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
为往生者送最后一程 殡仪馆的“心脏内科专家”
稿源: 浙江在线   2017-04-02 14:01:23报料热线:81850000

  浙江在线4月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赵琛璋)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忌讳,很多人都对殡葬行业讳莫如深。然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愿意了解并从事这一特殊行业,张树军便是其中之一。作为瑞安市殡仪馆仅有的一名火化技师,他的工作就是保障馆内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转,送往生者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也因此,张树军被同事们称为馆内的“心脏内科专家”。

  两代火化技师,奉献第二故乡

  来温已第十个年头的张树军出生于河南,其父张春堂自上世纪90年代瑞安市殡仪馆设立之初,便担任馆内的火化技师直至去世。

  瑞安市殡仪馆每年承担着2000多具遗体冷藏,1000多具的守灵及7000多具遗体火化任务。身为馆内仅有的一名火化技师,不难想象张树军的工作强度。从每天上午8点开始,他得先对馆内5台火化炉、12组72冷藏柜和20多台守灵专用水晶棺进行巡查,及时排除故障。这样的程序,每天晚上也得如法炮制一遍。

  “依照风俗和丧户心理,谁都不愿见到亲人的最后一程出现意外,如果不能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后果可想而知。”在瑞安市殡仪馆馆长曾富看来,殡葬无小事,火化间如同馆内的“心脏”,而张树军就是那位技艺卓群的“内科专家”。“有些在炉外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就直接移开进尸口挡板,从只有40厘米的狭窄开口钻进去,一步一步爬到故障位置直至将故障排除。”

  运转时的火化炉虽然有隔离措施,但紧挨着炉膛作业,仍需要承受着50多度的高温。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绝非常人所能忍受。

  两度心灰意冷,家人给予支持

  热爱着自己这份事业的张树军,其实也曾对殡葬行业有过排斥,甚至心灰意冷。

  1998年,张树军进入上海一家燃烧炉生产企业工作时,父亲并未告知其详情。“当时只知道企业是生产设备,直到去了‘工地’才发现是火化用的。”张树军所说的“工地”便是殡仪馆。还不到20岁的他第一次接触到遗体,这令他相当抵触,更因此离开企业半年时间。

  深表理解的父亲并没有责备,而是同张树军长谈了一次。“他对我说,岗位无贵贱,不管再苦再累再怎么不被人理解,总归是要有人去做的,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就要专注地做好。”张树军说,开导之余,父亲还分享了他自己如何调适的经验。在那之后,张树军开始努力学习业务技能,逐渐掌握了设备的各项核心技术。

  随着父亲年岁已高,加上出于人才储备的考虑,张树军于2008年被招至瑞安市殡仪馆担任技师。角色转换的同时,他的生活圈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结交十几年的老朋友觉得他身上晦气,开始日渐疏离;朋友结婚,孩子摆满月酒,也会刻意不通知他;自己的孩子更是因为他的工作而交不到朋友;每个月只有逢初一、十五办理丧事的忌讳日,才有时间回到家中与妻儿相聚。

  “心里一度打过退堂鼓,是家人的支持让我扛过去。”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张树军的妻子一人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令他备受鼓舞的是女儿在得知其工作内容后说的一句“爸爸,我好崇拜你”。

  “现在工作非但没有压力,反而更有动力,”张树军说,“能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心里挺坦然,不管之前有多少人对这个行业有误解,但我都不后悔选择了这条路。”

  热衷改进工艺,火化亦是技术活

  张树军初到瑞安市殡仪馆时,馆内的设备和技术还比较落后,火化炉也是人工操作,不仅效率不高,维养难度也不小。凭借对各项技术的熟练掌握,张树军着手对设备进行改造,给5台火化炉加装电脑PLC控制,实现了殡仪馆火化技术管理的数字化,提高了火化效率。原本火化一具遗体需要用去40升的火化用油,改造后的设备只需不到十升,节能效果明显。

  平日里除了对火化炉的日常维护工作之外,张树军同样热衷改进火化工艺。经过反复研究摸索,他探索出利用烧剩的炉渣制成火化炉专业耐火炉底板的技术。经过试验,使用效果丝毫不比采购的炉底板逊色,而自制一套的成本也仅是采购价格的一半。

  深耕殡葬一线,让张树军成为馆内的技术权威,他也被温州地区的其他同行视为技术顾问。每当温州地区各大殡仪馆火化炉技术需要改良或设备招投标时,经常会邀请他提供技术指导。

  脏、苦、累是殡葬一线职业的显著特点。“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意味着比别人要多付出一些,”对于工作的辛劳,张树军十分淡然,“我和同事们在他人的误解中从事这项工作,因为我们一心想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原标题:为往生者送最后一程 殡仪馆的“心脏内科专家”

编辑: 郭静

为往生者送最后一程 殡仪馆的“心脏内科专家”

稿源: 浙江在线 2017-04-02 14:01:23

  浙江在线4月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赵琛璋)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忌讳,很多人都对殡葬行业讳莫如深。然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愿意了解并从事这一特殊行业,张树军便是其中之一。作为瑞安市殡仪馆仅有的一名火化技师,他的工作就是保障馆内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转,送往生者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也因此,张树军被同事们称为馆内的“心脏内科专家”。

  两代火化技师,奉献第二故乡

  来温已第十个年头的张树军出生于河南,其父张春堂自上世纪90年代瑞安市殡仪馆设立之初,便担任馆内的火化技师直至去世。

  瑞安市殡仪馆每年承担着2000多具遗体冷藏,1000多具的守灵及7000多具遗体火化任务。身为馆内仅有的一名火化技师,不难想象张树军的工作强度。从每天上午8点开始,他得先对馆内5台火化炉、12组72冷藏柜和20多台守灵专用水晶棺进行巡查,及时排除故障。这样的程序,每天晚上也得如法炮制一遍。

  “依照风俗和丧户心理,谁都不愿见到亲人的最后一程出现意外,如果不能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后果可想而知。”在瑞安市殡仪馆馆长曾富看来,殡葬无小事,火化间如同馆内的“心脏”,而张树军就是那位技艺卓群的“内科专家”。“有些在炉外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就直接移开进尸口挡板,从只有40厘米的狭窄开口钻进去,一步一步爬到故障位置直至将故障排除。”

  运转时的火化炉虽然有隔离措施,但紧挨着炉膛作业,仍需要承受着50多度的高温。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绝非常人所能忍受。

  两度心灰意冷,家人给予支持

  热爱着自己这份事业的张树军,其实也曾对殡葬行业有过排斥,甚至心灰意冷。

  1998年,张树军进入上海一家燃烧炉生产企业工作时,父亲并未告知其详情。“当时只知道企业是生产设备,直到去了‘工地’才发现是火化用的。”张树军所说的“工地”便是殡仪馆。还不到20岁的他第一次接触到遗体,这令他相当抵触,更因此离开企业半年时间。

  深表理解的父亲并没有责备,而是同张树军长谈了一次。“他对我说,岗位无贵贱,不管再苦再累再怎么不被人理解,总归是要有人去做的,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就要专注地做好。”张树军说,开导之余,父亲还分享了他自己如何调适的经验。在那之后,张树军开始努力学习业务技能,逐渐掌握了设备的各项核心技术。

  随着父亲年岁已高,加上出于人才储备的考虑,张树军于2008年被招至瑞安市殡仪馆担任技师。角色转换的同时,他的生活圈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结交十几年的老朋友觉得他身上晦气,开始日渐疏离;朋友结婚,孩子摆满月酒,也会刻意不通知他;自己的孩子更是因为他的工作而交不到朋友;每个月只有逢初一、十五办理丧事的忌讳日,才有时间回到家中与妻儿相聚。

  “心里一度打过退堂鼓,是家人的支持让我扛过去。”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张树军的妻子一人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令他备受鼓舞的是女儿在得知其工作内容后说的一句“爸爸,我好崇拜你”。

  “现在工作非但没有压力,反而更有动力,”张树军说,“能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心里挺坦然,不管之前有多少人对这个行业有误解,但我都不后悔选择了这条路。”

  热衷改进工艺,火化亦是技术活

  张树军初到瑞安市殡仪馆时,馆内的设备和技术还比较落后,火化炉也是人工操作,不仅效率不高,维养难度也不小。凭借对各项技术的熟练掌握,张树军着手对设备进行改造,给5台火化炉加装电脑PLC控制,实现了殡仪馆火化技术管理的数字化,提高了火化效率。原本火化一具遗体需要用去40升的火化用油,改造后的设备只需不到十升,节能效果明显。

  平日里除了对火化炉的日常维护工作之外,张树军同样热衷改进火化工艺。经过反复研究摸索,他探索出利用烧剩的炉渣制成火化炉专业耐火炉底板的技术。经过试验,使用效果丝毫不比采购的炉底板逊色,而自制一套的成本也仅是采购价格的一半。

  深耕殡葬一线,让张树军成为馆内的技术权威,他也被温州地区的其他同行视为技术顾问。每当温州地区各大殡仪馆火化炉技术需要改良或设备招投标时,经常会邀请他提供技术指导。

  脏、苦、累是殡葬一线职业的显著特点。“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意味着比别人要多付出一些,”对于工作的辛劳,张树军十分淡然,“我和同事们在他人的误解中从事这项工作,因为我们一心想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原标题:为往生者送最后一程 殡仪馆的“心脏内科专家”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