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见证习近平"三农"思想 宁波这五个村庄上了人民日报
稿源: 甬派   2018-04-25 16:29:00 报料热线:81850000

  一个好消息,要告诉象山大沙村、鄞州下应街道湾底村、北仑大同村、宁海桑洲南岭村、宁海岔路镇下畈村的村民们——今天,你们上《人民日报》啦!

  宁波这五个村,为何能上《人民日报》?从大的方面来说,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重大战略有关。这个战略,描绘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也为新时代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全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推进?《人民日报》找到了浙江。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三农”思想重要萌发地、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重要发源地,浙江一个15年来从未停止发力的工程,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2003年6月5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浙江拉开序幕。在全省“千万工程”会议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008年至2012年,以垃圾收集、污水治理等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13年到2015年,全省70%的县达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15年来,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百姓富与生态美实现了有机统一。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以《浙江,建设美好新家园》为题报道了浙江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后给农村带来的喜人变化,并在六版、七版以罕见的两个整版大篇幅深度报道,记录浙江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时也展示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美好前景。

  美景与美丽村庄交相辉映的宁海湾,人与生态俱美的宁海桑洲南岭村、岔路镇下畈村与诸暨东溪村一起,成为六版《群众关心什么就做什么》主图。在13版,宁海岔路下畈村的和谐场面再次登场。宁波美丽乡村建设的分量由此可知。

  这5个村庄,和全省万千村庄一道,见证着习近平“三农”思想的巨大现实指导意义,展现着“竹篱茅舍风光好,高楼大厦总不如”的美丽乡愁——

  开展“千万工程”不要“一刀切”

  村道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在各地有序开展“千万工程”时,习近平同志不忘强调:浙江的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较大,我们始终强调不要“一刀切”;山区、平原、丘陵、沿海、岛屿各不一样,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郊和纯农业村庄也不一样,加快村庄整治和环境建设,不能盲目崇洋、崇大、崇快;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因地制宜。

  宁波市象山县大沙村,是典型的海岛地貌。

  在这里,习近平同志叮嘱当地干部:开展“千万工程”,要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海岛风光的优势。随后,沿海植物造景、观景平台、边坡生态设计等整治工程陆续上马,有典型海洋特色的“渔家乐”开了起来。“面朝大海,我们一起安营扎寨”的营销语一经推出,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千万工程”要以业为基

  “千万工程”,让脏乱差的农村渐渐变美。但“美”还不够,习近平同志十分注重农村产业的发展。

  实施“千万工程”,要靠建设美村,也需要以发展强村、抓反哺富村。村子有产业,村民有就业,“千万工程”才能走得远。习近平同志多次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发表文章,阐述对实施“千万工程”的看法。

  2003年9月24日,习近平同志来到宁波市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

  站在刚建成的农民新居前,习近平同志说:“千万工程”只有以业为基,才有持久生命力。要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欠发达地区要脱贫,离不开产业发展。

  “当时我们只想着环境整治这一步,习书记想得更长远,给我们提了醒。”湾底村党委书记吴祖楣回忆,“听习书记的话,第二年我们就成立了旅游公司,开发休闲游,走上了农旅一体的发展路子。”

   “千万工程”要坚持以人为本

  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始终都是为了人民。习近平同志在2006年的“之江新语”中谈到“千万工程”时,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民本观点:“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推进包括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素质、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内的各项建设,加快传统农村社区向现代农村社区转变。”

  人居环境优美,住房是关键。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宁波吃了“第一只螃蟹”。

  宁波市北仑区大同村的360多户农民,一直盼望建新村盖新房。但全村农房建设分散,每户占地面积很大。要建新村,既少资金,又盘不出新土地。区、镇、村三级协商,决定在大同村试行宅基地集约利用。通过村宅基地出让,既省出了一半的土地,农民又获得了建设资金,农民的“死资产”变成了“活财源”。

  建成后,大同村村民每户平均能分到两套住宅,而村民的农民身份不变、村里的福利不变、土地承包权不变、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分红权不变。

  记者时晓竹

  相关新闻:美丽中国实践!宁波这几处闪现浙江乡村新画卷

原标题:见证习近平“三农”思想!宁波这五个村庄上了人民日报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见证习近平"三农"思想 宁波这五个村庄上了人民日报

稿源: 甬派 2018-04-25 16:29:00

  一个好消息,要告诉象山大沙村、鄞州下应街道湾底村、北仑大同村、宁海桑洲南岭村、宁海岔路镇下畈村的村民们——今天,你们上《人民日报》啦!

  宁波这五个村,为何能上《人民日报》?从大的方面来说,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重大战略有关。这个战略,描绘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也为新时代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全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推进?《人民日报》找到了浙江。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三农”思想重要萌发地、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重要发源地,浙江一个15年来从未停止发力的工程,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2003年6月5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浙江拉开序幕。在全省“千万工程”会议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008年至2012年,以垃圾收集、污水治理等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13年到2015年,全省70%的县达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15年来,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百姓富与生态美实现了有机统一。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以《浙江,建设美好新家园》为题报道了浙江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后给农村带来的喜人变化,并在六版、七版以罕见的两个整版大篇幅深度报道,记录浙江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时也展示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美好前景。

  美景与美丽村庄交相辉映的宁海湾,人与生态俱美的宁海桑洲南岭村、岔路镇下畈村与诸暨东溪村一起,成为六版《群众关心什么就做什么》主图。在13版,宁海岔路下畈村的和谐场面再次登场。宁波美丽乡村建设的分量由此可知。

  这5个村庄,和全省万千村庄一道,见证着习近平“三农”思想的巨大现实指导意义,展现着“竹篱茅舍风光好,高楼大厦总不如”的美丽乡愁——

  开展“千万工程”不要“一刀切”

  村道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在各地有序开展“千万工程”时,习近平同志不忘强调:浙江的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较大,我们始终强调不要“一刀切”;山区、平原、丘陵、沿海、岛屿各不一样,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郊和纯农业村庄也不一样,加快村庄整治和环境建设,不能盲目崇洋、崇大、崇快;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因地制宜。

  宁波市象山县大沙村,是典型的海岛地貌。

  在这里,习近平同志叮嘱当地干部:开展“千万工程”,要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海岛风光的优势。随后,沿海植物造景、观景平台、边坡生态设计等整治工程陆续上马,有典型海洋特色的“渔家乐”开了起来。“面朝大海,我们一起安营扎寨”的营销语一经推出,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千万工程”要以业为基

  “千万工程”,让脏乱差的农村渐渐变美。但“美”还不够,习近平同志十分注重农村产业的发展。

  实施“千万工程”,要靠建设美村,也需要以发展强村、抓反哺富村。村子有产业,村民有就业,“千万工程”才能走得远。习近平同志多次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发表文章,阐述对实施“千万工程”的看法。

  2003年9月24日,习近平同志来到宁波市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

  站在刚建成的农民新居前,习近平同志说:“千万工程”只有以业为基,才有持久生命力。要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欠发达地区要脱贫,离不开产业发展。

  “当时我们只想着环境整治这一步,习书记想得更长远,给我们提了醒。”湾底村党委书记吴祖楣回忆,“听习书记的话,第二年我们就成立了旅游公司,开发休闲游,走上了农旅一体的发展路子。”

   “千万工程”要坚持以人为本

  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始终都是为了人民。习近平同志在2006年的“之江新语”中谈到“千万工程”时,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民本观点:“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推进包括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素质、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内的各项建设,加快传统农村社区向现代农村社区转变。”

  人居环境优美,住房是关键。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宁波吃了“第一只螃蟹”。

  宁波市北仑区大同村的360多户农民,一直盼望建新村盖新房。但全村农房建设分散,每户占地面积很大。要建新村,既少资金,又盘不出新土地。区、镇、村三级协商,决定在大同村试行宅基地集约利用。通过村宅基地出让,既省出了一半的土地,农民又获得了建设资金,农民的“死资产”变成了“活财源”。

  建成后,大同村村民每户平均能分到两套住宅,而村民的农民身份不变、村里的福利不变、土地承包权不变、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分红权不变。

  记者时晓竹

  相关新闻:美丽中国实践!宁波这几处闪现浙江乡村新画卷

原标题:见证习近平“三农”思想!宁波这五个村庄上了人民日报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