医院,注册云医生达1000多人,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构建五大医联体,已覆盖市区2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共开设市级专家社区门诊52个,5家市级综合医院共50余个专科的119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的专家轮流到基层坐诊;加快家庭医生扩面提质,全市1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城市60家社区医院已实现全覆盖,对签约居民共提供诊疗191.7万人次,减免一般诊疗费1374万元,真正让“大医院、大医生”走到跟前。目前,市级医院下沉县(市、区)医院覆盖率已经实现100%,县级医院下沉基本覆盖所有乡镇。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长久以来,我市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探索推进“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共同体”,以城校带乡校、以强校带弱校、以名校带新校,加快优质资源共享和流转。2015年,已认定普惠幼儿园533家,完成标准化学校创建614所,达标率为94.03%;我市参与交流的骨干教师人数占符合交流条件的骨干教师人数比例达到21%,远高于全省15%标准;宁波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教育公平指数蝉联第一,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全省第一。

  4、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2013年以来,围绕建设“文化地标”、打造“精神家园”这一核心,启动打造文化礼堂,做到“一村一色”、“一堂一品”,“微型党课”、“我们的村晚”、“天天演”以及甬剧、姚剧、走书等地方戏剧纷纷走进礼堂,成为百姓门前的“文化盛宴”。2015年,已在11个县(市)区、园区150多个乡镇(街道)、700多个行政村共建成720家文化礼堂,超出省指标71.4%(省下达建设任务420家),建设数量和质量均位列全省前茅。

  5、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

  2014年,浙江率先推出“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阳光下“晒”出来,具体包括政府权力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政府责任清单、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政务服务网。目前,宁波“四张清单”已经全部编制完成并通过政务服务网公开,全市行政权力精简幅度达到59%;建立市政务网站集约化平台,总办件量38423件,列全省各设区市首位,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6、建立健全“五水共治”体制机制

  2013年11月以来,宁波积极打好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组合拳,清理黑河、臭河、垃圾河1062公里,1929条省、市、县、乡四级河道“河长制”全覆盖,甬江流域防洪工程加快落地,基本实现“八库一江”水源联网联调,河更清、水更甜。一套以“五水共治”倒逼转型的发展体系更加健全,关停了省内最大电镀园区、漂印染园区等289家重污染企业,排污权交易继续率达100%,城镇污水管网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更加完善,PPP模式参与城市内河治理的经验在全国推广。

  如果您代表企业,可能被问及以上的第5项、第6项内容,此外,还可能被问及以下5方面内容:

  7、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改革(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机制)

  改变传统总量评价标准,以单位资源占用产出论英雄,倒逼企业“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让优质资源跟着企业走、跟着效益走。以北仑为例,2013年以来,全区累计促进27宗土地开工建设,盘活土地500多亩,87宗58万平方米闲置厂房重新利用,200多家低产田企业实现亩均税收不同程度提升。现在,如果你要得到政策的优惠、优质的资源,首先,必须要让产出效益再高一点。

  8、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制度改革

  2012年以来,针对投资审批程序繁杂、效率低的难题。积极创新“6+1”、“9+X”项目联合审批机制,设定“模拟审批+联合审批”快捷方式,打通“提前介入、上门服务”绿色通道。现在,项目审批少一些投资审批的“繁文缛节”,多一些设身处地的“保姆服务”,平均每个项目节省审批时限188个工作日,提速42.4%,群众可以“少跑路”,却可以“多办事”。

  9、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直以来,我市始终将企业和基层作为创新的前沿阵地,不断激活基层创新活力。创“新”载体建设,2015年,创建众创空间和创客服务中心47家,注册创客已达5300余人,创业导师数量600余人,市场活力迸发。创“优”技术环境,培育市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082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2015年,科技大市场技术交易增长119%,科技信贷风险池覆盖所有县(市)区,天使投资撬动各类资本投入99481.2万元,有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10、健全信用联合奖惩机制

  为了构建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我市从“为守信者增信、对失信者联惩”出发,打造出“一平台、一网络、一名单、一模式”“四个一”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通过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和信用宁波网,全市公布涵盖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行业领域的失信黑名单目录,实行“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一旦守信,处处增信”。企业和群众都知道,要想申请银行授信、参与投资、出境旅游、享受高端消费,请必须守信。

  11、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要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下,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生活环境是关键。一直以来,我市围绕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深度实施“3315人才计划”和“泛3315人才计划”,出台人才发展25条新政,组建“才·富”公社、注册“才·富”基金、建设“才·富”孵化营,在培育提升、发展支持、评价激励、生活保障等各个方面给予了更多优惠,单个人才项目最高资助可达1亿元。

  点击看相关专题,了解宁波全面深化改革成效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