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风云四号”总设计师是怎么培养的?董瑶海母亲这样说
稿源: 现代金报   2018-03-10 07:29:00 报料热线:81850000

鲍惠娣接受记者专访

  去年10月16日,媒体曾报道“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的总设计师董瑶海受邀,给家乡人民作讲座,作为土生土长的宁波人,董瑶海是宁波人的骄傲。

  3月7日,在鄞州区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08周年大会的颁奖仪式上,董瑶海的母亲鲍惠娣作为家庭代表,领取了鄞州区第八届“明星家庭”(教子有方家庭)的荣誉证书。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会场,对这位教育出优秀的国家级卫星总设计师的母亲,做了专访。

  拿了这个“教子有方家庭”荣誉

  “交关开心,儿子给我长脸了!”

  3月4日22:05,中央电视台二套《对话》节目播出了对董瑶海的一期专访——《我是总师——风云卫星总师》,鲍惠娣为了收看,愣是熬到了深夜,全程一字不落地听,还不忘发动全体家人一起观看。

  当晚,一身正装的董瑶海准时出现在央视二套《对话》栏目。

  作为世界最先进的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和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的总设计师,董瑶海在节目一开始,就用最简单平实的语言,为大家清楚介绍了风云系列卫星的功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为现代化的气象做服务。”

  随着访谈的逐渐深入,董瑶海向大家分享了风云系列卫星研发过程中的更多细节。从上个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亲自作出指示,到90年代整个团队在摸索中前进,再到1999年以后研发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的气象卫星研发之路越走越顺,到如今,已经稳居国际整体水平第一梯队。

  “我们愿意给自己‘挖坑’,愿意跳进去,再慢慢爬出来。”对于董瑶海和他的团队而言,定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攻关目标,就像为自己“挖坑”,而一项又一项独立自主技术的诞生,便是他们将自己拉出坑底的唯一途径。

  “我们就是要做全球最强的气象卫星!”董瑶海这句掷地有声的宣言,宣告了风云系列卫星研发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目标所在。

  看着儿子的这一幕幕,鲍惠娣很激动,其间亲朋好友还逐个打电话来道喜,她甚为自豪:“这可是中央电视台啊!还是近1小时的专访,我非常开心。”

  而3月7日的这场颁奖,鲍惠娣是在农历年前得知的,上午10点多,她便在两个女儿的陪同下,来到了会场。再次见到记者时,她拿着荣誉证书,笑得合不拢嘴:“我交关(宁波话,意为‘非常’)开心,都说‘母以子为贵’,儿子给我长脸了!”

  卖了婚戒也要供子女上学

  “能读上去,我就尽量供他们”

  董瑶海有三个兄弟姐妹,分别是大哥董瑶山、二姐董瑶风和小妹董瑶雨,他排行老三。

  用母亲鲍惠娣的话说,在教育子女上,她从没有特别的家训,教的都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类似“别跟人吵架”、“做人良心要好”、“不能互相传话特别是不好的话”、“自己的东西哪怕一根草也不能扔”、“别人的东西就算是金子都不能要”之类的话,经常挂在她嘴边。

  鲍惠娣对子女要求最高的,便是读书的问题,从小四兄妹一放学,母亲便不让他们到处乱晃,“那时候啊,我就给他们点一盏火油灯,让他们围起来看书,所以兄妹四人不是在读书,就是自己玩,很少出去惹事。”

  早些年,家里仅有董瑶海父亲董志岳在学校当老师的收入,生活很拮据,为了供他们上学,鲍惠娣把自己的结婚金戒指卖了,换了一笔钱,之后还把家里老房子的木头横梁、祖传的酒壶、锡瓶等所有稍微值钱的东西全卖了。

  “我就想啊,孩子能读上去,我就尽量供他们,读不好,也没办法。”鲍惠娣有这样的意识,在当初的姜山镇茅山董家跳村很少见,也是由于她的大力支持,兄妹四人的学习成绩都不错,大哥董瑶山的成绩一度比董瑶海更出挑,而小妹董瑶雨,是鄞州区正始中学的高级物理教师,她在三年内晋升成高级教师,为此还立下过“没评上就不结婚”的誓言。

  儿时董瑶海兴趣是拆卸电器

  她和老伴都不会批评儿子

  在董瑶海四五岁时,家里人已经逐渐发现,他特别善于模仿,很爱研究电器。

  有一年的春节前,董瑶海从上午八九点出门,没回来吃午饭,到了下午三四点,仍然不见踪影,家里人实在着急,到处找人。半路遇上村民,鲍惠娣才得知,自家的小儿子竟在一家轧米厂里待了整整一天!

  当她来到轧米厂时,董瑶海就安静地蹲在轧米机边上,认真地看着每一个步骤。

  “我叫他也没反应,只好拿了件棉袄,披在了他身上,直到人家关门,他才回了家。”鲍惠娣回忆,而自此之后,家里偶尔买进的新电器,便成了他的乐趣。

  他会把板凳翻倒,拿来绳子,组装成马达,还没上过学的他,竟在家里模仿起了轧米机,开始忙碌地“轧米”;

  那年,家里买了个半导体收音机,董瑶海便天天盯着它,开始拆卸、组装;

  夜深人静时,大家都睡了,他在被窝里照着手电筒,拿榔头不断敲打着小电器……

  鲍惠娣说,家里的碗和盘子被他敲坏过很多,只要不把衣袖弄湿,不给父母、兄弟姐妹添乱、不在外惹麻烦,她和老伴都不会批评儿子,对于董瑶海的兴趣,他们也从不扼杀。

  母亲谦虚表态

  教子有方谈不上

  只是往好的方向引导

  从董瑶海小学毕业起,他便不在父母身边了,“初高中都是寄宿的,村里人甚至都记不起我有个小儿子,20岁时他就分配到上海工作了,不过每年他都会回来几趟,回老家了必定要去看看我们过去住的老房子,当宝贝似的。”

  说起儿子,鲍惠娣很欣慰,她对记者说:“其实说我教子有方谈不上,我也没读几年书,只是尽量都把他们往好的方向去引导,能有现在的成绩,是儿子自己争气,他说,哪怕走再远,都记得我从小对他们的教导。现在的我,只希望他继续努力,好好工作,为国家、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家里的一切都不用他惦记!”记者朱琳张清颖文/摄

原标题:

编辑: 崔燕纠错:171964650@qq.com

“风云四号”总设计师是怎么培养的?董瑶海母亲这样说

稿源: 现代金报 2018-03-10 07:29:00

鲍惠娣接受记者专访

  去年10月16日,媒体曾报道“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的总设计师董瑶海受邀,给家乡人民作讲座,作为土生土长的宁波人,董瑶海是宁波人的骄傲。

  3月7日,在鄞州区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08周年大会的颁奖仪式上,董瑶海的母亲鲍惠娣作为家庭代表,领取了鄞州区第八届“明星家庭”(教子有方家庭)的荣誉证书。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会场,对这位教育出优秀的国家级卫星总设计师的母亲,做了专访。

  拿了这个“教子有方家庭”荣誉

  “交关开心,儿子给我长脸了!”

  3月4日22:05,中央电视台二套《对话》节目播出了对董瑶海的一期专访——《我是总师——风云卫星总师》,鲍惠娣为了收看,愣是熬到了深夜,全程一字不落地听,还不忘发动全体家人一起观看。

  当晚,一身正装的董瑶海准时出现在央视二套《对话》栏目。

  作为世界最先进的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和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的总设计师,董瑶海在节目一开始,就用最简单平实的语言,为大家清楚介绍了风云系列卫星的功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为现代化的气象做服务。”

  随着访谈的逐渐深入,董瑶海向大家分享了风云系列卫星研发过程中的更多细节。从上个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亲自作出指示,到90年代整个团队在摸索中前进,再到1999年以后研发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的气象卫星研发之路越走越顺,到如今,已经稳居国际整体水平第一梯队。

  “我们愿意给自己‘挖坑’,愿意跳进去,再慢慢爬出来。”对于董瑶海和他的团队而言,定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攻关目标,就像为自己“挖坑”,而一项又一项独立自主技术的诞生,便是他们将自己拉出坑底的唯一途径。

  “我们就是要做全球最强的气象卫星!”董瑶海这句掷地有声的宣言,宣告了风云系列卫星研发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目标所在。

  看着儿子的这一幕幕,鲍惠娣很激动,其间亲朋好友还逐个打电话来道喜,她甚为自豪:“这可是中央电视台啊!还是近1小时的专访,我非常开心。”

  而3月7日的这场颁奖,鲍惠娣是在农历年前得知的,上午10点多,她便在两个女儿的陪同下,来到了会场。再次见到记者时,她拿着荣誉证书,笑得合不拢嘴:“我交关(宁波话,意为‘非常’)开心,都说‘母以子为贵’,儿子给我长脸了!”

  卖了婚戒也要供子女上学

  “能读上去,我就尽量供他们”

  董瑶海有三个兄弟姐妹,分别是大哥董瑶山、二姐董瑶风和小妹董瑶雨,他排行老三。

  用母亲鲍惠娣的话说,在教育子女上,她从没有特别的家训,教的都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类似“别跟人吵架”、“做人良心要好”、“不能互相传话特别是不好的话”、“自己的东西哪怕一根草也不能扔”、“别人的东西就算是金子都不能要”之类的话,经常挂在她嘴边。

  鲍惠娣对子女要求最高的,便是读书的问题,从小四兄妹一放学,母亲便不让他们到处乱晃,“那时候啊,我就给他们点一盏火油灯,让他们围起来看书,所以兄妹四人不是在读书,就是自己玩,很少出去惹事。”

  早些年,家里仅有董瑶海父亲董志岳在学校当老师的收入,生活很拮据,为了供他们上学,鲍惠娣把自己的结婚金戒指卖了,换了一笔钱,之后还把家里老房子的木头横梁、祖传的酒壶、锡瓶等所有稍微值钱的东西全卖了。

  “我就想啊,孩子能读上去,我就尽量供他们,读不好,也没办法。”鲍惠娣有这样的意识,在当初的姜山镇茅山董家跳村很少见,也是由于她的大力支持,兄妹四人的学习成绩都不错,大哥董瑶山的成绩一度比董瑶海更出挑,而小妹董瑶雨,是鄞州区正始中学的高级物理教师,她在三年内晋升成高级教师,为此还立下过“没评上就不结婚”的誓言。

  儿时董瑶海兴趣是拆卸电器

  她和老伴都不会批评儿子

  在董瑶海四五岁时,家里人已经逐渐发现,他特别善于模仿,很爱研究电器。

  有一年的春节前,董瑶海从上午八九点出门,没回来吃午饭,到了下午三四点,仍然不见踪影,家里人实在着急,到处找人。半路遇上村民,鲍惠娣才得知,自家的小儿子竟在一家轧米厂里待了整整一天!

  当她来到轧米厂时,董瑶海就安静地蹲在轧米机边上,认真地看着每一个步骤。

  “我叫他也没反应,只好拿了件棉袄,披在了他身上,直到人家关门,他才回了家。”鲍惠娣回忆,而自此之后,家里偶尔买进的新电器,便成了他的乐趣。

  他会把板凳翻倒,拿来绳子,组装成马达,还没上过学的他,竟在家里模仿起了轧米机,开始忙碌地“轧米”;

  那年,家里买了个半导体收音机,董瑶海便天天盯着它,开始拆卸、组装;

  夜深人静时,大家都睡了,他在被窝里照着手电筒,拿榔头不断敲打着小电器……

  鲍惠娣说,家里的碗和盘子被他敲坏过很多,只要不把衣袖弄湿,不给父母、兄弟姐妹添乱、不在外惹麻烦,她和老伴都不会批评儿子,对于董瑶海的兴趣,他们也从不扼杀。

  母亲谦虚表态

  教子有方谈不上

  只是往好的方向引导

  从董瑶海小学毕业起,他便不在父母身边了,“初高中都是寄宿的,村里人甚至都记不起我有个小儿子,20岁时他就分配到上海工作了,不过每年他都会回来几趟,回老家了必定要去看看我们过去住的老房子,当宝贝似的。”

  说起儿子,鲍惠娣很欣慰,她对记者说:“其实说我教子有方谈不上,我也没读几年书,只是尽量都把他们往好的方向去引导,能有现在的成绩,是儿子自己争气,他说,哪怕走再远,都记得我从小对他们的教导。现在的我,只希望他继续努力,好好工作,为国家、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家里的一切都不用他惦记!”记者朱琳张清颖文/摄

原标题: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