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宁波都市圈要如何做"最铁朋友圈" 听听专家怎么说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11-28 23:09: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甬往直前 冲刺“十三五”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易鹤)25日下午,市行政会议中心,一场高级别专家座谈会举行,沪甬两地十余位专家交谈,议题只有一个——如何加快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宁波都市圈。

  今年6月初,国家发改委与住建部联合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规划对宁波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浓墨重彩,亮点迭出,留下了令人遐想的巨大空间。

  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重镇,宁波被定位为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规划明确宁波都市圈的具体范围包括宁波、舟山、台州三市,并把宁波作为与南京、合肥、杭州三大省会城市并列的长三角中心城市。

  “‘都市圈’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区域形态,对于促进区域城市之间的联系、增强区域整体综合竞争力、提升区域城市发展品质等方面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咨询委秘书长潘奇峰说。

  毫无疑问,对宁波而言,建设都市圈意义重大,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新动力源。潘奇峰告诉记者,港口和开放曾是宁波快速发展的“一对有力翅膀”,但时至今日,国内外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而剧烈的变化,宁波亟需寻找新动力源。

  “当前,区域单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已向以‘都市圈’为模式的区域竞争转型,城市发展格局面临新一轮‘洗牌’,‘诸侯经济’正逐渐被城市联盟体所取代。”在潘奇峰看来,都市圈建设不仅实现了与国家战略的精准对接,也成为提升宁波综合竞争力,奋力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新的动力源。

  “通过都市圈培育,在都市圈依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快速发展的同时,可以有效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有利于提升宁波城市国际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也有利于‘一圈三中心’建设目标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潘奇峰说。

  长期研究区域经济规划的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刘兴景则认为:“面对新的历史性机遇,宁波都市圈要想真正崛起,除了要对接好大上海,还有一个关键,那就是甬舟台三地要联手变成‘最铁朋友圈’,利益协同,包容联动,全面融入长三角城市群。”

  提高首位度

  构筑浙东“黄金三角”

  国内较为权威的观念认为,“都市圈”主要有三大构成要件:一是有一个首位度较高的都市经济中心;二是有若干腹地或者周边都市;三是中心与腹地的内在经济联系紧密,具有“极化一扩散”效应。

  “都市圈”主要是通过首位度较高的都市经济中心辐射若干腹地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其重点是区域经济中心与腹地通过紧密联系而达到的“整体效应”和“扩散效应”。

  但与杭州、南京、合肥等省会中心城市相比,宁波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极核功能和战略地位还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宁波在科技创新、城市品质、国际化发展等方面与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地位有差距,中心城市的极核功能不强,对周边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短板就是目标,这些需要提升的地方应该成为宁波今后一段时间主攻的方向。”潘奇峰等专家建议,要壮大宁波在都市圈中的极核功能,首先要增强产业辐射和带动力。以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为引领,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梅山新区,高标准建设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和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做大做强智能经济、海洋经济等新动能新经济的高能级载体。

  其次,要加强资源统筹与调控力。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优化城市发展布局,促进整体优势发挥和竞争力提升,增强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提高对周边地区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最后,要提升社会效率和影响力。积极参与开展自贸区金融、投资、贸易等方面便利化的政策,加大对医疗、教育、文化、卫生等民生实事工程的投入力度,以高品质的社会事业为都市圈居民提供服务,优化、完善和落实各项科技、人才、金融等政策措施,加大各项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鼓励产业基金创新设立和发展,优化引才、育才和用才环境,打造都市圈创业创新高地和科技人才高地。

  “有了核心,这个朋友圈才能真正成为稳固的‘黄金三角’。”刘兴景说。

  打破“协调难”

  弹出区域并进美妙音符

  “都市圈”经济运行是彰显其能量的重要环节,如何协调区域经济运行是“都市圈”功能发挥的关键问题。

  “就像演奏钢琴,必须五指协调才能弹出美妙音符;区域发展同样如此,只有资源共享、困难共担,综合平衡,包容联动,才能推动形成各区域各领域欣欣向荣、全面发展的景象。”刘兴景说。

  就宁波都市圈而言,一方面,甬舟台三地协作已有美好开端和前景。甬舟台地域相邻,人文相近。扼守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结合部的战略要位。三地经济发展既有一定相似性,又有很强的互补性,在区域港口一体化、区域大交通建设、资源整合开发利用、国内外市场联手拓展、科技金融等经济社会各方面均开展了实质性合作。

  另一方面,三地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制约依然较多。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甬舟两地的港、岛、桥、路联动开发和资源整合进展有待加速。

  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未形成;城市之间行政壁垒需要进一步突破,在行政区划调整、空间布局优化上的实效还有待显现;产业联动发展、基础设施共建、环境统一治理、民生保障共享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机制有待明确;激励机制和沟通渠道也有待完善。

  区域层面的体制机制示范区效应还没有充分溢出,舟山群岛新区、宁波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宁波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等领域的国家政策还无法在都市圈范围内延伸共享。

  有鉴于此,多位业内专家指出,宁波要在都市圈确立“心脏”作用,就必须树立大宁波发展思维。加强都市圈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对接和一体谋划,通过创业创新互促共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协同共保等方式,推动与舟山、台州等圈内城市的合作,推进宁波都市圈建设。

  例如,合力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齐心共建舟山自由贸易港区,探索组建都市圈统筹发展平台公司等。通过公共交通、基础教育、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系统对接与数据共享,通过民生领域的同城化来推动三地人才交流:以宁波都市圈的名义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合舟山、台州成立都市圈建设基金,有序推动宁波港口经济圈、舟山群岛新区与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资源整合与产业对接,促进三地在金融、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紧密合作等。

  彰显国际范

  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

  跟其他都市圈不同,宁波都市圈内地三大城市全都滨海,均处在开放前哨,是典型的开放城市。

  刘兴景告诉记者,当前以中心城市为极核的都市区普遍成为国家或地区的核心区域,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地域单元。在美国,依托港口优势和外向型经济基础演化形成的纽约都市区,是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在欧洲,从巴黎经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直到鲁尔、科隆,从曼彻斯特、利物浦到伦敦,若干个都市区在沿海经济带上连绵成片,成为协调控制全球和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枢纽。世界经济空间格局的发展态势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打造海岸线上的宁波都市圈将是甬舟台三地参与全球化竞争和国际分工合作的战略选择。

  但走好这条路并不容易。近年来,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进一步深入,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如火如荼,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境遇使得原有的国际开放优势弱化。在相关港口城市的国际化指标比较中,宁波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处于中等水平,但是在空港旅客吞吐量、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入境游客和旅游外汇收入等方面相对落后。

  目前宁波都市圈的港口“大而不强”,宁波—舟山港的吞吐规模虽然位居世界前列,但高附加值的港航物流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世界级航运中心还有很大差距;开放平台能级不高,虽然宁波拥有全省最多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但功能交叉与功能单一、空间资源不足与空间开发不足并存的矛盾还很突出。投资贸易环境不够优化,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亟待拓展;国际合作能级不高,与国际友城、国际组织和海内外“宁波帮”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仍有较大合作空间。

  宁波都市圈加快建设的按钮已经按下,尽管前路漫漫,但三地未来的发展留给人们巨大遐想空间,正如前不久在宁波参会时,台州市长张兵所说:“甬台合作前景广阔,除了产业、金融、民生等领域的对接,两地可以在港口建设、运营等方面开展合作,全力打造我国海洋港口发展的新标杆。同时,依托宁波舟山港的巨大吞吐量,台州港大麦屿港区对台湾地区开放的先发优势,两地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编辑: 郭静

宁波都市圈要如何做"最铁朋友圈" 听听专家怎么说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11-28 23:09:00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易鹤)25日下午,市行政会议中心,一场高级别专家座谈会举行,沪甬两地十余位专家交谈,议题只有一个——如何加快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宁波都市圈。

  今年6月初,国家发改委与住建部联合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规划对宁波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浓墨重彩,亮点迭出,留下了令人遐想的巨大空间。

  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重镇,宁波被定位为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规划明确宁波都市圈的具体范围包括宁波、舟山、台州三市,并把宁波作为与南京、合肥、杭州三大省会城市并列的长三角中心城市。

  “‘都市圈’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区域形态,对于促进区域城市之间的联系、增强区域整体综合竞争力、提升区域城市发展品质等方面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咨询委秘书长潘奇峰说。

  毫无疑问,对宁波而言,建设都市圈意义重大,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新动力源。潘奇峰告诉记者,港口和开放曾是宁波快速发展的“一对有力翅膀”,但时至今日,国内外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而剧烈的变化,宁波亟需寻找新动力源。

  “当前,区域单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已向以‘都市圈’为模式的区域竞争转型,城市发展格局面临新一轮‘洗牌’,‘诸侯经济’正逐渐被城市联盟体所取代。”在潘奇峰看来,都市圈建设不仅实现了与国家战略的精准对接,也成为提升宁波综合竞争力,奋力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新的动力源。

  “通过都市圈培育,在都市圈依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快速发展的同时,可以有效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有利于提升宁波城市国际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也有利于‘一圈三中心’建设目标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潘奇峰说。

  长期研究区域经济规划的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刘兴景则认为:“面对新的历史性机遇,宁波都市圈要想真正崛起,除了要对接好大上海,还有一个关键,那就是甬舟台三地要联手变成‘最铁朋友圈’,利益协同,包容联动,全面融入长三角城市群。”

  提高首位度

  构筑浙东“黄金三角”

  国内较为权威的观念认为,“都市圈”主要有三大构成要件:一是有一个首位度较高的都市经济中心;二是有若干腹地或者周边都市;三是中心与腹地的内在经济联系紧密,具有“极化一扩散”效应。

  “都市圈”主要是通过首位度较高的都市经济中心辐射若干腹地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其重点是区域经济中心与腹地通过紧密联系而达到的“整体效应”和“扩散效应”。

  但与杭州、南京、合肥等省会中心城市相比,宁波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极核功能和战略地位还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宁波在科技创新、城市品质、国际化发展等方面与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地位有差距,中心城市的极核功能不强,对周边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短板就是目标,这些需要提升的地方应该成为宁波今后一段时间主攻的方向。”潘奇峰等专家建议,要壮大宁波在都市圈中的极核功能,首先要增强产业辐射和带动力。以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为引领,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梅山新区,高标准建设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和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做大做强智能经济、海洋经济等新动能新经济的高能级载体。

  其次,要加强资源统筹与调控力。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优化城市发展布局,促进整体优势发挥和竞争力提升,增强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提高对周边地区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最后,要提升社会效率和影响力。积极参与开展自贸区金融、投资、贸易等方面便利化的政策,加大对医疗、教育、文化、卫生等民生实事工程的投入力度,以高品质的社会事业为都市圈居民提供服务,优化、完善和落实各项科技、人才、金融等政策措施,加大各项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鼓励产业基金创新设立和发展,优化引才、育才和用才环境,打造都市圈创业创新高地和科技人才高地。

  “有了核心,这个朋友圈才能真正成为稳固的‘黄金三角’。”刘兴景说。

  打破“协调难”

  弹出区域并进美妙音符

  “都市圈”经济运行是彰显其能量的重要环节,如何协调区域经济运行是“都市圈”功能发挥的关键问题。

  “就像演奏钢琴,必须五指协调才能弹出美妙音符;区域发展同样如此,只有资源共享、困难共担,综合平衡,包容联动,才能推动形成各区域各领域欣欣向荣、全面发展的景象。”刘兴景说。

  就宁波都市圈而言,一方面,甬舟台三地协作已有美好开端和前景。甬舟台地域相邻,人文相近。扼守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结合部的战略要位。三地经济发展既有一定相似性,又有很强的互补性,在区域港口一体化、区域大交通建设、资源整合开发利用、国内外市场联手拓展、科技金融等经济社会各方面均开展了实质性合作。

  另一方面,三地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制约依然较多。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甬舟两地的港、岛、桥、路联动开发和资源整合进展有待加速。

  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未形成;城市之间行政壁垒需要进一步突破,在行政区划调整、空间布局优化上的实效还有待显现;产业联动发展、基础设施共建、环境统一治理、民生保障共享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机制有待明确;激励机制和沟通渠道也有待完善。

  区域层面的体制机制示范区效应还没有充分溢出,舟山群岛新区、宁波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宁波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等领域的国家政策还无法在都市圈范围内延伸共享。

  有鉴于此,多位业内专家指出,宁波要在都市圈确立“心脏”作用,就必须树立大宁波发展思维。加强都市圈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对接和一体谋划,通过创业创新互促共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协同共保等方式,推动与舟山、台州等圈内城市的合作,推进宁波都市圈建设。

  例如,合力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齐心共建舟山自由贸易港区,探索组建都市圈统筹发展平台公司等。通过公共交通、基础教育、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系统对接与数据共享,通过民生领域的同城化来推动三地人才交流:以宁波都市圈的名义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合舟山、台州成立都市圈建设基金,有序推动宁波港口经济圈、舟山群岛新区与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资源整合与产业对接,促进三地在金融、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紧密合作等。

  彰显国际范

  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

  跟其他都市圈不同,宁波都市圈内地三大城市全都滨海,均处在开放前哨,是典型的开放城市。

  刘兴景告诉记者,当前以中心城市为极核的都市区普遍成为国家或地区的核心区域,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地域单元。在美国,依托港口优势和外向型经济基础演化形成的纽约都市区,是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在欧洲,从巴黎经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直到鲁尔、科隆,从曼彻斯特、利物浦到伦敦,若干个都市区在沿海经济带上连绵成片,成为协调控制全球和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枢纽。世界经济空间格局的发展态势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打造海岸线上的宁波都市圈将是甬舟台三地参与全球化竞争和国际分工合作的战略选择。

  但走好这条路并不容易。近年来,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进一步深入,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如火如荼,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境遇使得原有的国际开放优势弱化。在相关港口城市的国际化指标比较中,宁波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处于中等水平,但是在空港旅客吞吐量、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入境游客和旅游外汇收入等方面相对落后。

  目前宁波都市圈的港口“大而不强”,宁波—舟山港的吞吐规模虽然位居世界前列,但高附加值的港航物流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世界级航运中心还有很大差距;开放平台能级不高,虽然宁波拥有全省最多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但功能交叉与功能单一、空间资源不足与空间开发不足并存的矛盾还很突出。投资贸易环境不够优化,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亟待拓展;国际合作能级不高,与国际友城、国际组织和海内外“宁波帮”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仍有较大合作空间。

  宁波都市圈加快建设的按钮已经按下,尽管前路漫漫,但三地未来的发展留给人们巨大遐想空间,正如前不久在宁波参会时,台州市长张兵所说:“甬台合作前景广阔,除了产业、金融、民生等领域的对接,两地可以在港口建设、运营等方面开展合作,全力打造我国海洋港口发展的新标杆。同时,依托宁波舟山港的巨大吞吐量,台州港大麦屿港区对台湾地区开放的先发优势,两地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