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时政·经济
政府要下猛药解救中国制造业!林毅夫在宁波一语惊人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6-10-27 07:38:45报料热线:81850000

  在几百名听众的掌声中,林毅夫被一行人引导着,款款步入讲台。

  这是昨天(10月26日)上午举行的第五期“3315计划”领军人才CEO培训班第一堂课。

  这次培训班,世界银行原副行长、英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的亮相,成为了最大的亮点。

  林毅夫不仅是国内顶尖的经济学家,而且是时下的“网红”。最近一段时间,同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林毅夫和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爆发了一场关乎市场与政府命题的争论,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

  在今天的授课中,林毅夫并不避讳这次学术大辩论,并且再次阐释了政府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作用。

  今天的讲座,林毅夫侃侃而谈,两个多小时演讲,中途没有任何停歇,400多名听众听得极为投入,鲜有离席者。

  这样的情况,并非全为名声所赐。关于经济发展的议题,产业政策的论述,林毅夫用最为通俗直白的语言和事例,把一个个高深的经济学课题,讲得生动、透彻。

  两个小时的讲座,林毅夫先从国家整体经济态势开始,详细论述了自己对十三五期间中国GDP增速的预判。随后,他特别针对宁波的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相信中国经济保持6.5%以上的增幅绝对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在这种状况之下,宁波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沿着五大产业的分类,相信在企业的努力,政府因势利导之下,继续保持宁波经济的快速增长。”林毅夫说。

  讲座含金量十足,干货甚多。因此,即便文字超长,甬派君仍花费了大量时间整理出他的讲话,以飨读者。

  以下为林毅夫在第五期“3315计划”领军人才CEO培训班上的讲话内容,甬派记者根据录音整理摘编:

  

  

  谈经济

  十三五期间中国GDP能否保持6.5%的增速?

  今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开启之年,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十三五期间,国内国外最关心的一个题目是,中国的经济发展能不能完成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保持每年平均6.5%以上的增长。

  这个速度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都要翻一番,要实现这个目标,最低的标准就是每年需要保持6.5%的增长。

  现在,全世界也非常关心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原因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发达国家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而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增长速度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态势。过去金融危机发生后的这些年,我们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30%以上。如果中国经济放缓,那么全世界经济下滑的压力很大。

  从1979年到2015年,中国经济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是9.7%,从9.7%调到6.5%以上,按说已经下调了30%,这个幅度不小,要实行起来的话,余地空间应该也不小。为什么对6.5%的增长速度能不能实现,还要打一个很大问号?

  这是因为,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经济增长速度节节下滑。到2015年的时候,增长速度是6.9%,这是从1990年以来最低的增长速度。更重的是,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连续六年增长速度下滑。

  要了解从2016年-2020年平均每年6.5%的速度能不能实现,这就要了解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现在国际国内普遍的看法是,这是中国自己内部的体制、机制、增长模式、结构问题造成的。

  所谓的体制,是说国有经济占有比重大,它的效益不好,拖垮了经济的增长经济。所谓机制是说我们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还没有完成,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非常多。增长模式的问题是说,过去的高增长是认为高投资拉动的,认为这个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所以会下滑。第四是结构性问题。

  那么,这些因素存不存在?确实全部存在,但问题是,我们经济增长的下滑不只就是这些因素造成的。我认为更多是外部性的,更多的是多元性的。

  怎么证明我的这个看法?

  中国是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世界第二大贸易体,看中国的问题,不能只看自己,要站在全球角度看中国。

  我们来看跟我们处于同一个发展阶段的金砖国家,2010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10.6%,2015年是6.9%。同样是金砖国家的巴西,2016年增长速度是7.5%,2015年是-3.8%;俄罗斯2010年是4.5%,2015年是-3.7%,下滑幅度比我们大;再看印度:10.3%,2015年是7.6%,同样是下滑。可以看出,金砖国家的增长态势和我们一样,但是它们没有我们的体制、机制、结构等问题。

  再看高收入经济体,它们更不存在中国的这些问题,比如新加坡201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是15.2%,2015年是2.0%,和我们一样下滑幅度很大;台湾2010年经济增长是10.8%,2015年是0.69%;韩国2010年的增长速度是6.5%,然后到2015年是2.6%,这些国家都一样在下滑,而且下滑度比我们大,但是它们都没有体制机制、结构、增长模式的问题。但是我们都有共同的现象,那说明必然是有共同的外部性、周期性因素。

  以上分析并非是说中国没有供给侧的结构性的问题、不是说没有体制机制的问题,这些都有,但是这些都是长期存在的。但是我们经济增长的下滑主要是外部需求在急剧下降,主要是我们国家和其他国家还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泥沼中。分析过去是为了更好判断未来。我们要看6.5%的增长率能不能实现,必须看这三个组成部分态势会怎样?

  一个部分是外贸,对外贸易相当程度决定于发达国家,它们的经济是不是能从2008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金融经济危机中复苏过来,对此我抱悲观看法。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发达国家爆发的金融经济危机,说明一定存在内部体制性结构性问题。而爆发危机以后,经济要恢复正常增长,必须把这些结构性问题消除,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这是一个共识,发达国家自己也知道,为什么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8年了,还只是在口头上,用我们的话讲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佳人来”?

  为什么只说不做,这要看结构改革的内涵是什么,对发达国家来说就是减少福利,金融机构去杠杆,政府减少财政赤字。不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改革落实了以后,对长期有好处,对短期都是收缩性的,都是压缩消费,压缩投资的。消费减少、投资减少,那么总需求减少,经济增长就会放缓,失业率就会增加。这样在政治上不可接受,领导人下不了这个决心。

  实际上,从2008年以后,过去这8年就是这种情形,发达国家如果不进行结构性改革状况下,发达国家很可能步日本后尘,进入长达15-20年的经济增长的疲软,经济疲软,失业率就比较高,家庭收入增长就比较慢,对产品的需求就很少。我想在做很多企业家,政府官员,必须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今后的贸易增长幅度可能会非常慢,不会像改革开放开始以来那段时间一样高速增长。

  那么,在出口慢的情况下要保持6.5%的增长,有没有可能呢?我想这就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的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情况下,来进行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扩大需求,一方面进行结构性改革。内部总需求包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投资需求,一个是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有没有好的投资机会?

  现在一般人觉得现在国内产能过程,一投资就更过剩。这种看法也对也不对。现在我们产能过剩主要在钢筋、水泥、平板玻璃、造船业等,如果投资这些产业肯定更严重。但是,作为发展国家还有一个特点,在现有的产能过程情况下,好的投资机会还非常多。

  比如说我们的产业普遍在中低端,那我们可以往中高端升级,去年进口的制造业产品达到1.2万亿美元,这是相当大的数字,要进口代表不能生产,那我们就可以往这方面去投资。第二个基础设施,比如地下管网,今年六七月份下了几场大雨,全国1000多城市被淹,这说明地下管网短缺,这些都是很好的投资机会,社会回报很高。还有像环境、城镇化……这些投资基本上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的内涵。这也是我们和发达国家最大的不同,发达国家经济很疲软,也需要投资来提升需求,但是他的产业是全世界最前沿的,需求减少了,产能过剩,他们基础设施基本都有了,环境也很好,城镇化基本已完成了,那么好的投资需求就很难找。

  我们不仅有好的投资机会,而且有足够投资的钱,在这种状况之下,在十三五规划期间,不管国外经济形势怎样,我们可以靠国内好的投资机会和投资资源,保持一个合理的投资增长速度,这样就能创造就业,家庭收入就能增加,消费也就能增加,投资和消费的两个增长下,保持经济达到6.5%的增长应该可以实现。

  

  

  谈宁波

  政府应该帮助失去优势的集群产业抱团走出去

  在十三五规划整体的国家发展态势之下,我们宁波怎么来发展经济?

  我最近在倡导新结构经济学,就是在研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产业,怎么经过转型升级来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个过程当中,既要有市场来配置资源,也要政府来解决产业转型升级当中必然出现的市场问题。因为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必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必然比后来者面临着更多的困难。

  如果第一个螃蟹的企业家成功了,赚钱了,很快其他人会跟进。分享了自己的付出和成果。成功了大家一起分享,失败自己承担,这样的话一定要政府提供激励,给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提供激励和补偿。

  能不能成功,除了企业家精神外,还需要政府提供的配套软硬基础设施。

  前段时间,大家可能关注到网上大辩论,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到底只靠企业家、市场就够了,还是需要政府也发挥一定的作用,来因势利导。政府给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一定的激励,排忧解难了。

  当然,反方就想说你政府怎么知道,什么情况要去帮助企业家,你不要来乱投钱,乱干预,当然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但问题是,确实政府做了很多措施,浪费了很多钱。但是反过来,如果政府不做前面的那些事情,人家不愿意做,那么很少有人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且即使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他成功的概率还是很低,成功概率低以后,更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这种情况下,技术产业升级就很困难。

  所以,我看大部分的政府想帮助企业,好心办坏事,但是,我没有看到有哪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没有产业政策使经济能够快速持续的增长。我没有看到哪一个发达的国家他没有产业政策,他能够维持。

  宁波2015年人均GDP生产总值1800元,大约是16000美元,从国际的统计指标来看,宁波已是发达地区了,因为按照世界银行,按照世界经济货币组织,联合国的统计指标,一个国家、地区的人均GDP达到12615美元,就是高收入地区了,所以宁波是高收入地区。但跟美国比,美国是57000啊,跟德国比,德国是44000,跟日本比,日本是38000,跟韩国比,韩国是28000,我们才16000,还是比较低的水平,所以还要提高才能跟它们逼近。

  这种情况下,怎样发挥企业的积极性,怎样发挥政府的作用来让企业能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问题,怎么样来解决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能够成功,必须有政府因势利导的问题。这个方面,我从最近倡导新经济结构学的角度,我把像宁波这个地方的产业分成五大类型,我讲得比较多的是制造业,宁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服务业,港口、航运这些是一个衍生的服务业。我现在只谈实体的工业方面的。

  实体工业方面来看,我把宁波的产业分为五大类型:

  第一大类型是追赶型,国内有这个产业,在国际上也有这个产业,发达国家也有这个产业,在发达国家这个产业,他的人均GDP比我们高,平均的劳动力生产力水平比我们高,她卖的东西的价值比我们高,像宁波的这个石化产业,机械制造行业,汽车零部件行业,还要一些村材料行业等等,这些产业国内有,国际上也有,但是我们的机械零部件卖100万,但是瑞士卖500万美元,功能差不多,价格比我们高多了,像这种卖高价格,一定是技术含量比较高,比我们精细,耐用,我们跟他有差距,那像这种零部件,从量上来讲已经是最大了,但从单价上来讲还不够高。

  那么这个产业怎么来追赶,怎样追赶来提高技术,我有四个建议:

  一是到国外去兼并,那些拥有比较高技术的企业,比如大家都卖同一个产品,他的价格比我高,就意味着他的技术比我高,兼并过来,他的技术就变成了我的技术。宁波的万向节兼并了德国、美国的企业,兼并后把技术拿过来了,提升了自己技术的水平。拥有高技术的产业有很多,过去在他经济发展好的时候他俏得很,跟他兼并价格特别高,今年形势不好是一个很好的兼并机会。

  二是去国外设立研发公司。技术都是在人的脑子里面,国外现在是高失业状况,在高失业状况下,有很多拥有这些技术的工程师、研发人员面临失业状况。去国外设立研发公司,外国政府还特别欢迎,雇佣这些人,就把它们的技术都研发过来了。还可以得到国外政府的研发基金的资助。

  三是利用国内的大市场去国外招商引资,把它们招商引资过来,像江苏太仓就做得不错,2013年太仓设立中德合作园,当年引进了220家德国企业入驻。

  四是自己设立研发平台,把先进技术学会。手机、电视机的薄膜,过去都是跟德国买、跟韩国买、跟日本买,但是我们需求量很庞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组织攻关,企业攻关,政府给予支持,那就把这个技术掌握了,现在国内也可以做了。

  针对每年1.2万亿美元的进口制造品,这是一个大的机会,当然需要企业家有积极性,当然也需要企业帮忙。比如吉利并购沃尔沃,需要16亿美元的资金,吉利自己拿不出来,有一部分是地方政府帮助解决金融保证的问题。此外,还需要人才、了解当地法律等等,这些都需要政府的帮助。

  第二个类是国际领先型。我们的产品在国际是领先的行业,应该怎么做?实际上,这样的行业国内有不少,比如格力的空调、美的的电冰箱、海尔的洗衣机……这些行业领先了怎么办?这就需要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才能够保持在世界上的领先。但是研发包含两个方面,研究和发展。没有研究的突破,就很难发展,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这些产业需要自己做研发,企业不愿做,就需要政府资金来支持。发达国家的领先产业的基础研究都是政府支持的,它们有各种基金。宁波这些已经是或者接近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需要政府支持、引导基础知识、产业公用的知识研究。

  第三类是退出型。宁波有小电器、纺织业……过去是我们的优势产业,在国际上有优势,但是现在成本和新兴市场国家相比,不断上升。竞争优势不断在丧失。这些企业怎么办?两个办法:一部分可以去做品牌,开发新产品,去做市场管理,慢慢走上品牌战略,比如雅戈尔,但是这样的企业毕竟是很少的;另一部分只能做加工,成本上涨后,用机器人成本还是不合算,那就需要帮助这些企业转移到工资水平到比较低的地方去,一部分到内地,大部分到海外。转移出去后,创造第二春。转移出去后给宁波把腾出了发展空间,土地、人才等,还对产业升级打开海外市场。

  一个最大问题是,目前国内大部分还是第一代企业家,适应在国内发展,外语、国际经营等很多都不通,所以不愿意不转移,这样不转移出去很可惜,这是很宝贵的经营资产,失掉了GDP变成gnp的机会,也失掉扩大海外市场的机会,有产业集群的地方政府要把眼光放远,帮助这些企业转移出去,帮助他们抱团出海,它们抱团取暖,比较不怕,需要的人才、物流也比较容易。

  此外,宁波能不能在承接我们产业转移的国家和地区成立宁波工业园,和当地政府合作。这样相当于把宁波的土地扩张到海外去,这样他的产值也算你的产值。

  第四类是弯道超车型。它是过去一二十年出现的一种新的产业类型,它的产品周期特别短,主要是以人力资本为主。比如雷军的小米手机,是100多个人用了不到一年时间研发出来的。比如腾讯的微信,再早点的阿里巴巴。这类产品是周期短,以大量人力成本为主的行业,特别适合大众创业,而且可以直接和发达国家竞争。这个行业就需要我们必须把人才找来,提供场地,拉来资本。

  第五类是战略性行业。很多都和国防有关。它的特点是研发周期特别长,比如开发新一代的战斗机,通常要30年时间;新一代航空母舰,可能是40年时间,这个靠市场发展不起来,一定需要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支持。那么地方政府能不能做一些事?当然可以,把这些产业吸引到这里来,他需要研发的力量,这种产业落地后,对地方的技术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他需要配套,我们讲军民融合就是这个意思。

  以上是我对五大产业的分类,绝大多数需要企业家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讲,十三五期间,我相信中国经济保持6.5%以上的增幅绝对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十八大提出的GDP、居民收入“两个翻一番”能实现。在这种状况之下,宁波站在全国计划单列市、全国一线城市这样的有利条件下,利用宁波现有的产业基础,沿着五大产业的分类,我相信可以在企业的努力,政府因势利导之下,继续保持宁波经济的快速增长,我了解到在全国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宁波还是比全国做得好,去年全国是6.9%增长,宁波是8%的增长;前三季度全国说6.7%的增长,宁波是7.4%的增长,我期盼着宁波继续领先全国的增长。记者成良田

编辑: 杜寅

政府要下猛药解救中国制造业!林毅夫在宁波一语惊人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6-10-27 07:38:45

  在几百名听众的掌声中,林毅夫被一行人引导着,款款步入讲台。

  这是昨天(10月26日)上午举行的第五期“3315计划”领军人才CEO培训班第一堂课。

  这次培训班,世界银行原副行长、英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的亮相,成为了最大的亮点。

  林毅夫不仅是国内顶尖的经济学家,而且是时下的“网红”。最近一段时间,同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林毅夫和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爆发了一场关乎市场与政府命题的争论,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

  在今天的授课中,林毅夫并不避讳这次学术大辩论,并且再次阐释了政府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作用。

  今天的讲座,林毅夫侃侃而谈,两个多小时演讲,中途没有任何停歇,400多名听众听得极为投入,鲜有离席者。

  这样的情况,并非全为名声所赐。关于经济发展的议题,产业政策的论述,林毅夫用最为通俗直白的语言和事例,把一个个高深的经济学课题,讲得生动、透彻。

  两个小时的讲座,林毅夫先从国家整体经济态势开始,详细论述了自己对十三五期间中国GDP增速的预判。随后,他特别针对宁波的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相信中国经济保持6.5%以上的增幅绝对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在这种状况之下,宁波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沿着五大产业的分类,相信在企业的努力,政府因势利导之下,继续保持宁波经济的快速增长。”林毅夫说。

  讲座含金量十足,干货甚多。因此,即便文字超长,甬派君仍花费了大量时间整理出他的讲话,以飨读者。

  以下为林毅夫在第五期“3315计划”领军人才CEO培训班上的讲话内容,甬派记者根据录音整理摘编:

  

  

  谈经济

  十三五期间中国GDP能否保持6.5%的增速?

  今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开启之年,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十三五期间,国内国外最关心的一个题目是,中国的经济发展能不能完成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保持每年平均6.5%以上的增长。

  这个速度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都要翻一番,要实现这个目标,最低的标准就是每年需要保持6.5%的增长。

  现在,全世界也非常关心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原因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发达国家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而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增长速度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态势。过去金融危机发生后的这些年,我们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30%以上。如果中国经济放缓,那么全世界经济下滑的压力很大。

  从1979年到2015年,中国经济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是9.7%,从9.7%调到6.5%以上,按说已经下调了30%,这个幅度不小,要实行起来的话,余地空间应该也不小。为什么对6.5%的增长速度能不能实现,还要打一个很大问号?

  这是因为,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经济增长速度节节下滑。到2015年的时候,增长速度是6.9%,这是从1990年以来最低的增长速度。更重的是,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连续六年增长速度下滑。

  要了解从2016年-2020年平均每年6.5%的速度能不能实现,这就要了解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现在国际国内普遍的看法是,这是中国自己内部的体制、机制、增长模式、结构问题造成的。

  所谓的体制,是说国有经济占有比重大,它的效益不好,拖垮了经济的增长经济。所谓机制是说我们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还没有完成,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非常多。增长模式的问题是说,过去的高增长是认为高投资拉动的,认为这个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所以会下滑。第四是结构性问题。

  那么,这些因素存不存在?确实全部存在,但问题是,我们经济增长的下滑不只就是这些因素造成的。我认为更多是外部性的,更多的是多元性的。

  怎么证明我的这个看法?

  中国是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世界第二大贸易体,看中国的问题,不能只看自己,要站在全球角度看中国。

  我们来看跟我们处于同一个发展阶段的金砖国家,2010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10.6%,2015年是6.9%。同样是金砖国家的巴西,2016年增长速度是7.5%,2015年是-3.8%;俄罗斯2010年是4.5%,2015年是-3.7%,下滑幅度比我们大;再看印度:10.3%,2015年是7.6%,同样是下滑。可以看出,金砖国家的增长态势和我们一样,但是它们没有我们的体制、机制、结构等问题。

  再看高收入经济体,它们更不存在中国的这些问题,比如新加坡201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是15.2%,2015年是2.0%,和我们一样下滑幅度很大;台湾2010年经济增长是10.8%,2015年是0.69%;韩国2010年的增长速度是6.5%,然后到2015年是2.6%,这些国家都一样在下滑,而且下滑度比我们大,但是它们都没有体制机制、结构、增长模式的问题。但是我们都有共同的现象,那说明必然是有共同的外部性、周期性因素。

  以上分析并非是说中国没有供给侧的结构性的问题、不是说没有体制机制的问题,这些都有,但是这些都是长期存在的。但是我们经济增长的下滑主要是外部需求在急剧下降,主要是我们国家和其他国家还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泥沼中。分析过去是为了更好判断未来。我们要看6.5%的增长率能不能实现,必须看这三个组成部分态势会怎样?

  一个部分是外贸,对外贸易相当程度决定于发达国家,它们的经济是不是能从2008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金融经济危机中复苏过来,对此我抱悲观看法。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发达国家爆发的金融经济危机,说明一定存在内部体制性结构性问题。而爆发危机以后,经济要恢复正常增长,必须把这些结构性问题消除,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这是一个共识,发达国家自己也知道,为什么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8年了,还只是在口头上,用我们的话讲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佳人来”?

  为什么只说不做,这要看结构改革的内涵是什么,对发达国家来说就是减少福利,金融机构去杠杆,政府减少财政赤字。不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改革落实了以后,对长期有好处,对短期都是收缩性的,都是压缩消费,压缩投资的。消费减少、投资减少,那么总需求减少,经济增长就会放缓,失业率就会增加。这样在政治上不可接受,领导人下不了这个决心。

  实际上,从2008年以后,过去这8年就是这种情形,发达国家如果不进行结构性改革状况下,发达国家很可能步日本后尘,进入长达15-20年的经济增长的疲软,经济疲软,失业率就比较高,家庭收入增长就比较慢,对产品的需求就很少。我想在做很多企业家,政府官员,必须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今后的贸易增长幅度可能会非常慢,不会像改革开放开始以来那段时间一样高速增长。

  那么,在出口慢的情况下要保持6.5%的增长,有没有可能呢?我想这就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的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情况下,来进行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扩大需求,一方面进行结构性改革。内部总需求包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投资需求,一个是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有没有好的投资机会?

  现在一般人觉得现在国内产能过程,一投资就更过剩。这种看法也对也不对。现在我们产能过剩主要在钢筋、水泥、平板玻璃、造船业等,如果投资这些产业肯定更严重。但是,作为发展国家还有一个特点,在现有的产能过程情况下,好的投资机会还非常多。

  比如说我们的产业普遍在中低端,那我们可以往中高端升级,去年进口的制造业产品达到1.2万亿美元,这是相当大的数字,要进口代表不能生产,那我们就可以往这方面去投资。第二个基础设施,比如地下管网,今年六七月份下了几场大雨,全国1000多城市被淹,这说明地下管网短缺,这些都是很好的投资机会,社会回报很高。还有像环境、城镇化……这些投资基本上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的内涵。这也是我们和发达国家最大的不同,发达国家经济很疲软,也需要投资来提升需求,但是他的产业是全世界最前沿的,需求减少了,产能过剩,他们基础设施基本都有了,环境也很好,城镇化基本已完成了,那么好的投资需求就很难找。

  我们不仅有好的投资机会,而且有足够投资的钱,在这种状况之下,在十三五规划期间,不管国外经济形势怎样,我们可以靠国内好的投资机会和投资资源,保持一个合理的投资增长速度,这样就能创造就业,家庭收入就能增加,消费也就能增加,投资和消费的两个增长下,保持经济达到6.5%的增长应该可以实现。

  

  

  谈宁波

  政府应该帮助失去优势的集群产业抱团走出去

  在十三五规划整体的国家发展态势之下,我们宁波怎么来发展经济?

  我最近在倡导新结构经济学,就是在研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产业,怎么经过转型升级来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个过程当中,既要有市场来配置资源,也要政府来解决产业转型升级当中必然出现的市场问题。因为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必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必然比后来者面临着更多的困难。

  如果第一个螃蟹的企业家成功了,赚钱了,很快其他人会跟进。分享了自己的付出和成果。成功了大家一起分享,失败自己承担,这样的话一定要政府提供激励,给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提供激励和补偿。

  能不能成功,除了企业家精神外,还需要政府提供的配套软硬基础设施。

  前段时间,大家可能关注到网上大辩论,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到底只靠企业家、市场就够了,还是需要政府也发挥一定的作用,来因势利导。政府给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一定的激励,排忧解难了。

  当然,反方就想说你政府怎么知道,什么情况要去帮助企业家,你不要来乱投钱,乱干预,当然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但问题是,确实政府做了很多措施,浪费了很多钱。但是反过来,如果政府不做前面的那些事情,人家不愿意做,那么很少有人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且即使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他成功的概率还是很低,成功概率低以后,更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这种情况下,技术产业升级就很困难。

  所以,我看大部分的政府想帮助企业,好心办坏事,但是,我没有看到有哪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没有产业政策使经济能够快速持续的增长。我没有看到哪一个发达的国家他没有产业政策,他能够维持。

  宁波2015年人均GDP生产总值1800元,大约是16000美元,从国际的统计指标来看,宁波已是发达地区了,因为按照世界银行,按照世界经济货币组织,联合国的统计指标,一个国家、地区的人均GDP达到12615美元,就是高收入地区了,所以宁波是高收入地区。但跟美国比,美国是57000啊,跟德国比,德国是44000,跟日本比,日本是38000,跟韩国比,韩国是28000,我们才16000,还是比较低的水平,所以还要提高才能跟它们逼近。

  这种情况下,怎样发挥企业的积极性,怎样发挥政府的作用来让企业能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问题,怎么样来解决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能够成功,必须有政府因势利导的问题。这个方面,我从最近倡导新经济结构学的角度,我把像宁波这个地方的产业分成五大类型,我讲得比较多的是制造业,宁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服务业,港口、航运这些是一个衍生的服务业。我现在只谈实体的工业方面的。

  实体工业方面来看,我把宁波的产业分为五大类型:

  第一大类型是追赶型,国内有这个产业,在国际上也有这个产业,发达国家也有这个产业,在发达国家这个产业,他的人均GDP比我们高,平均的劳动力生产力水平比我们高,她卖的东西的价值比我们高,像宁波的这个石化产业,机械制造行业,汽车零部件行业,还要一些村材料行业等等,这些产业国内有,国际上也有,但是我们的机械零部件卖100万,但是瑞士卖500万美元,功能差不多,价格比我们高多了,像这种卖高价格,一定是技术含量比较高,比我们精细,耐用,我们跟他有差距,那像这种零部件,从量上来讲已经是最大了,但从单价上来讲还不够高。

  那么这个产业怎么来追赶,怎样追赶来提高技术,我有四个建议:

  一是到国外去兼并,那些拥有比较高技术的企业,比如大家都卖同一个产品,他的价格比我高,就意味着他的技术比我高,兼并过来,他的技术就变成了我的技术。宁波的万向节兼并了德国、美国的企业,兼并后把技术拿过来了,提升了自己技术的水平。拥有高技术的产业有很多,过去在他经济发展好的时候他俏得很,跟他兼并价格特别高,今年形势不好是一个很好的兼并机会。

  二是去国外设立研发公司。技术都是在人的脑子里面,国外现在是高失业状况,在高失业状况下,有很多拥有这些技术的工程师、研发人员面临失业状况。去国外设立研发公司,外国政府还特别欢迎,雇佣这些人,就把它们的技术都研发过来了。还可以得到国外政府的研发基金的资助。

  三是利用国内的大市场去国外招商引资,把它们招商引资过来,像江苏太仓就做得不错,2013年太仓设立中德合作园,当年引进了220家德国企业入驻。

  四是自己设立研发平台,把先进技术学会。手机、电视机的薄膜,过去都是跟德国买、跟韩国买、跟日本买,但是我们需求量很庞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组织攻关,企业攻关,政府给予支持,那就把这个技术掌握了,现在国内也可以做了。

  针对每年1.2万亿美元的进口制造品,这是一个大的机会,当然需要企业家有积极性,当然也需要企业帮忙。比如吉利并购沃尔沃,需要16亿美元的资金,吉利自己拿不出来,有一部分是地方政府帮助解决金融保证的问题。此外,还需要人才、了解当地法律等等,这些都需要政府的帮助。

  第二个类是国际领先型。我们的产品在国际是领先的行业,应该怎么做?实际上,这样的行业国内有不少,比如格力的空调、美的的电冰箱、海尔的洗衣机……这些行业领先了怎么办?这就需要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才能够保持在世界上的领先。但是研发包含两个方面,研究和发展。没有研究的突破,就很难发展,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这些产业需要自己做研发,企业不愿做,就需要政府资金来支持。发达国家的领先产业的基础研究都是政府支持的,它们有各种基金。宁波这些已经是或者接近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需要政府支持、引导基础知识、产业公用的知识研究。

  第三类是退出型。宁波有小电器、纺织业……过去是我们的优势产业,在国际上有优势,但是现在成本和新兴市场国家相比,不断上升。竞争优势不断在丧失。这些企业怎么办?两个办法:一部分可以去做品牌,开发新产品,去做市场管理,慢慢走上品牌战略,比如雅戈尔,但是这样的企业毕竟是很少的;另一部分只能做加工,成本上涨后,用机器人成本还是不合算,那就需要帮助这些企业转移到工资水平到比较低的地方去,一部分到内地,大部分到海外。转移出去后,创造第二春。转移出去后给宁波把腾出了发展空间,土地、人才等,还对产业升级打开海外市场。

  一个最大问题是,目前国内大部分还是第一代企业家,适应在国内发展,外语、国际经营等很多都不通,所以不愿意不转移,这样不转移出去很可惜,这是很宝贵的经营资产,失掉了GDP变成gnp的机会,也失掉扩大海外市场的机会,有产业集群的地方政府要把眼光放远,帮助这些企业转移出去,帮助他们抱团出海,它们抱团取暖,比较不怕,需要的人才、物流也比较容易。

  此外,宁波能不能在承接我们产业转移的国家和地区成立宁波工业园,和当地政府合作。这样相当于把宁波的土地扩张到海外去,这样他的产值也算你的产值。

  第四类是弯道超车型。它是过去一二十年出现的一种新的产业类型,它的产品周期特别短,主要是以人力资本为主。比如雷军的小米手机,是100多个人用了不到一年时间研发出来的。比如腾讯的微信,再早点的阿里巴巴。这类产品是周期短,以大量人力成本为主的行业,特别适合大众创业,而且可以直接和发达国家竞争。这个行业就需要我们必须把人才找来,提供场地,拉来资本。

  第五类是战略性行业。很多都和国防有关。它的特点是研发周期特别长,比如开发新一代的战斗机,通常要30年时间;新一代航空母舰,可能是40年时间,这个靠市场发展不起来,一定需要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支持。那么地方政府能不能做一些事?当然可以,把这些产业吸引到这里来,他需要研发的力量,这种产业落地后,对地方的技术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他需要配套,我们讲军民融合就是这个意思。

  以上是我对五大产业的分类,绝大多数需要企业家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讲,十三五期间,我相信中国经济保持6.5%以上的增幅绝对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十八大提出的GDP、居民收入“两个翻一番”能实现。在这种状况之下,宁波站在全国计划单列市、全国一线城市这样的有利条件下,利用宁波现有的产业基础,沿着五大产业的分类,我相信可以在企业的努力,政府因势利导之下,继续保持宁波经济的快速增长,我了解到在全国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宁波还是比全国做得好,去年全国是6.9%增长,宁波是8%的增长;前三季度全国说6.7%的增长,宁波是7.4%的增长,我期盼着宁波继续领先全国的增长。记者成良田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