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改革开放四十年 宁波体育发展史就像一部电影
稿源: 现代金报   2018-04-09 07:03:00 报料热线:81850000
改革开放40周年——百姓故事

  孙晓娇和启蒙教练罗洋资料图片

  宁波体育运动学校师生欢迎凯旋归来的女篮队资料图片

  你知道改革开放以后,宁波建造的第一块网球场在哪里?宁波出了那么多体操人才,你知道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在什么条件下训练的吗?

  回望过往四十载,宁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甬城体育范畴同样如此,原宁波体育场(现中山广场)室外沥青地,曾经是宁波市队,甚至是浙江省队的外训场地……而如今北仑国家综合训练基地凭借一流设施和环境,已被中国女排、中国男篮相中,成为两支国字号队伍每年定点训练场地。最近一周以来,记者采访了多位宁波体育界老前辈,听他们讲述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宁波的体育故事。

  竞技体育

  冬天练单双杠“冻掉手”

  2017年,宁波体育运动学校成立六十周年,学校特地印制了一本纪念册。一张张老照片,记录了学校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宁波体育运动学校还在文化路12号,两扇铁皮大门,就是学校的门脸。每当有运动员在全省乃至全国取得优异成绩,大家都会聚集于此,夹道欢迎健儿凯旋归来……

  那时候学校里训练排球、篮球都在室外场地上,一到下雨天,队员们遭殃,狼狈劲也可想而知。体操运动员算是幸福的,他们享受室内待遇,不过到了冬天也要接受严寒的挑战。

  徐晓华,七十年代末出生,被少体校的老师看中后进入体操队。因成绩出色入选国家队。退役后,回到宁波体育运动学校执教。“那时候宁波少体校算是条件好的。在陈经纶体育运动学校建成前,这里条件比杭州还好。”即使如此,当年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非常有限,地是水泥地,铺上海绵垫大家就开始做动作了。“一到冬天,单双杠上去手都要冻掉。那个年代,感觉特别冷。”徐晓华回忆道。

  徐晓华说,那会学校的场地使用非常紧张。“艺术体操队员回来没地方训练,就安排在食堂二楼开练。食堂的层间距不够高,大家要练抛接之类的动作就得到室外。”

  回忆曾经的训练经历,徐晓华感慨,非一般的深刻。 “我们那时候每天早上五点半出操,雷打不动。练到晚上八点半,别人的点心时间我们也要练倒立。”不过,也正是那段时间的刻苦训练,宁波体操才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杨波、孙晓娇、何宁、桑兰等……如今,条件好了,冬暖夏凉的宁波体操馆对于初体验的幼儿来说,好似游乐场:海绵坑、大蹦床、平衡木、旋转木马……玩一天也不是问题。

  体校、体工队是宁波竞技体育人才的摇篮。如今,这里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技术手段和医疗保障均达到国内一流,运动员成绩也越来越好。2016年,从这里走出的举重运动员石智勇,为宁波夺得有史以来第一块奥运金牌。

  2013年,时任宁波二少体校校长兼市体工大队大队长吴承军向市体育局提交了将“中国男子举重队浙江组”设在鄞江重竞技训练基地的可行性报告。局党委进行讨论后决定下拨启动经费200万元,以后每年拨出专项经费100万元,用于“中国男子举重队浙江组”的训练、科研、医疗、后勤等保障。在地市级训练单位采用和国家队同等水平的训练体系,这一举措在宁波体育史上是空前的。

  群众篮球

  宁波国家级篮球裁判已有十位

  “听说过位于中山广场的宁波体育场吗?”金报记者曾询问了不少宁波本地的80后、90后,他们的回答都是“不知道” 。但对于80、90后的父辈们来说,这里曾经是宁波体育人最大的乐园。

  刘跃,宁波篮球协会工作人员,1958年出生。改革开放初期,他进入宁波篮协工作。那会,每天在解放北路的宁波体育场,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那时的宁波体育场是宁波唯一的综合运动场所,老百姓都聚集在这里健身锻炼。刘跃说:“当时这里南边有篮球场、排球场,中间是田径场和看台,北边一片灯光球场。地面不是沥青,就是混凝土。白天,宁波市队在这里训练,有时候少体校的学生也来。这里的条件算是不错的,浙江省队到宁波外训,也都选在这里。每天下班后,市民集中在南边打球,场面特别热闹。北边的灯光球场用来比赛,宁波市男子篮球等级联赛,省比赛……”

  篮球在宁波从来不缺人气,宁波市篮协第一次举办等级联赛就有六十多支球队报名。“等级赛分甲、乙、丙三组,打球的人多,看球人更多。今年,宁波市篮球等级联赛已举办了36届。和现在不同,过去办比赛都是公家出钱,现在社会力量办体育,需要寻找赞助商。”刘跃说。

  赛事火热举办催生了体育场馆和体育裁判。

  刘跃印象中,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的运动场馆硬件也是越来越好。“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学校里建设室内篮球馆,并铺设木地板,后来室内场馆越来越多,宁波体育中心也在1995年投入使用,大家熟知的雅戈尔体育馆,开馆举办的第一场比赛便是‘工行杯’全国男篮精英赛,王治郅当时代表国家青年队第一次来到宁波参赛。后来八一队落户在了这里。”

  解放北路老的宁波市体育场也变成了今天的中山广场。“我们现在除了三打三的比赛还放在中山广场的室外篮球场举行,其他比赛都放在室内了,不担心下雨。”刘跃说。

  改革开放之后,宁波第一个考出国家级裁判的人,就是现任宁波篮球协会主席徐定华,他于1981年考出。刘跃和宁波大学老师王玲玲1996年第二批考出。如今,宁波已经有十位国家级裁判,其中包括两位国家A级裁判。本月全国男子篮球青年联赛在宁波举行,届时又有四位宁波一级篮球裁判参加国家级裁判考试。

  休闲体育

  “球疯子”变成休闲体育达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近些年来,一些高端休闲体育运动项目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1970年出生的吴锡伟(吴成忠)是一位思想超前的体育达人,从网球、到滑雪、帆船、帆板、风筝冲浪,再到宁波唯一一个被签约的路亚钓手,他被圈内人誉为休闲体育的弄潮儿。

  “那时候刚工作,路过白鹤新村,无意中看到了两片新建成网球场,马上就被吸引了,决定开始自学网球。先去华联商厦花47.5块钱买了一副航空牌铝合金拍子。现在这个品牌已经没了。当时铝合金拍子算超前了,很多人还在用竹木筐的球拍。去上海买了耐克的网球鞋,九十年代,当时一个月工资四百多,我花六百五买了一双鞋,在别人眼里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吴锡伟坦言,在朋友眼里,他就是“球疯子”。

  2004年起,他开始接触滑雪、骑马、帆板、潜水、滑水、风筝冲浪等运动。“我的滑雪、骑马和激流艇老师是俄罗斯人。玩风筝冲浪确实有点冒失,当时全中国玩这个项目的也不到十个人,自己跑到刚建成的洋沙山人工沙滩去练习,有一次差点出大事故。”即使如此,也没有阻挡吴锡伟对水上运动的热爱。最近几年,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在全国各类大帆船比赛中夺冠无数。在路亚钓鱼领域,个人也是前十位知名钓手。独乐不如众乐,看到休闲体育发展势头,吴锡伟和朋友在东钱湖成立航海俱乐部,有帆船、皮划艇和桨板,他教大家一起玩儿,推广和普及他认为最好玩的水上运动项目。

  记者邹鑫

原标题:听老前辈讲述阿拉体育故事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改革开放四十年 宁波体育发展史就像一部电影

稿源: 现代金报 2018-04-09 07:03:00

  孙晓娇和启蒙教练罗洋资料图片

  宁波体育运动学校师生欢迎凯旋归来的女篮队资料图片

  你知道改革开放以后,宁波建造的第一块网球场在哪里?宁波出了那么多体操人才,你知道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在什么条件下训练的吗?

  回望过往四十载,宁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甬城体育范畴同样如此,原宁波体育场(现中山广场)室外沥青地,曾经是宁波市队,甚至是浙江省队的外训场地……而如今北仑国家综合训练基地凭借一流设施和环境,已被中国女排、中国男篮相中,成为两支国字号队伍每年定点训练场地。最近一周以来,记者采访了多位宁波体育界老前辈,听他们讲述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宁波的体育故事。

  竞技体育

  冬天练单双杠“冻掉手”

  2017年,宁波体育运动学校成立六十周年,学校特地印制了一本纪念册。一张张老照片,记录了学校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宁波体育运动学校还在文化路12号,两扇铁皮大门,就是学校的门脸。每当有运动员在全省乃至全国取得优异成绩,大家都会聚集于此,夹道欢迎健儿凯旋归来……

  那时候学校里训练排球、篮球都在室外场地上,一到下雨天,队员们遭殃,狼狈劲也可想而知。体操运动员算是幸福的,他们享受室内待遇,不过到了冬天也要接受严寒的挑战。

  徐晓华,七十年代末出生,被少体校的老师看中后进入体操队。因成绩出色入选国家队。退役后,回到宁波体育运动学校执教。“那时候宁波少体校算是条件好的。在陈经纶体育运动学校建成前,这里条件比杭州还好。”即使如此,当年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非常有限,地是水泥地,铺上海绵垫大家就开始做动作了。“一到冬天,单双杠上去手都要冻掉。那个年代,感觉特别冷。”徐晓华回忆道。

  徐晓华说,那会学校的场地使用非常紧张。“艺术体操队员回来没地方训练,就安排在食堂二楼开练。食堂的层间距不够高,大家要练抛接之类的动作就得到室外。”

  回忆曾经的训练经历,徐晓华感慨,非一般的深刻。 “我们那时候每天早上五点半出操,雷打不动。练到晚上八点半,别人的点心时间我们也要练倒立。”不过,也正是那段时间的刻苦训练,宁波体操才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杨波、孙晓娇、何宁、桑兰等……如今,条件好了,冬暖夏凉的宁波体操馆对于初体验的幼儿来说,好似游乐场:海绵坑、大蹦床、平衡木、旋转木马……玩一天也不是问题。

  体校、体工队是宁波竞技体育人才的摇篮。如今,这里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技术手段和医疗保障均达到国内一流,运动员成绩也越来越好。2016年,从这里走出的举重运动员石智勇,为宁波夺得有史以来第一块奥运金牌。

  2013年,时任宁波二少体校校长兼市体工大队大队长吴承军向市体育局提交了将“中国男子举重队浙江组”设在鄞江重竞技训练基地的可行性报告。局党委进行讨论后决定下拨启动经费200万元,以后每年拨出专项经费100万元,用于“中国男子举重队浙江组”的训练、科研、医疗、后勤等保障。在地市级训练单位采用和国家队同等水平的训练体系,这一举措在宁波体育史上是空前的。

  群众篮球

  宁波国家级篮球裁判已有十位

  “听说过位于中山广场的宁波体育场吗?”金报记者曾询问了不少宁波本地的80后、90后,他们的回答都是“不知道” 。但对于80、90后的父辈们来说,这里曾经是宁波体育人最大的乐园。

  刘跃,宁波篮球协会工作人员,1958年出生。改革开放初期,他进入宁波篮协工作。那会,每天在解放北路的宁波体育场,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那时的宁波体育场是宁波唯一的综合运动场所,老百姓都聚集在这里健身锻炼。刘跃说:“当时这里南边有篮球场、排球场,中间是田径场和看台,北边一片灯光球场。地面不是沥青,就是混凝土。白天,宁波市队在这里训练,有时候少体校的学生也来。这里的条件算是不错的,浙江省队到宁波外训,也都选在这里。每天下班后,市民集中在南边打球,场面特别热闹。北边的灯光球场用来比赛,宁波市男子篮球等级联赛,省比赛……”

  篮球在宁波从来不缺人气,宁波市篮协第一次举办等级联赛就有六十多支球队报名。“等级赛分甲、乙、丙三组,打球的人多,看球人更多。今年,宁波市篮球等级联赛已举办了36届。和现在不同,过去办比赛都是公家出钱,现在社会力量办体育,需要寻找赞助商。”刘跃说。

  赛事火热举办催生了体育场馆和体育裁判。

  刘跃印象中,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的运动场馆硬件也是越来越好。“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学校里建设室内篮球馆,并铺设木地板,后来室内场馆越来越多,宁波体育中心也在1995年投入使用,大家熟知的雅戈尔体育馆,开馆举办的第一场比赛便是‘工行杯’全国男篮精英赛,王治郅当时代表国家青年队第一次来到宁波参赛。后来八一队落户在了这里。”

  解放北路老的宁波市体育场也变成了今天的中山广场。“我们现在除了三打三的比赛还放在中山广场的室外篮球场举行,其他比赛都放在室内了,不担心下雨。”刘跃说。

  改革开放之后,宁波第一个考出国家级裁判的人,就是现任宁波篮球协会主席徐定华,他于1981年考出。刘跃和宁波大学老师王玲玲1996年第二批考出。如今,宁波已经有十位国家级裁判,其中包括两位国家A级裁判。本月全国男子篮球青年联赛在宁波举行,届时又有四位宁波一级篮球裁判参加国家级裁判考试。

  休闲体育

  “球疯子”变成休闲体育达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近些年来,一些高端休闲体育运动项目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1970年出生的吴锡伟(吴成忠)是一位思想超前的体育达人,从网球、到滑雪、帆船、帆板、风筝冲浪,再到宁波唯一一个被签约的路亚钓手,他被圈内人誉为休闲体育的弄潮儿。

  “那时候刚工作,路过白鹤新村,无意中看到了两片新建成网球场,马上就被吸引了,决定开始自学网球。先去华联商厦花47.5块钱买了一副航空牌铝合金拍子。现在这个品牌已经没了。当时铝合金拍子算超前了,很多人还在用竹木筐的球拍。去上海买了耐克的网球鞋,九十年代,当时一个月工资四百多,我花六百五买了一双鞋,在别人眼里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吴锡伟坦言,在朋友眼里,他就是“球疯子”。

  2004年起,他开始接触滑雪、骑马、帆板、潜水、滑水、风筝冲浪等运动。“我的滑雪、骑马和激流艇老师是俄罗斯人。玩风筝冲浪确实有点冒失,当时全中国玩这个项目的也不到十个人,自己跑到刚建成的洋沙山人工沙滩去练习,有一次差点出大事故。”即使如此,也没有阻挡吴锡伟对水上运动的热爱。最近几年,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在全国各类大帆船比赛中夺冠无数。在路亚钓鱼领域,个人也是前十位知名钓手。独乐不如众乐,看到休闲体育发展势头,吴锡伟和朋友在东钱湖成立航海俱乐部,有帆船、皮划艇和桨板,他教大家一起玩儿,推广和普及他认为最好玩的水上运动项目。

  记者邹鑫

原标题:听老前辈讲述阿拉体育故事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