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活跃的9月,杭州湾海面风疾浪高。潮水层层叠叠涌来,撞击海中矗立的桥墩,飞花碎玉,旋出大片大片的水涡。我们在海中平台采访的那天,杭州湾水流速度一度达到每秒11米。
在世界三大强潮海湾的杭州湾,就是这一排排深插海底的粗大桥墩,支撑起一座世界级桥梁。自2008年大桥建成通车以来,杭州湾上车来车往,不舍昼夜。如今,每天有3万多辆汽车驶过大桥。
如果天气晴好,站在大桥海中平台南眺,可以看到杭州湾南岸的高楼大厦。那是杭州湾新区,一座因桥而生、与桥共兴的新城。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宜居宜业宜游。去年,新区财政收入首超100亿元,居浙江省15个产业集聚区之首。
一桥飞架南北,宁波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走向世界,从此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而大桥带来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也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加速崛起的催化剂。在纽约、芝加哥、东京、伦敦、巴黎等城市群之后,一个以杭州湾湾区经济为依托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浮出水面。
一座大桥与9大自主核心技术
时光倒回,2003年11月14日,在杭州湾北岸的滩涂上,有几排孤零零的房子,这里就是杭州湾大桥建设指挥部,时任大桥建设总指挥的王勇独自在指挥部院子里踱步。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耳畔,隐隐传来均匀有力的打桩声,他的心潮,也随着打桩声激荡着。作为总指挥,王勇知道,在接下来的日日夜夜里,还有无数难题会摆到面前,这其中任何一道难题没有及时解答好,宁波人的大桥梦就会黯然失色。
特定的地理位置,加上喇叭形的构造,使杭州湾的水文条件世所罕见。潮差大、潮流急、冲刷深、滩涂宽……一年有效作业天数不到180天,平均水流速度超过每秒6米,这些都对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比如,36公里长的大桥,有很长一段海底存在蜂窝状天然气,这种天然气没有开采价值,也无法收集利用,却把大桥工地变成了一片危机四伏的“雷区”。“我们向美国三家有百年造桥历史的公司求助,他们都束手无策。”王勇说,“最后是我们自己创新的‘有控制放气法’,才解决了难题。”
时隔多年,忆起大桥建设过程中的甜酸苦辣,王勇依然感慨万千。
另一位大桥建设者林文体,在大桥2008年5月建成通车后,一直“守着”这个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世界级工程。
“我经常会到大桥上来,常看常新。”在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海中平台上,杭州湾跨海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林文体跟我们聊起了他的大桥情结。
2003年大桥开工前,冲着建设“一流大桥”“对接上海的大桥”,林文体从舟山来到宁波,加入到大桥建设指挥部。从此,他的命运就与大桥紧紧联系在一起。
“一座大桥,25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形成了9大自主核心技术,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5项创新成果填补了世界建桥史的空白。”林文体的自豪是发自内心的,他说,“杭州湾跨海大桥是我国桥梁从江河走向海洋的代表作。”
杭州湾跨海大桥之后,舟山、青岛、广东等地纷纷开启了对“海洋桥梁”时代的探索,
舟山跨海大桥、青岛海湾大桥、嘉绍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等纷纷来甬“取经”,杭州湾跨海大桥成了中国跨海大桥的“教科书”。
“这里是长三角地图的中心”
“宁波与上海一衣带水,从慈溪去上海还得到杭州去绕,这桥一定要造。”在大桥立项前,海通集团董事长陈龙海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投资大桥。他不但自己投,还说服了不少慈溪民营企业家一起来投资。
正是因为有了陈龙海等民营企业家的加入,杭州湾跨海大桥成为当时中国民营资本参与的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
“投资大桥,我们考虑的不仅仅是投资回报,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和情结。”陈龙海是上海知青,他知道很多“老上海”有“宁波亲戚”,而大桥仿佛是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的象征。
作为一名扎根宁波创业的民营企业家,陈龙海知道,宁波人建跨海大桥的决心是不会动摇的,一旦国家立项,宁波人完全有能力去建设这样一个超级工程。
陈龙海没有失望,他甚至提前8个月见证了大桥的通车。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大桥还催生了一座现代化新城的诞生——杭州湾南岸353平方公里的土地,2009年以前还是一片芦苇荡,如今已是高楼林立,一个绵延数里的千亿级产业群正在崛起。
大桥建成后,宁波到上海的车程只要2小时,至今已通行各类车辆1.1亿辆次,八成车辆来自浙江、上海和江苏。
交通的便利促进了沪甬合作的深度和频度,杭州湾新区迅速成为沪甬合作的“桥头堡”。上汽大众、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绿地集团、仁济医院等一大批来自上海的重大项目在此扎根,沪甬两地优势资源在此叠加,产学研融合效益充分显现。
“从行政区域来看,杭州湾新区属于交通末梢、边缘,但换个角度审视长三角地图,新区恰巧处在环杭州湾湾区的核心区。”杭州湾新区沪甬合作办主任张伟东说。
张伟东认为,新区就是要依托上海,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主动参与国家战略和长三角城市群分工合作,赢得更多更优的国内外先进要素,带动余慈地区、宁波北翼协同发展,更好地服务“名城名都”建设。
杭州湾新区的目标是,在“十三五”期间,每年引进上海各类投资项目200亿元以上,逐步在金融、科技、文化、教育、医疗领域建立多层次合作关系,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承接上海先进要素资源的先行示范区。
拥抱湾区经济时代
今年8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上海2040”城市规划,提出构建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地区协同发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
而在最近一次浙江省党政代表团访沪考察访问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说,上海将与浙江共同谋划推进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等,不断拓展两地合作交流新空间。
宁波,已站在了湾区经济的风口浪尖。纵观世界级城市群,其发展都有海湾或港口作支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也不例外,依托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面融入长三角的宁波,未来将如何搭载湾区经济的快车,加速融入世界?
发达的交通网是湾区高效配置人才、资金和产业的前提。专家建议,要加快打造内畅外联大交通体系,实现湾区内部轨道交通、公路、机场等高效衔接,特别是在轨道交通方面,要建设一批运量大、票价低、班次多、车速快的湾区交通网。
近日,来自宁波市交通发展暨铁路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的消息,被列为“一号工程”的沪嘉甬铁路前期工作实质性启动,12月启动工可研究,力争“十三五”期间开工。
这条铁路连接嘉兴南至宁波,横跨杭州湾,将是沿海高速铁路大通道的一部分,是继杭州湾跨海大桥之后,宁波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一条重要通道。
随着交通“先行官”的启动,一个由上海、杭州、宁波、绍兴、嘉兴、舟山等六市为核心层的杭州湾大湾区正向我们走来。
天堑变通途,前程更无限!
记者王存政 朱宇 张燕
原标题:飞越杭州湾——来自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报告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