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如何发展绿色经济 共护长江“绿水青山”?
稿源: 宁波日报   2016-12-09 07:13: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深度报道 五问港口经济圈建设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

  成立长江大保护联盟 推动全流域生态合作

  “长江经济带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了压倒性位置。”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教授表示,长江流域是一个整体,沿江各省市要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彻底解决沿江工业、港口岸线无序发展的问题,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要通过成立长江大保护联盟,推动全流域生态合作。”

  长江水系是由干支流及河滨带、湿地、湖泊组成的巨系统。上下游、左右岸往往分属不同行政区域,在流域开发、利用和保护中矛盾往往很难协调。吴传清表示,建设绿色长江,需要在摸清家底、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协调各方的权责利关系,跨越局部利益,破除“九龙治水”“各自为政”壁垒。

  抓长江大保护,要“一盘棋”防污治江。近年来,沿江省份和相关部门加强交流合作,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上动作频频,治江合力正在集聚。今年4月6日,武汉、南昌、长沙等8座城市宣布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湿地生态保护联盟。

  吴传清建议,以长江法立法研究为中心,以改革和法治推进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控制性水库水资源与生态联合调度、最严格的河湖管理、水量分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水利投融资与生态补偿等法律制度。

  当前流域管理不是简单的水资源利用保护和分配问题,还涉及经济协调发展、产业整体布局等难题。对此,吴传清表示,应建立健全长江流域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等重大问题,制订出路线图,再按照各自的分工负责实施。

  “长江流域的未来,只有在保护生态的条件下有序推进发展,才是一条真正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在吴传清看来,长江经济带实现绿色发展还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做文章。“当务之急是沿线城市间,要协同发展,做好重化工产业的‘减法’,同时还要积极做好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加法’,深入推进沿江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

  具体来说,要调整存量,加大力度推动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建材、船舶等传统产业清洁生产和循环化改造。同时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要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载体,科学、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做优增量也必不可少。”吴传清说,结合《中国制造2025》,遵循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理念,长江沿线城市还要加快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绿色发展新动能替代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旧动能,这是结构调整优化的必由之路。

  国家发改委:  培育长江经济带 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近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联合印发了《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加快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长江经济带现代产业走廊。方案中,与环保行业相关的着实不少。节能环保领域、新能源领域和新能源汽车领域都名列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

  在节能环保领域,方案要求,重点发展高效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先进环保装备,加大先进节能技术创新和示范,加强节能标准宣贯与实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发展节能型、高附加值的产品和装备。

  在新能源领域,方案指出,要依托沿江绿色能源产业带,重点发展核能、风电、智能电网、页岩气、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源。核能方面,在四川等地开展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研发;风电方面,在四川等地推进风电产业规模化发展,提高风电技术水平;太阳能光伏方面,在江苏等地开展生物燃气、液体燃气等技术研发。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方案计划在上海等地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产业化,重点支持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储能系统、整车控制和信息系统、快速充电等关键技术研发;在沿江地区,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在公共交通、物流、邮政等领域推动纯电动汽车应用示范。

  方案还指出,要培育包括“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和“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在内的十大新兴产业集群。以成都、长沙、杭州、重庆为核心,提升节能环保设备、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利用能力,以江苏、上海、重庆为核心发展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及环保服务业;依托四川、上海、江苏、浙江发展核电装备集群,依托四川、上海、江苏、湖南、重庆发展风电装备集群,依托重庆发展页岩气装备集群,依托上海、江苏、江西、安徽发展太阳能光伏装备集群。

  此外,方案中还明确了实行差异化产业政策。在若干有条件的地区,对使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品等新兴产品和服务的用户,完善简化政府补贴申请及审批程序。 

首页  上一页  [1]  [2] 

原标题:如何发展绿色经济,共护长江“绿水青山”?

编辑: 陈晓怡

宁波如何发展绿色经济 共护长江“绿水青山”?

稿源: 宁波日报 2016-12-09 07:13:00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

  成立长江大保护联盟 推动全流域生态合作

  “长江经济带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了压倒性位置。”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教授表示,长江流域是一个整体,沿江各省市要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彻底解决沿江工业、港口岸线无序发展的问题,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要通过成立长江大保护联盟,推动全流域生态合作。”

  长江水系是由干支流及河滨带、湿地、湖泊组成的巨系统。上下游、左右岸往往分属不同行政区域,在流域开发、利用和保护中矛盾往往很难协调。吴传清表示,建设绿色长江,需要在摸清家底、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协调各方的权责利关系,跨越局部利益,破除“九龙治水”“各自为政”壁垒。

  抓长江大保护,要“一盘棋”防污治江。近年来,沿江省份和相关部门加强交流合作,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上动作频频,治江合力正在集聚。今年4月6日,武汉、南昌、长沙等8座城市宣布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湿地生态保护联盟。

  吴传清建议,以长江法立法研究为中心,以改革和法治推进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控制性水库水资源与生态联合调度、最严格的河湖管理、水量分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水利投融资与生态补偿等法律制度。

  当前流域管理不是简单的水资源利用保护和分配问题,还涉及经济协调发展、产业整体布局等难题。对此,吴传清表示,应建立健全长江流域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等重大问题,制订出路线图,再按照各自的分工负责实施。

  “长江流域的未来,只有在保护生态的条件下有序推进发展,才是一条真正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在吴传清看来,长江经济带实现绿色发展还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做文章。“当务之急是沿线城市间,要协同发展,做好重化工产业的‘减法’,同时还要积极做好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加法’,深入推进沿江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

  具体来说,要调整存量,加大力度推动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建材、船舶等传统产业清洁生产和循环化改造。同时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要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载体,科学、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做优增量也必不可少。”吴传清说,结合《中国制造2025》,遵循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理念,长江沿线城市还要加快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绿色发展新动能替代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旧动能,这是结构调整优化的必由之路。

  国家发改委:  培育长江经济带 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近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联合印发了《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加快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长江经济带现代产业走廊。方案中,与环保行业相关的着实不少。节能环保领域、新能源领域和新能源汽车领域都名列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

  在节能环保领域,方案要求,重点发展高效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先进环保装备,加大先进节能技术创新和示范,加强节能标准宣贯与实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发展节能型、高附加值的产品和装备。

  在新能源领域,方案指出,要依托沿江绿色能源产业带,重点发展核能、风电、智能电网、页岩气、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源。核能方面,在四川等地开展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研发;风电方面,在四川等地推进风电产业规模化发展,提高风电技术水平;太阳能光伏方面,在江苏等地开展生物燃气、液体燃气等技术研发。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方案计划在上海等地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产业化,重点支持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储能系统、整车控制和信息系统、快速充电等关键技术研发;在沿江地区,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在公共交通、物流、邮政等领域推动纯电动汽车应用示范。

  方案还指出,要培育包括“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和“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在内的十大新兴产业集群。以成都、长沙、杭州、重庆为核心,提升节能环保设备、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利用能力,以江苏、上海、重庆为核心发展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及环保服务业;依托四川、上海、江苏、浙江发展核电装备集群,依托四川、上海、江苏、湖南、重庆发展风电装备集群,依托重庆发展页岩气装备集群,依托上海、江苏、江西、安徽发展太阳能光伏装备集群。

  此外,方案中还明确了实行差异化产业政策。在若干有条件的地区,对使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品等新兴产品和服务的用户,完善简化政府补贴申请及审批程序。 

首页  上一页  [1]  [2] 

原标题:如何发展绿色经济,共护长江“绿水青山”?

编辑: 陈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