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时政·经济
宁波市区沉降面积达500k㎡ 建设和交通荷载为主因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10-10 18:26:00报料热线:81850000

12大沉降区示意图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 杨绪忠 通讯员 张硕)今天下午,市规划局发布《宁波市区地面沉降监测报告》,首次完整地对宁波市区地面沉降的现状、历史发展及沉降成因进行的综合分析。报告表明:市区沉降面积已达500平方公里,快速发展建设中出现的大面积填土堆载和交通动负荷已成为现阶段诱发市区地面沉降的主因。

  地面沉降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地面标高降低的环境地质现象,是一种不可补偿的永久性环境和资源损失。根据报告,我市最早在1964年通过地下水监测发现存在地面沉降现象。

  地面沉降持续发展会导致城市防汛和抗洪能力下降,城市排污、泄洪能力降低,市政基础设施破坏,城市建设和维护费用增加,更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地下管线断裂、道路塌陷断裂、建(构)筑物变形垮塌等,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生建设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据悉,为防治地面沉降及其可能诱发的次生灾害,我市在1977年就开始专项监测地面沉降,但监测工作不连续,历史资料保存不完整。1999年,市规划局开始采用传统高精度测绘技术系统性地对市区平原区域进行地面沉降周期性监测;同时,多部门联合开展防沉控沉工作,1986年实行地下水限采,到2008年实现全面禁采,并先后发布了多个地面沉降防治规划。

  去年下半年,市规划局在总结以往的地面沉降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联合地质勘察单位对宁波市区地面沉降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理清了地面沉降的演变规律并界定了主要沉降区域。同时积极引入新型遥感对地观测技术InSAR,利用影像数据对全市1600平方公里范围内平原区域开展精细化地表沉降监测,弥补传统监测手段的短板。同时,结合大量水文资料和地质资料,从多角度综合分析了宁波市区地面沉降的成因和机理。

  此次综合分析的结果显示:宁波市区的地面沉降面积在总体上有所增大。在历史发展趋势上,中度及强发育(中度指年均沉降在10至30毫米,强发育指年均沉降大于30毫米)面积的增长速度快于弱发育(年均沉降10毫米以内)面积的增长速度。目前宁波市区地面沉降主要呈弱发育特征,空间上呈现为以三江口为中心的东北-西南方向的带状分布,具体表现为:以三江口为界分为两大沉降带(镇海-江北-鄞州古林沉降带、东部新城-南部商务区-明州工业园沉降带)和一个相对稳定区域(三江口中心区稳定区)。

  “根据监测和分析,近五年的平均沉降速率值较大,预计宁波市区的地面沉降在未来仍有继续增大的趋势。但是,任何一个地区的地面沉降都会经历一个发育期、加速期到稳定期的过程,由此判定宁波将持续无限制地下沉、引发系统性地质灾害并没有科学依据。”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叶子伟认为。研究表明,宁波市地面沉降仍持续发展,宁波市区广泛存在的软土层的压缩固结变形是引起宁波市区地面沉降的最根本工程地质条件,快速发展建设中出现的大面积地面填土堆载和交通动负荷等已取代地下水的开采成为现阶段诱发宁波市区地面沉降的主导因素。软土层在表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竖向固结和侧向流变变形是宁波市区目前发生地面沉降的本质。“地面沉降在长三角地区一个普遍问题,相对于上海等地,宁波的沉降程度相对较轻,对于交通道路、工程建筑安全和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还有待加强观察。”市规划局相关人士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提升地面沉降监测能力,扩大地面沉降监测范围,缩短监测周期,并深化对重点工程的地面沉降监测和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云敏在该报告的评审会上表示,这个地面沉降的研究成果,可为规划、国土、住建、城管、水利、安监和轨道交通等部门的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对于宁波市的城市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 崔燕

宁波市区沉降面积达500k㎡ 建设和交通荷载为主因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10-10 18:26:00

12大沉降区示意图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 杨绪忠 通讯员 张硕)今天下午,市规划局发布《宁波市区地面沉降监测报告》,首次完整地对宁波市区地面沉降的现状、历史发展及沉降成因进行的综合分析。报告表明:市区沉降面积已达500平方公里,快速发展建设中出现的大面积填土堆载和交通动负荷已成为现阶段诱发市区地面沉降的主因。

  地面沉降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地面标高降低的环境地质现象,是一种不可补偿的永久性环境和资源损失。根据报告,我市最早在1964年通过地下水监测发现存在地面沉降现象。

  地面沉降持续发展会导致城市防汛和抗洪能力下降,城市排污、泄洪能力降低,市政基础设施破坏,城市建设和维护费用增加,更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地下管线断裂、道路塌陷断裂、建(构)筑物变形垮塌等,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生建设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据悉,为防治地面沉降及其可能诱发的次生灾害,我市在1977年就开始专项监测地面沉降,但监测工作不连续,历史资料保存不完整。1999年,市规划局开始采用传统高精度测绘技术系统性地对市区平原区域进行地面沉降周期性监测;同时,多部门联合开展防沉控沉工作,1986年实行地下水限采,到2008年实现全面禁采,并先后发布了多个地面沉降防治规划。

  去年下半年,市规划局在总结以往的地面沉降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联合地质勘察单位对宁波市区地面沉降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理清了地面沉降的演变规律并界定了主要沉降区域。同时积极引入新型遥感对地观测技术InSAR,利用影像数据对全市1600平方公里范围内平原区域开展精细化地表沉降监测,弥补传统监测手段的短板。同时,结合大量水文资料和地质资料,从多角度综合分析了宁波市区地面沉降的成因和机理。

  此次综合分析的结果显示:宁波市区的地面沉降面积在总体上有所增大。在历史发展趋势上,中度及强发育(中度指年均沉降在10至30毫米,强发育指年均沉降大于30毫米)面积的增长速度快于弱发育(年均沉降10毫米以内)面积的增长速度。目前宁波市区地面沉降主要呈弱发育特征,空间上呈现为以三江口为中心的东北-西南方向的带状分布,具体表现为:以三江口为界分为两大沉降带(镇海-江北-鄞州古林沉降带、东部新城-南部商务区-明州工业园沉降带)和一个相对稳定区域(三江口中心区稳定区)。

  “根据监测和分析,近五年的平均沉降速率值较大,预计宁波市区的地面沉降在未来仍有继续增大的趋势。但是,任何一个地区的地面沉降都会经历一个发育期、加速期到稳定期的过程,由此判定宁波将持续无限制地下沉、引发系统性地质灾害并没有科学依据。”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叶子伟认为。研究表明,宁波市地面沉降仍持续发展,宁波市区广泛存在的软土层的压缩固结变形是引起宁波市区地面沉降的最根本工程地质条件,快速发展建设中出现的大面积地面填土堆载和交通动负荷等已取代地下水的开采成为现阶段诱发宁波市区地面沉降的主导因素。软土层在表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竖向固结和侧向流变变形是宁波市区目前发生地面沉降的本质。“地面沉降在长三角地区一个普遍问题,相对于上海等地,宁波的沉降程度相对较轻,对于交通道路、工程建筑安全和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还有待加强观察。”市规划局相关人士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提升地面沉降监测能力,扩大地面沉降监测范围,缩短监测周期,并深化对重点工程的地面沉降监测和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云敏在该报告的评审会上表示,这个地面沉降的研究成果,可为规划、国土、住建、城管、水利、安监和轨道交通等部门的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对于宁波市的城市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 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