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04 09:23
一笼包子
发面、选材、上火蒸
都有严格的讲究
肉馅、汤汁和面皮能如此恰到好处地融合,是一门很有讲究的技术。
江平山说,最关键的,还是面。广南包子店的面皮,发酵时不加干酵母、泡打粉等添加剂,而是靠一块老面,加上两个多小时的揉、和,这样才劲道又不锁汤汁。
每天使用的老面,是前一天发酵后留下来的。
“和面也需要经验,最好的面粉发酵是自然温度发酵,但南方麦和北方麦不同,冬天和夏天不同,这就在水温、时间上有严格的把控要求。”江平山说,这种发酵方式做出的面食,不会破坏小麦的精华,能留住原味,还易消化。
肉馅的制作最重要的是选材,比如猪肉,要选择鲜嫩的“三条”肉,肥瘦搭配有固定比例,另外,肉要新鲜味正。
江平山的女儿说,新店开业前一天,她在钟公庙菜场买了几十斤猪肉,回店调好馅蒸出包子,父亲一尝就变了脸色,虽然这肉选的位置没错,但和在奉化买的味道不一样,肉味不浓。
他们放弃了这批肉,让奉化的老供应商加急送来几十斤,并决定一直用奉化肉,合作很多年了,放心。
蒸包子也是门技术活,江平山的女儿亲自上阵,小笼包蒸5分钟,大包8—10分钟,火候也要恰到好处,大了容易爆裂,小了包子粘牙。
吃包子,少不了它的“黄金搭档”——汤。广南包子店的汤很受欢迎,有黄豆排骨汤、牛肉汤、冬笋咸菜汤等,都是小火煲出来的,每天一锅,来得晚就没得吃。
这门手艺
传了四代
不停地改良
江平山能把包子做得炉火纯青,和他的“包子世家”有关。
江平山的爷爷和父亲,都是13岁开始学面点,最终成为一代面点好手。他说,爷爷13岁时到江口桥头的点心店学艺,三年后出师,谢绝了店家的雇佣邀请,回乡和兄弟开了铺子。
“爷爷的手艺人人称赞,村民说得出的面点,他都能做得地道,大饼、油条、麻球、包子、红糖馒头、油包、笋饺……没有能难住他的。”
“父亲从13岁起和爷爷学艺,得到爷爷真传,20多岁时,到合作饮食店工作,手艺也是为人称道。”
江平山是高中毕业后跟着父亲学面点的,22岁起单独做小笼包生意,中间,还做过其他生意,但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回归了小笼包。
2003年,做生意失败的他在奉化广南商城边上的一家小笼包夜宵摊做杂工,几个月后,老板把摊位转给了他。这次他沉下心来,决心把小笼包做好,他不停地研究肉馅配料、面皮的和法,经过一次次改良,越来越多的顾客被“圈粉”。
当时商城边上共有4家包子摊,最后只剩下他自己。后来,他开起了店铺,选址在方新碶街。
“想让更多人吃到传统的小笼包,女儿女婿张罗着在城里开了新店,新店营业时间为白天,现在两家店生意都不错,新店最忙的一天卖到七百多笼。”
江平山说,做包子不仅养活了他一家,也教会了他做人的道理:多小的事,也要有“工匠精神”,做人和做包子一样,认准的东西,就要铆足劲,静下心,用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到最好,并坚持下去。
编辑: 应波
- 广州一村回迁筵开1500桌 村民个个坐拥1000万
- 福喜加工过期肉供麦当劳等 进黑名单
- 丽江仍现“低价团”导游当街揽客
- 盲人难辨验证码起诉铁总 一审被驳
- 熄灯后喧哗 近600名女生被罚站至凌晨
- 三星洗衣机也“爆炸”了?美国已有21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