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充场是份什么职业 报酬不高为何仍吸引不少宁波人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12-20 07:06:00 报料热线:81850000

  充场算是份什么职业?报酬不高为何仍有吸引力?充场背后究竟有个怎样的江湖?经过多次体验之后,记者终于揭开了关于充场的一些少为人知的内幕。

  有需求

  充场无处不在

  越来越细化、专业化

  留意网上的兼职招聘信息,随处可见充场的招聘广告,招用充场人员的,大多是以活动策划、会议、展销为主业的文化传播公司,以及专门向这些文化传播公司提供充场人员的“牛头”。

  从事活动策划多年的资深广告人士徐金根告诉记者,充场这种营销手段并不是新生事物,上世纪90年代初,宁波有些服装店就雇过类似的托儿,进店抢购,营造出商品畅销的假象。后来,有些小吃店也使用这种手段,开业之初雇请几十名托儿来排队,营造出生意火爆的表象。

  如今,充场越来越细化、专业化了,有会议充场、讲座充场、粉丝充场、展会充场、比赛充场、座谈会充场、拍卖会充场、发布会充场、楼盘到访充场等。在徐金根看来,通过活动实现营销是商家的常用手段,如何让活动更具人气,充场就是最好的选择。通过充场人员拍手鼓掌、高喊口号、抢答问题等方式,活跃现场气氛,诱发观众激情,营造出一种繁荣,虽然是虚假的,但局外人并不知道。

  前段时间,记者以开熟食店为名,找到一微信名叫“北冥有我”的男子,询问他手头是否有充场人员。“北冥有我”常在兼职群里发布充场招聘广告。他说,他就是专做充场业务的,几个小时就可组织好几百人,年轻人、中老年人都有。他向记者透露,他以前开过小公司,搞促销时雇用过别人给他提供的充场人员,知道了充场这个行业的潜规则。前几年公司效益不好,他干脆转行,干起了“牛头”这个行当。

  而不少文化传播公司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充场人员,可随叫随到。大山文化传播公司在宣传广告中就声称,他们储备了大量兼职,可提供各种类型的充场人员,包括年轻时髦活力型、土豪拜金型、正装打扮白领型等。他们还承诺,每次活动都有专业人员带队,按人员筛选、岗前培训、模拟演习、有序进场、卖力造势、结束后按需撤退的流程运行,保证让活动主办方满意。

  一不愿透露姓名的文化传播公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活动的主办方常常会搞效果评价,如果效果不好,那么下一次的合作就存在变数。而承办活动的文化公司有很多,竞争激烈,为让主办方满意,使用充场人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

  有人员

  大学生、打工族、退休的大叔大妈

  成为充场“群演”的主力

  记者体验的几次充场,半天时间一般只有40至50元的报酬,折合成时薪为10元左右。有的充场报酬还要低一点。

  如此低的报酬,为什么还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没啥技能要求,更无学历门槛,自由轻松。”在姜山工厂充场的小王,概括了他做充场的几个理由。他说,自己学历不高,也没其他技能,之前尝试过不少工种,每份工作都没做多久。后来他喜欢上了充场这个职业,工作很自由,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虽然工资不高,但轻松,很多时候根本就没啥事,晃几个小时就完成任务了,当天就能结算工资。

  在校大学生,则是充场的另一主力。来自浙江万里学院的小张,常和班上同学互相邀约,活跃在各种会议现场。对他们而言,充场工作灵活、轻松,有时下午没课,跑出去“打打酱油”,几个小时挣四五十元,既打发了时间,又挣了零花钱。特别是双休日,闲着也是闲着。另外,在小张他们看来,参加那些活动,也是了解社会的一种方式,每次充场都是在体验新的职业,这样的角色变换让他们感觉到,挣钱和长见识两不误。

  小张告诉记者,在高教园区,有不少大学生利用那里的学生资源,组建了自己的团队,通过网络、微信招聘大学生,为那些有需求的文化传播公司和商家提供充场人员,也算是一种小小的创业。

  而那些做充场的大叔大妈,则将充场看作退休后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赚钱是小事,关键是生活丰富了,也结交了一些朋友。

  有赚头

  充场也有产业链

  “牛头”抽成在一半以上

  还在读书的大学生,喜欢自在的打工族,退休后闲不住的大叔大妈……这些人成了充场的主力军。三五十元的兼职工作,在他们眼里也是香饽饽。“牛头”们正是利用这一点,不断地把充场报酬压低、再压低。据记者调查,“牛头”的抽成都在一半以上。

  据了解,在充场产业链的上端,比较大的“牛头”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手头掌握着大量的资源,与需要宣传的客户签订合同后,大“牛头”会向对方收取人均每小时超过30元的报酬。

  接下来,大“牛头”再将任务分派给旗下的小领队,也就是像昨天报道中提到的“大壳”那样的专门提供充场人员的“二道贩子”。他们手中大约有几百名像小王那样的兼职人员,通过微信群的方式对兼职人员进行招募和管理,平时没什么联系,有需要时在群里一吆喝,很快就能凑齐上百人。而每小时30元的费用,到了充场人员手里,就只剩下了10元左右了,有时候更低。

  调查期间,记者曾以开店为名,向“牛头”咨询充场的费用。5小时工作时间,对方开出的条件是每人100元,说这是给充场人员的报酬,另外还要给他人均10元的管理费。他解释说,充场人员召集之后,他得派专人带到工作地点,一直管理到活动结束。

  充场人员不但报酬低,工作时间还经常拖延。以记者体验的那场创业创新大赛充场为例,原本充场的时间是下午1点到5点,工资40元,但当天下午5点快到的时候,活动还远没有结束,“牛头”“大壳”在群里提醒,活动结束后要签退,不能早走,工资晚上通过支付宝或微信支付,提前离开没签退的,钱就没了。

  而下午5点过了,活动还在继续。眼看就拖延了30分钟,充场人员开始抱怨,提出增加10元报酬的要求,但没人回应。为了拿到能领工资的签退凭证,充场人员不得不等到颁奖这个最后的环节,此时时间已接近傍晚6点。

  如此算来,实际工作了5个小时,工资还是40元,每小时的报酬只有8元。

  其实,除了报酬低,有些充场也许还存在潜在风险,就像那些办银行卡后替证券公司开户的,卡号、密码都在对方手中,以后会发生什么,充场人员都不得而知。

  宁波晚报记者张明强 顾嘉懿 程鑫

  相关新闻:记者体验名目繁多的充场"群演" 揭秘喧嚣热闹的背后推手

原标题:充场背后究竟有个怎样的江湖?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充场是份什么职业 报酬不高为何仍吸引不少宁波人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12-20 07:06:00

  充场算是份什么职业?报酬不高为何仍有吸引力?充场背后究竟有个怎样的江湖?经过多次体验之后,记者终于揭开了关于充场的一些少为人知的内幕。

  有需求

  充场无处不在

  越来越细化、专业化

  留意网上的兼职招聘信息,随处可见充场的招聘广告,招用充场人员的,大多是以活动策划、会议、展销为主业的文化传播公司,以及专门向这些文化传播公司提供充场人员的“牛头”。

  从事活动策划多年的资深广告人士徐金根告诉记者,充场这种营销手段并不是新生事物,上世纪90年代初,宁波有些服装店就雇过类似的托儿,进店抢购,营造出商品畅销的假象。后来,有些小吃店也使用这种手段,开业之初雇请几十名托儿来排队,营造出生意火爆的表象。

  如今,充场越来越细化、专业化了,有会议充场、讲座充场、粉丝充场、展会充场、比赛充场、座谈会充场、拍卖会充场、发布会充场、楼盘到访充场等。在徐金根看来,通过活动实现营销是商家的常用手段,如何让活动更具人气,充场就是最好的选择。通过充场人员拍手鼓掌、高喊口号、抢答问题等方式,活跃现场气氛,诱发观众激情,营造出一种繁荣,虽然是虚假的,但局外人并不知道。

  前段时间,记者以开熟食店为名,找到一微信名叫“北冥有我”的男子,询问他手头是否有充场人员。“北冥有我”常在兼职群里发布充场招聘广告。他说,他就是专做充场业务的,几个小时就可组织好几百人,年轻人、中老年人都有。他向记者透露,他以前开过小公司,搞促销时雇用过别人给他提供的充场人员,知道了充场这个行业的潜规则。前几年公司效益不好,他干脆转行,干起了“牛头”这个行当。

  而不少文化传播公司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充场人员,可随叫随到。大山文化传播公司在宣传广告中就声称,他们储备了大量兼职,可提供各种类型的充场人员,包括年轻时髦活力型、土豪拜金型、正装打扮白领型等。他们还承诺,每次活动都有专业人员带队,按人员筛选、岗前培训、模拟演习、有序进场、卖力造势、结束后按需撤退的流程运行,保证让活动主办方满意。

  一不愿透露姓名的文化传播公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活动的主办方常常会搞效果评价,如果效果不好,那么下一次的合作就存在变数。而承办活动的文化公司有很多,竞争激烈,为让主办方满意,使用充场人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

  有人员

  大学生、打工族、退休的大叔大妈

  成为充场“群演”的主力

  记者体验的几次充场,半天时间一般只有40至50元的报酬,折合成时薪为10元左右。有的充场报酬还要低一点。

  如此低的报酬,为什么还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没啥技能要求,更无学历门槛,自由轻松。”在姜山工厂充场的小王,概括了他做充场的几个理由。他说,自己学历不高,也没其他技能,之前尝试过不少工种,每份工作都没做多久。后来他喜欢上了充场这个职业,工作很自由,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虽然工资不高,但轻松,很多时候根本就没啥事,晃几个小时就完成任务了,当天就能结算工资。

  在校大学生,则是充场的另一主力。来自浙江万里学院的小张,常和班上同学互相邀约,活跃在各种会议现场。对他们而言,充场工作灵活、轻松,有时下午没课,跑出去“打打酱油”,几个小时挣四五十元,既打发了时间,又挣了零花钱。特别是双休日,闲着也是闲着。另外,在小张他们看来,参加那些活动,也是了解社会的一种方式,每次充场都是在体验新的职业,这样的角色变换让他们感觉到,挣钱和长见识两不误。

  小张告诉记者,在高教园区,有不少大学生利用那里的学生资源,组建了自己的团队,通过网络、微信招聘大学生,为那些有需求的文化传播公司和商家提供充场人员,也算是一种小小的创业。

  而那些做充场的大叔大妈,则将充场看作退休后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赚钱是小事,关键是生活丰富了,也结交了一些朋友。

  有赚头

  充场也有产业链

  “牛头”抽成在一半以上

  还在读书的大学生,喜欢自在的打工族,退休后闲不住的大叔大妈……这些人成了充场的主力军。三五十元的兼职工作,在他们眼里也是香饽饽。“牛头”们正是利用这一点,不断地把充场报酬压低、再压低。据记者调查,“牛头”的抽成都在一半以上。

  据了解,在充场产业链的上端,比较大的“牛头”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手头掌握着大量的资源,与需要宣传的客户签订合同后,大“牛头”会向对方收取人均每小时超过30元的报酬。

  接下来,大“牛头”再将任务分派给旗下的小领队,也就是像昨天报道中提到的“大壳”那样的专门提供充场人员的“二道贩子”。他们手中大约有几百名像小王那样的兼职人员,通过微信群的方式对兼职人员进行招募和管理,平时没什么联系,有需要时在群里一吆喝,很快就能凑齐上百人。而每小时30元的费用,到了充场人员手里,就只剩下了10元左右了,有时候更低。

  调查期间,记者曾以开店为名,向“牛头”咨询充场的费用。5小时工作时间,对方开出的条件是每人100元,说这是给充场人员的报酬,另外还要给他人均10元的管理费。他解释说,充场人员召集之后,他得派专人带到工作地点,一直管理到活动结束。

  充场人员不但报酬低,工作时间还经常拖延。以记者体验的那场创业创新大赛充场为例,原本充场的时间是下午1点到5点,工资40元,但当天下午5点快到的时候,活动还远没有结束,“牛头”“大壳”在群里提醒,活动结束后要签退,不能早走,工资晚上通过支付宝或微信支付,提前离开没签退的,钱就没了。

  而下午5点过了,活动还在继续。眼看就拖延了30分钟,充场人员开始抱怨,提出增加10元报酬的要求,但没人回应。为了拿到能领工资的签退凭证,充场人员不得不等到颁奖这个最后的环节,此时时间已接近傍晚6点。

  如此算来,实际工作了5个小时,工资还是40元,每小时的报酬只有8元。

  其实,除了报酬低,有些充场也许还存在潜在风险,就像那些办银行卡后替证券公司开户的,卡号、密码都在对方手中,以后会发生什么,充场人员都不得而知。

  宁波晚报记者张明强 顾嘉懿 程鑫

  相关新闻:记者体验名目繁多的充场"群演" 揭秘喧嚣热闹的背后推手

原标题:充场背后究竟有个怎样的江湖?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