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6 09:10
交通更加便捷。2016年11月9日,有“浙东第一街”美誉的宁波中山路经过近两年的整治建设,完成新的蝶变。图为拓宽后的中山西路。
2015年6月16日起,我市推出机动车“礼让斑马线”交规。这一措施使得行人更加安全。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图为2015年6月16日,江北区城管作业人员在双东坊社区4号门低洼地改造工地施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能导诊服务为就医市民提供便利。
过去五年,面对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的改革任务,市委、市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按照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总体要求,始终坚持把民生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抓民生、促和谐,以民生实事项目为主要抓手,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些群众拥护、百姓受益的实事、好事,居民生活品质满意度稳步提高,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保持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多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
五年间,我市坚持政府主导、发展为民的政策导向,市本级各项民生支出由2012年的115.1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231.1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由2012年的64.4%提高到2016年的78.6%。同时,五年来全市共安排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改善、住房保障、文化体育、交通出行、公共安全、五水共治等领域共计220项民生实事项目,并建立起“月督查、季点评、半年公示、年终考核”的机制,推进落实市县和部门责任,五年间民生实事项目已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这批项目的有效实施,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等方面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带动了宁波整个民生工作大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以“治霾治气”“五水共治”和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建设“美丽乡村”等为抓手,人居环境更加优化。
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深化工业废气整治,五年间,完成5家省统调电厂24台燃煤机组、13家热电企业48台燃煤锅炉的高标准脱硫、脱硝和高效除尘设施改造,在此基础上又完成13台60万千瓦以上燃煤火电机组、12台地方燃煤热电锅炉的烟气清洁化升级改造,烟气排放达到燃气轮机组标准。全面完成印染、造纸、化工等十大重污染行业共1854家污染企业的整治提升工作,启动为期三年涉及12类重点行业700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的治理任务。实施市六区公交车、出租车、港区集装箱卡车改用天然气工程;市区共建成天然气汽车加气站32个,清洁能源公交车2674辆(占总量52.6%)、出租车3279辆(占总量70.8%)、港区集卡520辆(占总量41.6%),基本淘汰黄标车。五年间,全市建成“禁燃区”1083平方公里,累计完成1448台高污染燃煤使用设施的淘汰改造工作。全市空气质量稳中趋好,2016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4.7%,高于省平均优良率1.6个百分点。
治水工作成效不断显现。加快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全市共投运各类污水处理厂36座,中心城区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45.1万吨/日,污水处理率从88.1%提高到96%,县(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在90%以上,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1634个,村治理率占规划应治理村的94.3%。完成全市480条“垃圾河”“黑臭河”的治理任务,实现7933条河道“河长制”全覆盖,启动“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全力打造供水安全体系,市六区供水一体化进一步推进,大网供水基本实现全覆盖;中心城区水厂原水基本上取自水库优质水,用户数从67万增加到131万;全市农民饮用水改善提升工程惠及68.2万人,农村饮用水安全覆盖率在99%以上。防洪排涝体系初步建成,防汛防台抗旱整体能力得到提高。建成防洪堤211.1公里,疏浚河道1258公里;完成3座中型水库和119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全面消灭三类坝,完成2737座山塘的分类治理和670座万方以上屋顶山塘治理;整治山区小流域250公里。实施核心区域公铁(道路)下穿立交排水泵站改造14座。
交通出行更加便捷。着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宁波站由全国铁路末端上升为南北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开行固定客运列车120对。全市公路网密度突破116公里/百平方公里,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了“213”交通圈,即到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城市2小时,全市范围内1小时,中心城区30分钟。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轨道交通从无到有,其中1号线、2号线一期投入运营,运营里程约75公里,运送乘客超1.5亿人次,初步发挥城市公共交通骨干线作用。南、北环快速路基本建成,11条绕城高速连接线全部建成,高速公路ETC车道达到116条,安装ETC的车辆达到31万辆。打通中心城区“断头路”56条,新江桥、澄浪桥建成通车;新辟调整公交线路534条,新增或更新公交车4797辆;建成公共自行车网点1468个、投入公共自行车3.6万余辆,中心城区公交机动化分担率超过50%。全市新增专用停车位24.6万个,其中中心城区新增专用停车位12.8万个,挖潜老旧住宅小区停车位10.4万个。设置城区单行片区和主、次干道限速标志,优化调整485个路口信号灯相位及配时,新增安装1389套路口交通信息视频采集设备,进一步提升了公共交通通行效能。
城乡品质明显提高。着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让更多农村居民更好地共享小康社会成果,乡村生活更有品质、更加方便。五年间,全市完成全面小康村创建179个,完成相对薄弱区域村庄整治281个;五年间完成农村住房改造20万户,下山移民8325户。实现农村村村建邮站,城镇户户建邮箱;新建505个“E邮柜”和456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着力改善城市整体居住环境和城市形象,中山路综合整治工程基本完成,“三江六岸”滨江休闲带建设成效明显;五年间,整治中心城区背街小巷274条,中心城区新增公共绿地560公顷,完成19个城市出入口景观提升工程。实施“四边三化”和“三改一拆”行动,完成“四边”区域矿山生态环境治理177万平方米、处置存量违法建筑7548万平方米、完成旧厂区改造1497.9万平方米、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00万平方米、完成城中村改造4497.3万平方米。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获得省内示范称号,分类收集覆盖面达到75%。中心城区实现重点公益性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市民卡在公共服务和商业领域功能的整合,市长电话“一号通”开通,与“110”“81890”共同构成我市公共服务的三大热线平台,居民生活更加便捷。
公共服务日益优化
坚持以惠民、利民、便民为根本取向,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
教育发展更加优质公平。各阶段教育服务实现更高水平均衡发展,据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评测信息,宁波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教育公平指数蝉联第一。实施两轮“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行动计划”,新(改、扩)建省定标准化幼儿园400所,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数从50%提高到78%。新增义务段标准化学校644所,改造薄弱学校33所,完成新建和加固改造中小学校舍250万平方米,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比例达到99%。在甬就读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为26.68万人,公办学校接纳比例达82%。与教育部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共有省级特色示范普通高中48所,高考升学率、一本录取率一直保持全省前列。职业教育再续辉煌,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总数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二,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项目顺利推进,宁波TAFE学院新校址建成启用。高水平大学和特色学院建设跨上新台阶,与世界名校麻省理工学院共建其在中国唯一的供应链创新学院,支持宁波大学建设首批省重点高校,推进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建设,支持宁波诺丁汉大学办成国内领先的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支持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等4所高校建设省首批应用型试点示范建设学校。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着力补齐医疗卫生服务短板,医疗服务资源总量不断增加,群众就医体验明显改善,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已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卫生强市、强县创建完成率居全省首位。全市医疗机构新增医务人员9170名,每万名城乡居民拥有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分别为4.01人和4.23人,全市医疗机构总床位新增5744张。市妇儿医院北部院区、宁波市李惠利东部医院、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康宁医院扩建等重大项目建成投用。通过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推行“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开展“分时段预约挂号”等工作方式,群众就医体验满意度有所提高,居民健康水平逐步提升,人均预期寿命从2010年的79.2岁提高到2015年的81.24岁。通过持续推进耗材采购机制改革,医用耗材采购价格明显下降,群众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央视1套焦点访谈栏目专题进行了宣传报道。智慧健康服务项目成效显著,宁波市云医院服务平台上线运营,成为全国“互联网+健康医疗”领域的主导模式之一。精神卫生工作取得新突破,在浙江省范围内率先成为“国家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城市”。
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坚持把促进就业创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克服经济下行对就业的影响,确保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五年全市新增就业人员85.54万名,实现充分就业区县(市)全覆盖。以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为帮扶重点,全市共接收高校毕业生25万人,托底安置就业特困人员,全市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6.25万人,开发(保持)了公益性岗位9494个。成立城市创业联盟,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累计新增大学生创业者1.2万人,扶持大学生创业实体22524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完成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117万人次,培养高技能人才15万名。
群众文体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惠民服务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全部区县(市)创建为浙江省文化先进区县(市)。宁波文化广场、五一广场建成开放,开工建设市图书馆新馆和奥体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文化馆实现高标准全覆盖,建成农村文化礼堂892个,广播电视、应急广播体系、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建制村全覆盖,“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基本建成。五年来,全市共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8万场;送电影下乡13万场,送戏下乡1.8万场;举办“东亚文化之都”“王阳明论坛”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200多场。建成健身步道1400公里,更新2588条体育健身路径,新建各类球场1000个,建成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110个,持续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定期免费向社会开放力度。月光经济带动市民夜生活、拉动消费增长,建成特色夜市街区5个,“宁波老外滩”荣获“中国著名商业街”。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基本形成保底均衡的社会保障网络,社会保障持续扩面提标;完善以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生产安全和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为重点的公共安全服务制度,社会和谐稳定形势总体向好。
社会保障能力持续改善。基本建成惠及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着力破解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问题。积极解决群体养老保障历史遗留问题,推进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低标准养老保险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转换,完成外来务工人员社保制度并轨,启动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大病保险制度,制定家庭共济健康账户政策,开展医保付费制度改革。五年来,本地户籍人口参保率由82%提高到93.6%,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全市养老保险待遇享受人群从112万人增加到169万人,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含特殊病种)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6.6%和72.5%,保障水平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公共巨灾保险制度。在全省率先实现低保城乡一体、标准一致,建立与食品价格涨幅联动的困难群众物价补贴机制。住房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五年共建成保障性住房337万平方米、5.1万套,解决了4.66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抓住国家棚改政策机遇,开展全市危旧房屋解危专项行动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危旧房改造259.5万平方米,货币化安置及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安置房12万套;完成城中村安置房建设面积1368.97万平方米。
养老服务和社会福利体系更加完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市养老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快速扩面提质,五年新增养老床位1.87万张,目前全市共有养老床位5.99万张,城区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困难局面基本扭转;新建各级各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245个,总数达到2662个,覆盖了全市90%的社区和84%的建制村。在全省率先全面建立了高龄津贴制度。落实了孤儿和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残疾人福利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为我市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按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困难残疾人按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努力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渠道,五年来全市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4万余名,我市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逐年提升并连续3年蝉联全省第一。
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2016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与2011年相比累计下降42.5%。实施全员安全生产培训,建成13个市级公共安全宣教基地,完成安全培训550余万人次;完成红十字公益急救培训17.7万人次。全力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在全国率先实施“两网五体系”食药安全监管制度,五年来共检测食品26.6万批次,药品1.25万批次,建成肉蔬追溯子系统200个,75%的中心城区农贸市场建成质量追溯体系和快速检测体系。全市共建成标准化菜市场11个,文明示范菜市场89个,放心农贸市场90个。建成“阳光厨房”2461家;实施百万学生餐饮安全工程,中小学幼儿园食堂A、B等级达标率达88.9%。通讯员应雨航 记者易 鹤
图片由记者徐文杰提供
编辑: 陈燕
- 写作软件助长小说抄袭 10分钟抄1000字
- 多地开始流行共享汽车 加剧交通拥堵?
- 重庆评最差办事科室 科长半夜接咨询
- 车挡号牌新花样 按遥控器遮布就能升降
- 司机留条称马上来 交警:你的马上太长
- 印度搞了个大新闻! “一箭百星”发射成功创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