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朱自清嫡孙“匆匆”来甬 寻找先生的“背影”
稿源: 现代金报   2017-11-15 07:01:00 报料热线:81850000

宁波中学历任教员录上,朱自清的名字赫然在列。 记者 薛曹盛 摄

1924年2月,应经亨颐(左)邀请,朱自清来到当时的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任教。

在校期间,朱自清、刘大白、俞平伯、顾颉刚、刘延陵等在奉化江畔的省立四中乐群亭组织文学团体“我们社”。

宁波中学校长邵迎春向朱小涛介绍相关情况。

朱小涛用手触摸、凝望着祖父朱自清先生的雕塑

  朱自清曾在宁波执教一年半

  不仅是个教书达人

  还深深迷恋宁波美食

  他的“人格教育”思想

  就发端在宁波

  昨天,有一群客人悄然造访宁波中学,其中一位是朱自清的嫡孙朱小涛。随着他们的寻访,朱自清先生和宁波的一段历史又回到人们的视线。

  原来93年前,也就是从1924年2月下旬开始,朱自清曾在宁波中学(原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任教,直到1925年8月离开南方,前往清华任教,在宁波中学任教为时约一年半。

  他往来杭甬,自诩“火车教员”

  对学生从不疾言厉色,乐于“开小灶”

  昨天,接待朱小涛一行的,除了宁波中学的人员,还有宁波的一位文化学者——今年77岁的朱惠民老先生,他研究朱自清已经有30余年了,出版有“白马湖文学”书系。说起朱自清,老人变得侃侃而谈起来。

  朱自清先生来宁波中学与近代著名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密不可分。当时,经亨颐先生兼任春晖中学、宁波中学校长,夏丏尊、朱自清和丰子恺等同时兼任两所学校的国文教员。当时,春晖中学被经亨颐誉为“山间明月”,而宁波中学被称为“江上清风”。朱自清需要在两地坐火车来回奔波,教学任务排得满满当当。周一至周三在宁波中学任教,周四搭火车,周五至周日则在上虞的春晖中学任教,当时他自诩“火车教员”。

  “他在宁波中学任教期间,执教严谨,教法得体,备课十分充分。不论教材的难易深浅,授课以前总要剖析揣摩,把必须给学生解释或指示的记下来。”朱惠民说,朱自清先生对学生循循善诱,从来没有疾言厉色,学生都很乐于向他请教,他也是有问必答,绝不敷衍。慢慢地,去他住处请教的学生越来越多,朱自清先生索性就在屋里给学生“开小灶”。

  “屋里放一张桌子,学生环桌而坐,往往一讲就是数个小时,不知疲倦。”

  朱惠民说,其实朱自清在宁波中学任教时,教学任务繁重,但他心甘情愿为学生“打杂”。当时,宁中学生中进步社团很多,其中1923年出现的“雪花社”是一群青年文学爱好者的结社,他们编行《大风》刊物,宣传进步思想,抨击封建势力。那时候,朱自清先生常常抽空给刊物编稿子,“雪花社”每次有机会,朱自清肯定在受邀之列。在魏金枝的《杭州一师时代的朱自清先生》中记录着这样一段话:“矮矮的身躯,方方正正的脸,配上一件青布大褂,一个平顶头,完全像个乡下土佬。”

  他拿退稿经历,鼓励学生大胆写作

  其“人格教育”思想就发端在宁波

  朱自清的散文,影响了几代人,堪称现代文学家中的语文教育家。他从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浙一带中学执教五年,其中在宁波一年半。这期间,他常常和同行切磋学问,潜心研讨中学语文的教育问题。

  他常说,教育者的目的应该是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在于被教育者的“人格”。

  朱惠民查阅了大量朱自清先生撰写的文论,“人格教育”思想的发端就在宁波,贯穿了他的一生。“他在宁波任教期间,以语文教学为出发点,在语文的读写训练中,发掘教材的内涵,凭借教师人格力量的影响,悉心实施‘人格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他常常勉励学生“自觉的努力,按着明确的步骤去努力”。

  在课堂上,朱自清先生鼓励学生大胆写作,时常“现身说法”。“你们不要怕文章写不好,我的第一篇在刊物上发表的长诗《毁灭》,就是投了又退,退了又投,反复四五次得以录用的。”

  在国文教学中,朱自清很注重散文的写作指导。“我写过诗,写过小说,写过散文,但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的多,我是自然而然地采用这个体制。”

  “他是小事认真,大事更认真的人。朱自清的一生永远是行色匆匆,叶圣陶曾评价他是旅人角色,一直在奔波中。”朱小涛回忆说,当年祖父朱自清过世前,还在认真编写教育类的书籍。

  他还是个“美食达人”

  对宁波美食荠菜炒年糕念念不忘

  翻看朱自清的日记,“贪食”是一个出现频率挺高的词语,在他的诗文中同样有写吃的佳作。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个“美食达人”。

  1924年,他在宁波期间的日记里,多处记载着请酒聚饮的内容,虽然那时候生活清苦,但与朋友聚餐是畅快的事。

  “他喜欢喝酒,以野味为特色的酒店是他们常常去光顾的地方。”在朱惠民先生撰写的《白马湖文派短长书》中专门记录着这样一段:

  “1924年3月,俞平伯在宁波探访朱自清,他们在宁波一家名叫‘李荣昌酒店’吃了两天酒席,酒店的酒有‘宁’、‘绍’两种。那家店的特色是野味,有竹鸡、鸽、鹌鹑、水鸭等,朱自清他们吃得津津有味。”

  从朱自清先生的日记来看,他对宁波菜的品味之精令人折服。

  “吃杏仁豆腐,以洋菜糜和杏仁露凝成,再加杏仁露汤,味甚美。”

  “咸菜、绿笋、菜蕻、鲫鱼,均可口……后两色尤佳。”

  他用“鲜隽”来品评宁波菜的芋艿煨鸡。宁波菜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以至于他后来写《伦敦杂记》也念念不忘宁波吃过的佳肴。例如“宁波蛎黄”。他在伦敦牛津街的一家菜馆里用膳时,吃到炸“搦气蚝”,说是“鲜嫩清香,蝤蛑瑶柱都不能及,只有宁波的蛎黄仿佛近之”。

  宁波的特色美食中,他念念不忘的就是宁波的荠菜炒年糕。“此年糕颇地道,甚佳在‘滑’。”

  他给宁波留了份宝贵的文化财富

  《奉化江边盘散归途》被校史馆收藏

  “先生在宁波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并且办了刊物《我们》。这是浙东新文化中最重要的事件。”朱惠民指着一张老照片说,“当时他们就是在宁波中学乐群亭里,商议了《我们》的编辑出版事宜。”

  这份刊物只出版了两期,第一辑为《我们的七月》,由上海亚东书局出版。《我们》三十二开本,厚达200余页,实际上是一本文艺丛刊。其文学样式论,有散文、新旧诗词、诗剧、评论、随笔、书信、插图等不下三十余题。甚为奇特的是全部作者都自愿隐没大名,连通信人亦彼此抹去姓名不用称谓。其实,稍加留意,还是可以觅到一些蛛丝马迹;之后,出版《我们》第二辑《我们的六月》。

  这两期刊物在宁波中学与春晖中学编定,送上海付印。它的组稿、编辑、排样到校对乃至发行,均由宁波分会承办。

  “渺渺银波翻白日,离离弱草映朱颜。只今江上清如许,借问羁人心可闲?”在宁波中学的校史馆,记者看到了一首七言绝句——《奉化江边盘散归途》,这是1924年9月15日,朱自清先生留给宁波中学的。

  那天下午,他访问卢艏青等人,皆不遇,就赴奉化江边的茅亭小坐,又在江边踱步散心。见江水浩渺,波光粼粼,又忆及暑假前与冯三昧曾徘徊在此,颇有兴致,归途写成七绝一首。

  当下,这首诗被陈列在学校校史馆内。

  找寻现场

  《荷塘月色》里的“闰儿”

  就是来访者的父亲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在《荷塘月色》开头一段中所提及的“闰儿”,就是朱小涛的父亲朱闰生,朱闰生是朱自清的第四个孩子。

  昨天,看到宁波中学校园内刚刚建成的荷塘月色景观和祖父的主题雕像,朱小涛激动万分。特别是当宁波中学校长邵迎春告诉他,这是特地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和传承先生精神而建时,他感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用这样别致又隆重的方式纪念我的祖父,真的很感动。我的祖父,在宁波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有那么多人惦记,我十分骄傲。”

  摸着朱自清的雕像

  先生嫡孙背起《荷塘月色》

  他凝望着祖父朱自清的雕塑,用手触摸先生的脸庞,念起了《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朱小涛说,《荷塘月色》他在很多不同的场所朗诵过,在宁波看到这样特别的呈现,尤为感动。

  弥足珍贵的是,在宁波中学校史馆静静躺着一本《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一览(十九年六月)》,在当年的任教名单中,先生的名字赫然在目——朱自清,国文教员。

  当朱小涛先生看到祖父的名字,不禁激动起来。离开校史馆前,朱小涛收到了一份礼物,这是宁波中学建校以来使用过的校徽,其中一枚圆形的蓝色校徽就是先生当年佩戴使用的款式。

  说来真的好巧,明年也是宁波中学建校120周年,届时会把纪念朱自清的活动一同纳入。

  浙江行是为了重走祖父之路

  为朱自清纪念馆收集资料

  虽然朱自清先生在宁波中学执教的时间不长,但他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学生。他曾说:“学生们既要学做人,你却单给以知识,变成了‘教’而不‘育’。”

  朱自清先生言简意赅地道明了“育人”的重要性,和经亨颐先生共同提倡的人格教育,都内化成宁波中学德育课程的重要精神与文化传承。

  昨天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小时的交流寻访,但是朱小涛已经感觉“收获满满”。

  “浙江是祖父呆的时间比较久的地方,除了宁波,我们还要去温州、上虞等地。明年就是朱自清诞辰120周年,我们想多做一些事情。我们有很多纪念活动,扬州朱自清纪念馆需要扩建,我们借此机会重走当年祖父走过的路,同时也为充实纪念馆的馆藏收集资料。”朱小涛透露。

  朱小涛有个心愿:有生之年能够寻访祖父的足迹,了解祖父的生平,宣传祖父的文化及人格精神。

  昨天,为了纪念朱自清先生在宁波中学的这段历史,宁波中学和朱小涛先生达成共识,学校将成立自清文学社,设立自清文学奖。

  通讯员张丹捷陈恬

  记者章萍

  薛曹盛文/摄

原标题:嫡孙“匆匆”来甬寻找朱自清“背影”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朱自清嫡孙“匆匆”来甬 寻找先生的“背影”

稿源: 现代金报 2017-11-15 07:01:00

宁波中学历任教员录上,朱自清的名字赫然在列。 记者 薛曹盛 摄

1924年2月,应经亨颐(左)邀请,朱自清来到当时的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任教。

在校期间,朱自清、刘大白、俞平伯、顾颉刚、刘延陵等在奉化江畔的省立四中乐群亭组织文学团体“我们社”。

宁波中学校长邵迎春向朱小涛介绍相关情况。

朱小涛用手触摸、凝望着祖父朱自清先生的雕塑

  朱自清曾在宁波执教一年半

  不仅是个教书达人

  还深深迷恋宁波美食

  他的“人格教育”思想

  就发端在宁波

  昨天,有一群客人悄然造访宁波中学,其中一位是朱自清的嫡孙朱小涛。随着他们的寻访,朱自清先生和宁波的一段历史又回到人们的视线。

  原来93年前,也就是从1924年2月下旬开始,朱自清曾在宁波中学(原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任教,直到1925年8月离开南方,前往清华任教,在宁波中学任教为时约一年半。

  他往来杭甬,自诩“火车教员”

  对学生从不疾言厉色,乐于“开小灶”

  昨天,接待朱小涛一行的,除了宁波中学的人员,还有宁波的一位文化学者——今年77岁的朱惠民老先生,他研究朱自清已经有30余年了,出版有“白马湖文学”书系。说起朱自清,老人变得侃侃而谈起来。

  朱自清先生来宁波中学与近代著名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密不可分。当时,经亨颐先生兼任春晖中学、宁波中学校长,夏丏尊、朱自清和丰子恺等同时兼任两所学校的国文教员。当时,春晖中学被经亨颐誉为“山间明月”,而宁波中学被称为“江上清风”。朱自清需要在两地坐火车来回奔波,教学任务排得满满当当。周一至周三在宁波中学任教,周四搭火车,周五至周日则在上虞的春晖中学任教,当时他自诩“火车教员”。

  “他在宁波中学任教期间,执教严谨,教法得体,备课十分充分。不论教材的难易深浅,授课以前总要剖析揣摩,把必须给学生解释或指示的记下来。”朱惠民说,朱自清先生对学生循循善诱,从来没有疾言厉色,学生都很乐于向他请教,他也是有问必答,绝不敷衍。慢慢地,去他住处请教的学生越来越多,朱自清先生索性就在屋里给学生“开小灶”。

  “屋里放一张桌子,学生环桌而坐,往往一讲就是数个小时,不知疲倦。”

  朱惠民说,其实朱自清在宁波中学任教时,教学任务繁重,但他心甘情愿为学生“打杂”。当时,宁中学生中进步社团很多,其中1923年出现的“雪花社”是一群青年文学爱好者的结社,他们编行《大风》刊物,宣传进步思想,抨击封建势力。那时候,朱自清先生常常抽空给刊物编稿子,“雪花社”每次有机会,朱自清肯定在受邀之列。在魏金枝的《杭州一师时代的朱自清先生》中记录着这样一段话:“矮矮的身躯,方方正正的脸,配上一件青布大褂,一个平顶头,完全像个乡下土佬。”

  他拿退稿经历,鼓励学生大胆写作

  其“人格教育”思想就发端在宁波

  朱自清的散文,影响了几代人,堪称现代文学家中的语文教育家。他从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浙一带中学执教五年,其中在宁波一年半。这期间,他常常和同行切磋学问,潜心研讨中学语文的教育问题。

  他常说,教育者的目的应该是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在于被教育者的“人格”。

  朱惠民查阅了大量朱自清先生撰写的文论,“人格教育”思想的发端就在宁波,贯穿了他的一生。“他在宁波任教期间,以语文教学为出发点,在语文的读写训练中,发掘教材的内涵,凭借教师人格力量的影响,悉心实施‘人格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他常常勉励学生“自觉的努力,按着明确的步骤去努力”。

  在课堂上,朱自清先生鼓励学生大胆写作,时常“现身说法”。“你们不要怕文章写不好,我的第一篇在刊物上发表的长诗《毁灭》,就是投了又退,退了又投,反复四五次得以录用的。”

  在国文教学中,朱自清很注重散文的写作指导。“我写过诗,写过小说,写过散文,但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的多,我是自然而然地采用这个体制。”

  “他是小事认真,大事更认真的人。朱自清的一生永远是行色匆匆,叶圣陶曾评价他是旅人角色,一直在奔波中。”朱小涛回忆说,当年祖父朱自清过世前,还在认真编写教育类的书籍。

  他还是个“美食达人”

  对宁波美食荠菜炒年糕念念不忘

  翻看朱自清的日记,“贪食”是一个出现频率挺高的词语,在他的诗文中同样有写吃的佳作。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个“美食达人”。

  1924年,他在宁波期间的日记里,多处记载着请酒聚饮的内容,虽然那时候生活清苦,但与朋友聚餐是畅快的事。

  “他喜欢喝酒,以野味为特色的酒店是他们常常去光顾的地方。”在朱惠民先生撰写的《白马湖文派短长书》中专门记录着这样一段:

  “1924年3月,俞平伯在宁波探访朱自清,他们在宁波一家名叫‘李荣昌酒店’吃了两天酒席,酒店的酒有‘宁’、‘绍’两种。那家店的特色是野味,有竹鸡、鸽、鹌鹑、水鸭等,朱自清他们吃得津津有味。”

  从朱自清先生的日记来看,他对宁波菜的品味之精令人折服。

  “吃杏仁豆腐,以洋菜糜和杏仁露凝成,再加杏仁露汤,味甚美。”

  “咸菜、绿笋、菜蕻、鲫鱼,均可口……后两色尤佳。”

  他用“鲜隽”来品评宁波菜的芋艿煨鸡。宁波菜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以至于他后来写《伦敦杂记》也念念不忘宁波吃过的佳肴。例如“宁波蛎黄”。他在伦敦牛津街的一家菜馆里用膳时,吃到炸“搦气蚝”,说是“鲜嫩清香,蝤蛑瑶柱都不能及,只有宁波的蛎黄仿佛近之”。

  宁波的特色美食中,他念念不忘的就是宁波的荠菜炒年糕。“此年糕颇地道,甚佳在‘滑’。”

  他给宁波留了份宝贵的文化财富

  《奉化江边盘散归途》被校史馆收藏

  “先生在宁波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并且办了刊物《我们》。这是浙东新文化中最重要的事件。”朱惠民指着一张老照片说,“当时他们就是在宁波中学乐群亭里,商议了《我们》的编辑出版事宜。”

  这份刊物只出版了两期,第一辑为《我们的七月》,由上海亚东书局出版。《我们》三十二开本,厚达200余页,实际上是一本文艺丛刊。其文学样式论,有散文、新旧诗词、诗剧、评论、随笔、书信、插图等不下三十余题。甚为奇特的是全部作者都自愿隐没大名,连通信人亦彼此抹去姓名不用称谓。其实,稍加留意,还是可以觅到一些蛛丝马迹;之后,出版《我们》第二辑《我们的六月》。

  这两期刊物在宁波中学与春晖中学编定,送上海付印。它的组稿、编辑、排样到校对乃至发行,均由宁波分会承办。

  “渺渺银波翻白日,离离弱草映朱颜。只今江上清如许,借问羁人心可闲?”在宁波中学的校史馆,记者看到了一首七言绝句——《奉化江边盘散归途》,这是1924年9月15日,朱自清先生留给宁波中学的。

  那天下午,他访问卢艏青等人,皆不遇,就赴奉化江边的茅亭小坐,又在江边踱步散心。见江水浩渺,波光粼粼,又忆及暑假前与冯三昧曾徘徊在此,颇有兴致,归途写成七绝一首。

  当下,这首诗被陈列在学校校史馆内。

  找寻现场

  《荷塘月色》里的“闰儿”

  就是来访者的父亲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在《荷塘月色》开头一段中所提及的“闰儿”,就是朱小涛的父亲朱闰生,朱闰生是朱自清的第四个孩子。

  昨天,看到宁波中学校园内刚刚建成的荷塘月色景观和祖父的主题雕像,朱小涛激动万分。特别是当宁波中学校长邵迎春告诉他,这是特地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和传承先生精神而建时,他感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用这样别致又隆重的方式纪念我的祖父,真的很感动。我的祖父,在宁波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有那么多人惦记,我十分骄傲。”

  摸着朱自清的雕像

  先生嫡孙背起《荷塘月色》

  他凝望着祖父朱自清的雕塑,用手触摸先生的脸庞,念起了《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朱小涛说,《荷塘月色》他在很多不同的场所朗诵过,在宁波看到这样特别的呈现,尤为感动。

  弥足珍贵的是,在宁波中学校史馆静静躺着一本《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一览(十九年六月)》,在当年的任教名单中,先生的名字赫然在目——朱自清,国文教员。

  当朱小涛先生看到祖父的名字,不禁激动起来。离开校史馆前,朱小涛收到了一份礼物,这是宁波中学建校以来使用过的校徽,其中一枚圆形的蓝色校徽就是先生当年佩戴使用的款式。

  说来真的好巧,明年也是宁波中学建校120周年,届时会把纪念朱自清的活动一同纳入。

  浙江行是为了重走祖父之路

  为朱自清纪念馆收集资料

  虽然朱自清先生在宁波中学执教的时间不长,但他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学生。他曾说:“学生们既要学做人,你却单给以知识,变成了‘教’而不‘育’。”

  朱自清先生言简意赅地道明了“育人”的重要性,和经亨颐先生共同提倡的人格教育,都内化成宁波中学德育课程的重要精神与文化传承。

  昨天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小时的交流寻访,但是朱小涛已经感觉“收获满满”。

  “浙江是祖父呆的时间比较久的地方,除了宁波,我们还要去温州、上虞等地。明年就是朱自清诞辰120周年,我们想多做一些事情。我们有很多纪念活动,扬州朱自清纪念馆需要扩建,我们借此机会重走当年祖父走过的路,同时也为充实纪念馆的馆藏收集资料。”朱小涛透露。

  朱小涛有个心愿:有生之年能够寻访祖父的足迹,了解祖父的生平,宣传祖父的文化及人格精神。

  昨天,为了纪念朱自清先生在宁波中学的这段历史,宁波中学和朱小涛先生达成共识,学校将成立自清文学社,设立自清文学奖。

  通讯员张丹捷陈恬

  记者章萍

  薛曹盛文/摄

原标题:嫡孙“匆匆”来甬寻找朱自清“背影”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