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舅舅,是一个真正的顶天立地的中国英雄。”5月14日中午,在霞浦街道张人亚党章学堂人亚广场上,年届八十的著名画家、雕塑家江碧波,顾不上初夏的高温,为她的堂舅舅——张人亚的铜像作最后的修改。今天,这座铜像在广场上正式揭幕,120岁的张人亚,永久地回到故乡,带着一颗初心深情地凝望日新月异的故土和他的乡亲们。
“张人亚和我母亲是堂兄妹,在做这两个铜像的时候,感觉是和我的生命历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很为我是宁波老乡、是霞浦人感到骄傲。”江碧波,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曾任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教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家协会艺委会委员。擅长版画、雕塑、油画的她,在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举办过多次个人美术作品展,代表作为《飞夺泸定桥》、《白云深处》、《近邻》,大型城市雕塑《歌乐山烈士群雕》,油彩《豆角熟了》、《永恒的瞬间》等。
(江碧波在铜像前)
抹不去的宁波印记
上世纪30年代末,尚在襁褓中的江碧波跟着父母从上海辗转去往重庆,战火是她童年不能忘却的记忆。
江碧波的父亲江敉,是上海享有盛名的漫画家、版画家。“我父亲画了很多骂日本人的漫画,他们不想做亡国奴,离开了上海,这一辈子就流离失所了。”江碧波说自己身上有双重性格,“我的父母亲都是宁波人,所以我有海边人的特点。在四川长大生活了那么多年,又有了一些山里人的野性。”
二十多年前,江碧波第一次带着母亲回到宁波。“我们找到了外公的墓地,也找到了家里的老房子。母亲在外公的墓前又哭又笑,当时很感动。这是她最后的愿望。回到重庆不久,她就去世了。”父亲的遗愿之一,是希望江碧波可以回到家乡宁波,举办自己的展览。
(张人亚故居)
陪母亲回乡的那一年,江碧波第一次去了张人亚的故居,“那个时候我们只知道这个堂舅舅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但不知道他到底做过一些什么事情。我的堂兄弟们一直在寻找他的过去。”
2017年10月底,“总书记之问”引出尘封往事,“党章守护者”张人亚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江碧波才真正地了解这位亲人。“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当时那么年轻,就有这样大的格局,这样的思想高度太难得了。他关心的是国家的命运,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生命。”
今年年初,当霞浦街道找到江碧波,请她为张人亚创作铜像时,江碧波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邀请,“我真的为有这样的舅舅感觉骄傲。他的举动也带动了一大批这个家族里的(堂兄弟),他们都有很深的革命情结,包括我的父亲。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深切的家国情怀。”
(江碧波在为张人亚铜像作最后的调整)
两座铜像,两样情怀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江碧波为张人亚创作了两座铜像。
一座在4月初落成,位于张人亚纪念公园内,高3米,宽1.5米,铜像右手拎着文件箱,左侧肩膀上搭着行李袋,眼睛直视前方,看着自己的家乡——霞浦街道霞南村。另一座,今天正式揭幕。
(江碧波接受专访)
这两座铜像,分别想表达什么样的故事和意义?
“第一座铜像在他的衣冠冢前面,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在白色恐怖之下,张人亚是冒着很大的风险,把那些机密文件带回老家来的,被自己的父亲和乡亲保护起来了,这是一个集体的荣誉,也是对他的精神的追溯。”江碧波告诉记者,这个手提行李箱是整个铜像的重点所在,为此找了很多历史资料,“这个箱子太重要了,象征着一个希望,带着箱子和希望,张人亚回到家乡,这里既是他的出发点,也是他的归宿。”
(张人亚纪念公园内的铜像)
第二个铜像在张人亚党章学堂前的人亚广场落成,在江碧波看来,这里更适合表达信仰。“因为这里是党章学堂,这个作品放在这里,是代表一种决心和意志,他的动作看上去好像是在宣誓,也是一种引领。在张人亚入党的初期,他发动了三次工人大罢工,这非常了不起。他就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目标很遥远,并不只是在当下。”
每一次的创作,江碧波都希望让观众感受到一种“行进中的力量”,而不仅仅只是一个雕塑,“希望通过更多这样的活动,把家乡人民的情绪调动起来,去追求更多美好的境界。我也愿意为霞浦做一些贡献。”记者 林旻 李敬平 通讯员 周方润
原标题:张人亚“回家”!80岁堂外甥女亲手为他创作铜像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