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著名药业老字号敬修堂牌匾昨回慈城故里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07-20 07:01:45 报料热线:81850000

  钱宗保、钱鸿瑛、钱文华、钱鸿瑛的儿子(左起)和敬修堂招牌、匾额合影。记者陈晓旻摄

  对于一家2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来说,祖传下来的招牌和匾额代表着门面和精神,这是非常重要的财富。昨日,著名药业老字号——敬修堂的两块招牌和一块匾额从上海送归慈城故里。这是慈城籍的敬修堂创始人钱树田的后人钱鸿瑛捐赠的。记者亲赴上海见证了捐赠仪式。88岁高龄的钱鸿瑛开心地说:“我觉得这也是叶落归根。”

  据悉,这些招牌和匾额将落户位于慈城光华路的钱家祠堂,成为慈城药商文化的历史见证。目前,敬修堂和同仁堂一样,为上市企业,不过由于历史原因,敬修堂分为了广州和香港两个各自经营的公司。它可能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经营的企业,彰显了源远流长的甬商文化。明清时期的慈城药商,完全可与山西平遥的票号、徽州的盐商相提并论。

  敬修堂牌匾回慈城叶落归根

  父亲和哥哥去世后,居住在上海的钱鸿瑛成为香港敬修堂这一代的股份继承人。两年前,香港敬修堂关门,寄给她的就是这两块招牌和一块匾额,还有一大堆她看不懂的账本。

  上海老式的楼房有点拥挤,昨天,钱鸿瑛开门看到老家来的客人,先拿出她的新著作《芳草萋萋》送给我们。其实,钱鸿瑛是个对古典文学研究颇有成就的学者。她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秋分配至上海高校任教;1982年调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出版有《周邦彦词赏析》《周邦彦研究》《词的艺术世界》《唐宋名家词精解》《柳周词传》等著作;1993年获“上海社科院巾帼建功——社科妇女专著之最者”奖。

  当初接到一堆账本时,文科出身的钱鸿瑛虽然不能完全看懂,但她是知道自己家在香港敬修堂是有股份的。她告诉记者:“当时家里的钱都是父母管的,每个月都会有外汇券寄来,年底的时候多些。所以哪怕三年困难时期,我们都没有吃过苦,我还能去友谊商店用侨汇券购买手表等高档用品。”

  钱鸿瑛1930年出生在慈城,父亲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颇有男女平等的思想。“小时候父亲想让我向六伯父学古诗词,可是他的鼻音太重了,我不肯学。”说起儿时趣事,钱鸿瑛仍像个孩子,她在慈城长到了七八岁,并在中城小学和尚志小学读过书,后因为躲避战乱逃难到上海。几年后又她回到老家,在效实中学念书,成绩优异,1951年考上清华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之后,她就一直在上海工作和生活。

  每每梦回,钱鸿瑛总是想起自己的老家。“你知道吗?我就读过的慈城的小学校长还给我寄贺卡,他们一直记得我。”说到这里,她也流露出些许遗憾,“几年前,我回了一趟慈城,原先位于解放路的家早已不见,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院子啊房子啊都没有了。”

  说到这三块牌匾与慈城老家的缘分,钱鸿瑛指着随行的钱宗保说,“他是我的侄子辈,他建议我捐给老家,我觉得很有道理,我年纪大了,留在上海也没用,这也是叶落归根。”

  听说钱家祠堂还在,以后这些牌匾将放在那里,钱鸿瑛期待地说,等天气凉快一点,一定要去看看。

  敬修堂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

  捐赠的招牌上写着“敬修堂钱树田”字样,横匾则写着“春台灵杖”,看起来非常古朴,保存完好,应该和香港敬修堂同龄;外包装还保留着从香港寄到上海的地址,纸箱上印着香港敬修堂“小二万病回春丹”的信息。

  钱宗保对于钱家的历史如数家珍,他介绍说,敬修堂始创于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钱树田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好读书,聪慧勤学。在其父母的熏陶下,更是学习了不少祖传秘方及中药医学。20多岁时他离家前往杭州,开始创业之路。乾隆年间,钱树田常从杭州贩运丝绸到广州卖,沿途经常帮人看病,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因而名声远扬。

  有一年,他用“回春丹”治好了一巨商的儿子,巨商感激他救子之恩,出资助其开办药厂。于是1790年广州城的南门口便有了敬修堂。敬修,为“敬业修明”之意,指敬业者须专心致志从事其业;修明者,须积极进取以精其业。从创始至今,敬修堂始终倡导“敬业修明,广施妙药,普济众生”的经营思想。敬修堂早先以生产各种风湿跌打药如丹、膏、丸、散为主,“跌打万花油”就是其中的产品代表,对治疗瘀伤、刀伤、烫伤等疗效卓越。曾经有一个追风透骨丸产品,其广告语“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家喻户晓,也使风湿骨痛患者认知了中华老字号敬修堂。

  钱宗保介绍说:“1876年,敬修堂就采用了股份制的形式,家人不能参与经营,而是聘用有能力的人来管理。因此它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

  清光绪甲申年,敬修堂在广东佛山设立第一家分店,仲访公出任分店负责人,并制定店规。宣统三年(1911年),因南洋侨胞要求,扩充其经营范围,在香港大马路设立第二家分店(在今香港德辅道西153号3楼)。香港敬修堂的“小二万病回春丹”尤为有效,延续着纯手工制造的药方。

  1956年,以广州敬修堂钱树田中药厂为基础,与八家私营企业合并,组成了“公私合营敬修堂联合制药厂”,后来又改造成为国营广州敬修堂药厂。1992年12月,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广州首批转制的国有工业企业。广州敬修堂目前是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香港H股和上海A股上市公司)下属的主要制造企业之一。而香港敬修堂一直独立经营,保存着原来的经营模式,直到两年前关闭。

  慈城药商执三百年中药之牛耳

  《古镇慈城》主编钱文华如是描述慈城——从明清以来产生了数十位中国国药业的巨商大亨、领袖人物,他们执三百年中国国药业之牛耳。

  记者梳理了一下: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天津达仁堂、广州敬修堂、济南宏济堂、沈阳继仁堂、上海冯存仁堂、童涵春堂等数十家赫赫有名的百年老药店,都是慈城人创办或经营的。

  一个偏居东海一隅的小城,其药业商人的经营范围遍及全国,且影响延及今天,这不能不说是个令人惊叹的奇迹,它使慈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有了更为深厚的内涵和底蕴。

  钱文华告诉记者,慈城药材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文献记载:“五马桥冯氏初以药肆为业,后遂致饶富。及舒嬾堂,四明杂诗有‘药肆万金饶’句。自注谓冯楼,则冯氏之药肆,且始于北宋矣。”说明北宋年间,慈城望族五马桥冯氏就以经营药业致富,名臣舒亶在《四明杂咏》中以“药肆万金饶”之句赞之。此后,冯氏世代以经营药业为生,至明清之际,蔚为大观。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家产竟达2000万两白银,成为全国首富。

  明清时期的慈城药商,更是发展到高峰,完全可与山西平遥的票号,徽州的盐商相提并论。名盛一时的药行街就见证了这一切。据《鄞县通志》记载,清咸丰、同治至民国间,宁波的中药材行业盛极一时,聚兴、懋昌、源长、慎德堂等药行53家集聚在药皇殿门口的砌街(药行街前身),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杭州胡庆余堂等老字号也派员长驻此地办货。“从业人员500多人,汇资500多万银元”,宁波一度成为全国中药转运集散中心、东南药材中心。1929年,砌街因中药商铺聚集而改名为药行街,沿用至今。

  钱文华说,上了年纪的慈城人还有印象,老底子的慈城古镇中有多家药铺;直街上,上北路北有延寿堂、南有回生堂,莫家巷口有二成斋,竺巷口有万年春,市心口有万福堂,骢马桥下新弄对面有承德堂,下横街西庙旁有仁寿堂等。

  钱文华认为:“此次,香港敬修堂的两块招牌和一块匾额实物回归故乡慈城,对于弘扬宁波帮精神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即宁波帮精神的精髓是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创新,教育后人摒弃小富即安、利己主义、缺乏诚信等错误的思想动机,同时也体现了殷殷桑梓情。今天,香港敬修堂所有者后裔把这三块金字招牌和匾额无偿捐赠给故乡,充分体现了旅居外地的宁波帮人士对故乡的热爱,也是许许多多旅外的宁波帮人士想帮宁波的心灵写照。”

  宁波晚报记者陈晓旻实习生胡心宁

原标题:著名药业老字号敬修堂牌匾昨回慈城故里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著名药业老字号敬修堂牌匾昨回慈城故里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07-20 07:01:45

  钱宗保、钱鸿瑛、钱文华、钱鸿瑛的儿子(左起)和敬修堂招牌、匾额合影。记者陈晓旻摄

  对于一家2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来说,祖传下来的招牌和匾额代表着门面和精神,这是非常重要的财富。昨日,著名药业老字号——敬修堂的两块招牌和一块匾额从上海送归慈城故里。这是慈城籍的敬修堂创始人钱树田的后人钱鸿瑛捐赠的。记者亲赴上海见证了捐赠仪式。88岁高龄的钱鸿瑛开心地说:“我觉得这也是叶落归根。”

  据悉,这些招牌和匾额将落户位于慈城光华路的钱家祠堂,成为慈城药商文化的历史见证。目前,敬修堂和同仁堂一样,为上市企业,不过由于历史原因,敬修堂分为了广州和香港两个各自经营的公司。它可能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经营的企业,彰显了源远流长的甬商文化。明清时期的慈城药商,完全可与山西平遥的票号、徽州的盐商相提并论。

  敬修堂牌匾回慈城叶落归根

  父亲和哥哥去世后,居住在上海的钱鸿瑛成为香港敬修堂这一代的股份继承人。两年前,香港敬修堂关门,寄给她的就是这两块招牌和一块匾额,还有一大堆她看不懂的账本。

  上海老式的楼房有点拥挤,昨天,钱鸿瑛开门看到老家来的客人,先拿出她的新著作《芳草萋萋》送给我们。其实,钱鸿瑛是个对古典文学研究颇有成就的学者。她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秋分配至上海高校任教;1982年调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出版有《周邦彦词赏析》《周邦彦研究》《词的艺术世界》《唐宋名家词精解》《柳周词传》等著作;1993年获“上海社科院巾帼建功——社科妇女专著之最者”奖。

  当初接到一堆账本时,文科出身的钱鸿瑛虽然不能完全看懂,但她是知道自己家在香港敬修堂是有股份的。她告诉记者:“当时家里的钱都是父母管的,每个月都会有外汇券寄来,年底的时候多些。所以哪怕三年困难时期,我们都没有吃过苦,我还能去友谊商店用侨汇券购买手表等高档用品。”

  钱鸿瑛1930年出生在慈城,父亲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颇有男女平等的思想。“小时候父亲想让我向六伯父学古诗词,可是他的鼻音太重了,我不肯学。”说起儿时趣事,钱鸿瑛仍像个孩子,她在慈城长到了七八岁,并在中城小学和尚志小学读过书,后因为躲避战乱逃难到上海。几年后又她回到老家,在效实中学念书,成绩优异,1951年考上清华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之后,她就一直在上海工作和生活。

  每每梦回,钱鸿瑛总是想起自己的老家。“你知道吗?我就读过的慈城的小学校长还给我寄贺卡,他们一直记得我。”说到这里,她也流露出些许遗憾,“几年前,我回了一趟慈城,原先位于解放路的家早已不见,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院子啊房子啊都没有了。”

  说到这三块牌匾与慈城老家的缘分,钱鸿瑛指着随行的钱宗保说,“他是我的侄子辈,他建议我捐给老家,我觉得很有道理,我年纪大了,留在上海也没用,这也是叶落归根。”

  听说钱家祠堂还在,以后这些牌匾将放在那里,钱鸿瑛期待地说,等天气凉快一点,一定要去看看。

  敬修堂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

  捐赠的招牌上写着“敬修堂钱树田”字样,横匾则写着“春台灵杖”,看起来非常古朴,保存完好,应该和香港敬修堂同龄;外包装还保留着从香港寄到上海的地址,纸箱上印着香港敬修堂“小二万病回春丹”的信息。

  钱宗保对于钱家的历史如数家珍,他介绍说,敬修堂始创于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钱树田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好读书,聪慧勤学。在其父母的熏陶下,更是学习了不少祖传秘方及中药医学。20多岁时他离家前往杭州,开始创业之路。乾隆年间,钱树田常从杭州贩运丝绸到广州卖,沿途经常帮人看病,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因而名声远扬。

  有一年,他用“回春丹”治好了一巨商的儿子,巨商感激他救子之恩,出资助其开办药厂。于是1790年广州城的南门口便有了敬修堂。敬修,为“敬业修明”之意,指敬业者须专心致志从事其业;修明者,须积极进取以精其业。从创始至今,敬修堂始终倡导“敬业修明,广施妙药,普济众生”的经营思想。敬修堂早先以生产各种风湿跌打药如丹、膏、丸、散为主,“跌打万花油”就是其中的产品代表,对治疗瘀伤、刀伤、烫伤等疗效卓越。曾经有一个追风透骨丸产品,其广告语“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家喻户晓,也使风湿骨痛患者认知了中华老字号敬修堂。

  钱宗保介绍说:“1876年,敬修堂就采用了股份制的形式,家人不能参与经营,而是聘用有能力的人来管理。因此它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

  清光绪甲申年,敬修堂在广东佛山设立第一家分店,仲访公出任分店负责人,并制定店规。宣统三年(1911年),因南洋侨胞要求,扩充其经营范围,在香港大马路设立第二家分店(在今香港德辅道西153号3楼)。香港敬修堂的“小二万病回春丹”尤为有效,延续着纯手工制造的药方。

  1956年,以广州敬修堂钱树田中药厂为基础,与八家私营企业合并,组成了“公私合营敬修堂联合制药厂”,后来又改造成为国营广州敬修堂药厂。1992年12月,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广州首批转制的国有工业企业。广州敬修堂目前是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香港H股和上海A股上市公司)下属的主要制造企业之一。而香港敬修堂一直独立经营,保存着原来的经营模式,直到两年前关闭。

  慈城药商执三百年中药之牛耳

  《古镇慈城》主编钱文华如是描述慈城——从明清以来产生了数十位中国国药业的巨商大亨、领袖人物,他们执三百年中国国药业之牛耳。

  记者梳理了一下: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天津达仁堂、广州敬修堂、济南宏济堂、沈阳继仁堂、上海冯存仁堂、童涵春堂等数十家赫赫有名的百年老药店,都是慈城人创办或经营的。

  一个偏居东海一隅的小城,其药业商人的经营范围遍及全国,且影响延及今天,这不能不说是个令人惊叹的奇迹,它使慈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有了更为深厚的内涵和底蕴。

  钱文华告诉记者,慈城药材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文献记载:“五马桥冯氏初以药肆为业,后遂致饶富。及舒嬾堂,四明杂诗有‘药肆万金饶’句。自注谓冯楼,则冯氏之药肆,且始于北宋矣。”说明北宋年间,慈城望族五马桥冯氏就以经营药业致富,名臣舒亶在《四明杂咏》中以“药肆万金饶”之句赞之。此后,冯氏世代以经营药业为生,至明清之际,蔚为大观。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家产竟达2000万两白银,成为全国首富。

  明清时期的慈城药商,更是发展到高峰,完全可与山西平遥的票号,徽州的盐商相提并论。名盛一时的药行街就见证了这一切。据《鄞县通志》记载,清咸丰、同治至民国间,宁波的中药材行业盛极一时,聚兴、懋昌、源长、慎德堂等药行53家集聚在药皇殿门口的砌街(药行街前身),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杭州胡庆余堂等老字号也派员长驻此地办货。“从业人员500多人,汇资500多万银元”,宁波一度成为全国中药转运集散中心、东南药材中心。1929年,砌街因中药商铺聚集而改名为药行街,沿用至今。

  钱文华说,上了年纪的慈城人还有印象,老底子的慈城古镇中有多家药铺;直街上,上北路北有延寿堂、南有回生堂,莫家巷口有二成斋,竺巷口有万年春,市心口有万福堂,骢马桥下新弄对面有承德堂,下横街西庙旁有仁寿堂等。

  钱文华认为:“此次,香港敬修堂的两块招牌和一块匾额实物回归故乡慈城,对于弘扬宁波帮精神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即宁波帮精神的精髓是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创新,教育后人摒弃小富即安、利己主义、缺乏诚信等错误的思想动机,同时也体现了殷殷桑梓情。今天,香港敬修堂所有者后裔把这三块金字招牌和匾额无偿捐赠给故乡,充分体现了旅居外地的宁波帮人士对故乡的热爱,也是许许多多旅外的宁波帮人士想帮宁波的心灵写照。”

  宁波晚报记者陈晓旻实习生胡心宁

原标题:著名药业老字号敬修堂牌匾昨回慈城故里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