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小年来啦!看看过年的时候宁波人都有哪些习俗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02-08 08:59:21 报料热线:81850000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年味道越来越浓

  一眨眼,今天就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了,宁波人更习惯称这一天为“小年夜”。

  光听名字,就知道这一天非比寻常。旧时,人们把这一天视为过年的开端,接下去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的安排,直到年三十到来。

  【炒瓜子】

  在63岁的市民李女士记忆中,过年是在“唰唰”的炒货声中开始的。

  那时的李女士还是个学生。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早上出门上学前,母亲总会叮嘱她们姐妹几个:“放学早点回来,爸爸要炒瓜子。”

  “那个时候,南货店里有现成的瓜子卖,但父亲一直坚持自己炒。”李女士回忆,炒瓜子要用到沙子,“父亲总是半年前就把沙子备好了,免得要用的时候找不到。”

  因为只是炒来给自家人吃,量不大,李女士的父亲用的是家里平时炒菜用的铁锅。伴随着铲子摩擦铁锅,还有沙子翻炒发出的“唰唰”的声响,一股香喷喷的味道很快就在屋里弥漫开来。

  “闻到这股味道,就知道要过年了。”李女士说。

  【祭灶果】

  “现在别说自己炒瓜子,就连现成的祭灶果也很少有人吃。”不过,每年到腊月二十三,李女士还是会特地去买一包祭灶果回家,“就像年轻人说的,生活得有些‘仪式感’。”

  眼下在卖的祭灶果,跟李女士小时候吃到的几乎一模一样,由红蛋白蛋、油果、冻米糖等组成。同样一成不变的,还有甜和黏。“实在太甜,甜得粘牙,不太符合现在的饮食习惯。”李女士说。

  祭灶果没法“与时俱进”,或许跟它背后沉甸甸的历史“包袱”有关。

  旧时,腊月二十三的“正事”是祭灶。相传,灶神会在这一天上天向玉皇大帝奏陈一家善恶,等到除夕夜返回,奉旨赏善惩恶,或赐福或降灾。人们在这一天祭灶,相当于给灶神饯行。

  祭灶仪式如今极为少见,但相传十分简单:一杯清茶、两支蜡烛、三炷清香、四碟小菜,其中小菜以豆腐、黄豆芽等素菜为主。此外,必不可少的就是祭灶果。把祭灶果做得又甜又黏,是为了让灶神尝点甜头,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几句。

  【谢年】

  家住东钱湖附近的潘女士正在为“谢年”的事忙得不可开交。

  谢年,也被称为“送年”,这是一年中祭祀最隆重的一次,潘女士格外费心。“按照老底子的要求,谢年必备一只公鸡、一只鹅、一只‘利市头’(猪头)、一条鲤鱼,其他还有年糕等,反正带有发财、年年高升、年年有余这种意思的食物都可以。”

  “现在谢年也图省事儿了,有鸡、有鱼、有肉,就差不多了。”潘女士特别强调,“祭品最好是备齐六样,六杯酒、六碗茶、六碗饭、六样菜等,这样才吉利。”

  不过,有几道菜,她每年是必做的:

  一道是鸡汁青菜年糕汤,不仅有“来年油水多,年年高”的美好寓意,而且味道鲜美;

  一道是烤麸,用宁波话来念,有“呼呼响”“富起来”的意思;

  还有一道菜是黄豆芽,听老一辈人说,有子孙兴旺的意思。

  【满米缸】

  在忙着准备谢年的同时,潘女士再三叮嘱儿子,记得背两袋米回家。

  年轻人对此自然不理解,过年期间超市也是营业的,米等要吃了再买也来得及。但在潘女士的印象中,过去过年前,家里一定会提前备好米,年三十那天把米缸装满,米缸盖上还得放个碗,用来装南瓜、芋艿、年糕等,“这叫满米缸,象征来年丰衣足食。”

  按旧俗,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人们每天都是有事要准备的,就像民谣里唱的:“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倒也不是说每件事都需要花一天时间才能完成,或许大家追求的是心理上的满足感:每天忙一点,等到年三十就万事俱备了。

  宁波晚报记者石承承

原标题:小年来啦!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小年来啦!看看过年的时候宁波人都有哪些习俗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02-08 08:59:21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年味道越来越浓

  一眨眼,今天就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了,宁波人更习惯称这一天为“小年夜”。

  光听名字,就知道这一天非比寻常。旧时,人们把这一天视为过年的开端,接下去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的安排,直到年三十到来。

  【炒瓜子】

  在63岁的市民李女士记忆中,过年是在“唰唰”的炒货声中开始的。

  那时的李女士还是个学生。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早上出门上学前,母亲总会叮嘱她们姐妹几个:“放学早点回来,爸爸要炒瓜子。”

  “那个时候,南货店里有现成的瓜子卖,但父亲一直坚持自己炒。”李女士回忆,炒瓜子要用到沙子,“父亲总是半年前就把沙子备好了,免得要用的时候找不到。”

  因为只是炒来给自家人吃,量不大,李女士的父亲用的是家里平时炒菜用的铁锅。伴随着铲子摩擦铁锅,还有沙子翻炒发出的“唰唰”的声响,一股香喷喷的味道很快就在屋里弥漫开来。

  “闻到这股味道,就知道要过年了。”李女士说。

  【祭灶果】

  “现在别说自己炒瓜子,就连现成的祭灶果也很少有人吃。”不过,每年到腊月二十三,李女士还是会特地去买一包祭灶果回家,“就像年轻人说的,生活得有些‘仪式感’。”

  眼下在卖的祭灶果,跟李女士小时候吃到的几乎一模一样,由红蛋白蛋、油果、冻米糖等组成。同样一成不变的,还有甜和黏。“实在太甜,甜得粘牙,不太符合现在的饮食习惯。”李女士说。

  祭灶果没法“与时俱进”,或许跟它背后沉甸甸的历史“包袱”有关。

  旧时,腊月二十三的“正事”是祭灶。相传,灶神会在这一天上天向玉皇大帝奏陈一家善恶,等到除夕夜返回,奉旨赏善惩恶,或赐福或降灾。人们在这一天祭灶,相当于给灶神饯行。

  祭灶仪式如今极为少见,但相传十分简单:一杯清茶、两支蜡烛、三炷清香、四碟小菜,其中小菜以豆腐、黄豆芽等素菜为主。此外,必不可少的就是祭灶果。把祭灶果做得又甜又黏,是为了让灶神尝点甜头,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几句。

  【谢年】

  家住东钱湖附近的潘女士正在为“谢年”的事忙得不可开交。

  谢年,也被称为“送年”,这是一年中祭祀最隆重的一次,潘女士格外费心。“按照老底子的要求,谢年必备一只公鸡、一只鹅、一只‘利市头’(猪头)、一条鲤鱼,其他还有年糕等,反正带有发财、年年高升、年年有余这种意思的食物都可以。”

  “现在谢年也图省事儿了,有鸡、有鱼、有肉,就差不多了。”潘女士特别强调,“祭品最好是备齐六样,六杯酒、六碗茶、六碗饭、六样菜等,这样才吉利。”

  不过,有几道菜,她每年是必做的:

  一道是鸡汁青菜年糕汤,不仅有“来年油水多,年年高”的美好寓意,而且味道鲜美;

  一道是烤麸,用宁波话来念,有“呼呼响”“富起来”的意思;

  还有一道菜是黄豆芽,听老一辈人说,有子孙兴旺的意思。

  【满米缸】

  在忙着准备谢年的同时,潘女士再三叮嘱儿子,记得背两袋米回家。

  年轻人对此自然不理解,过年期间超市也是营业的,米等要吃了再买也来得及。但在潘女士的印象中,过去过年前,家里一定会提前备好米,年三十那天把米缸装满,米缸盖上还得放个碗,用来装南瓜、芋艿、年糕等,“这叫满米缸,象征来年丰衣足食。”

  按旧俗,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人们每天都是有事要准备的,就像民谣里唱的:“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倒也不是说每件事都需要花一天时间才能完成,或许大家追求的是心理上的满足感:每天忙一点,等到年三十就万事俱备了。

  宁波晚报记者石承承

原标题:小年来啦!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