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回眸战火纷飞的1937 两位宁波人"拯救"了中华书局
稿源: 现代金报   2018-09-02 07:13:00 报料热线:81850000

  位于上海的中华书局

  每年的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抗日期间,作为全国第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的出版机构——中华书局也难以幸免。

  就在中华书局面临着日军隆隆炮声而不知何往之时,两位宁波人挺身而出,中华书局成功地撤离上海,为中国的读书种子又留下一支血脉。

  这两位宁波人便是陈世觉与王宽诚。今天,记者就带大家还原那段故事,并将此文献给在那段悲壮岁月中负重前行的中华好男儿。

  中华书局如何脱身?

  鄞县人陈世觉提出转移建议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争端,“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爆发。同年8月13日,与北平远隔千里的上海,日军再次挑起事端,淞沪会战打响。

  一时间,往昔繁华的大上海被战争的阴影所笼罩,作为中国出版界旗帜的中华书局此时也和众多上海市民一样困守沪上,苦思脱身之计。经过书局内部商议,决定将书局整体搬迁至香港。

  但问题来了,如何转移大量的书籍和器材?

  “摆在中华书局面前最大的难题是内部还有不少库存,必须先转运到汉口、南昌等地,去往汉口有英国的商船可以运输,去往南昌则因铁路中断,难以抵达。就在书局上下都为此事焦虑时,鄞县(宁波)人陈世觉作为其中一分子挺身而出,他向书局领导层表示,运输书籍器材不需要舍近求远,可用宁波船只,先将库存运到宁波,再通过杭甬、浙赣铁路将货物运往南昌等地。”宁波市图书馆采编部陈英浩说道。

  听闻陈世觉的建议后,中华书局负责人陆费逵立刻采纳,并让陈世觉迅速到宁波全权处理。

  从宁波起运,顺利运抵南昌等地

  陈世觉回到老家宁波,他一刻不耽搁,利用家族与宁波本地邮政系统的一些关系,马不停蹄开始了工作。

  宁波邮政局负责人听闻陈世觉的请求后,稍作犹豫便答应下来。在宁波邮政局的协助下,优先运输当年中小学开学所需的教学教材“中华版教科书”。这批教科书在宁波邮政局员工日夜不停的协作下,打包20万包,从宁波起运,顺利运抵南昌等还未受到战火波及的大后方。期间运输渠道基本畅通,路途时间也未耽搁。

  根据市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记者来到位于中马路172号的原宁波邮政局旧址。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清朝创办大清国家邮政,全国首批24个城市设立邮政局,宁波就在其中,后改名为宁波邮界邮政总局,管辖大半个浙江省乃至浙东地区的邮政业务。到了民国时期,邮政局又几经更换名字和搬迁。如今的邮政旧址已改作它用,不过两层外廊式混凝土民国风的建筑原貌基本保留。

  回到战火纷飞的1937年,随着淞沪会战的失利,日军占领上海。很快,日军意识到宁波港的重要性。日军采取干扰、封锁,控制了上海与宁波间的轮船。1940年日军还发动在镇海口的登陆作战,不过被中国军民击退。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800箱库存书籍散落长江沿岸

  从宁波运往后方的书籍全部抵达目的城市,可从汉口出发的却出了大问题。据陈世觉估计,由英国轮船运输到汉口的书籍,连三分之一都没运到,超过800箱库存散落在长江沿岸。纵然情形如此危急,陈世觉仍然决定不能放弃这些书籍,他想把这些书找到并运送到安全的地方。

  这时陈世觉想到了自己的远方亲戚王宽诚,对于宁波帮有所了解的宁波人大多听过王宽诚的名字,在王宽诚经商的岁月里,一度有数十家有限公司,担任过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

  当年王宽诚只有30岁,经商刚有起色,并非日后的大富豪,面对陈世觉的登门求助,王宽诚又有何想法呢?

  宁波帮王宽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当时,王宽诚的回答真诚而又果决:这是日本帝国主义造成的灾难,我痛心疾首,大家都一样,文化教育图书比其他东西重要,不能失散。我叫人代你去问,如有眉目,你自可去认领。我们有帆船可接到驳壳船,然后运到需要去的地方。

  要知道当时全国抗战已经全面打响,全国各地都在抗日,宁波与外界联系的陆路交通杭甬铁路已被日军轰炸破坏,宁波通往大后方的交通基本中断。就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王宽诚再次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用他手里仅有的船舶资源,帮助中华书局找到并运输了遗失在长江沿岸的各类古籍书籍。

  “1937年的王宽诚只是个30岁普通商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寻求未来的出路,可面对中华书局的困境,他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再次展现了宁波帮敢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宁波帮研究专家何静说。

  从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打响,到1938年。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陈世觉、王宽诚这两位宁波人在最黑暗的时刻,怀着一颗宁波心,借助宁波城,利用宁波港,发扬宁波帮的精神,避免了中华书局灭顶之灾,挽回了可能发生的重大损失。

  正是由千千万万类似的人和事,中华民族顶住了外族的入侵,最终获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记者朱立奇 制图周斌

  镇海人虞和钦编制的教科书《新制化学教本》

原标题:两位宁波人“拯救”中华书局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回眸战火纷飞的1937 两位宁波人"拯救"了中华书局

稿源: 现代金报 2018-09-02 07:13:00

  位于上海的中华书局

  每年的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抗日期间,作为全国第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的出版机构——中华书局也难以幸免。

  就在中华书局面临着日军隆隆炮声而不知何往之时,两位宁波人挺身而出,中华书局成功地撤离上海,为中国的读书种子又留下一支血脉。

  这两位宁波人便是陈世觉与王宽诚。今天,记者就带大家还原那段故事,并将此文献给在那段悲壮岁月中负重前行的中华好男儿。

  中华书局如何脱身?

  鄞县人陈世觉提出转移建议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争端,“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爆发。同年8月13日,与北平远隔千里的上海,日军再次挑起事端,淞沪会战打响。

  一时间,往昔繁华的大上海被战争的阴影所笼罩,作为中国出版界旗帜的中华书局此时也和众多上海市民一样困守沪上,苦思脱身之计。经过书局内部商议,决定将书局整体搬迁至香港。

  但问题来了,如何转移大量的书籍和器材?

  “摆在中华书局面前最大的难题是内部还有不少库存,必须先转运到汉口、南昌等地,去往汉口有英国的商船可以运输,去往南昌则因铁路中断,难以抵达。就在书局上下都为此事焦虑时,鄞县(宁波)人陈世觉作为其中一分子挺身而出,他向书局领导层表示,运输书籍器材不需要舍近求远,可用宁波船只,先将库存运到宁波,再通过杭甬、浙赣铁路将货物运往南昌等地。”宁波市图书馆采编部陈英浩说道。

  听闻陈世觉的建议后,中华书局负责人陆费逵立刻采纳,并让陈世觉迅速到宁波全权处理。

  从宁波起运,顺利运抵南昌等地

  陈世觉回到老家宁波,他一刻不耽搁,利用家族与宁波本地邮政系统的一些关系,马不停蹄开始了工作。

  宁波邮政局负责人听闻陈世觉的请求后,稍作犹豫便答应下来。在宁波邮政局的协助下,优先运输当年中小学开学所需的教学教材“中华版教科书”。这批教科书在宁波邮政局员工日夜不停的协作下,打包20万包,从宁波起运,顺利运抵南昌等还未受到战火波及的大后方。期间运输渠道基本畅通,路途时间也未耽搁。

  根据市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记者来到位于中马路172号的原宁波邮政局旧址。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清朝创办大清国家邮政,全国首批24个城市设立邮政局,宁波就在其中,后改名为宁波邮界邮政总局,管辖大半个浙江省乃至浙东地区的邮政业务。到了民国时期,邮政局又几经更换名字和搬迁。如今的邮政旧址已改作它用,不过两层外廊式混凝土民国风的建筑原貌基本保留。

  回到战火纷飞的1937年,随着淞沪会战的失利,日军占领上海。很快,日军意识到宁波港的重要性。日军采取干扰、封锁,控制了上海与宁波间的轮船。1940年日军还发动在镇海口的登陆作战,不过被中国军民击退。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800箱库存书籍散落长江沿岸

  从宁波运往后方的书籍全部抵达目的城市,可从汉口出发的却出了大问题。据陈世觉估计,由英国轮船运输到汉口的书籍,连三分之一都没运到,超过800箱库存散落在长江沿岸。纵然情形如此危急,陈世觉仍然决定不能放弃这些书籍,他想把这些书找到并运送到安全的地方。

  这时陈世觉想到了自己的远方亲戚王宽诚,对于宁波帮有所了解的宁波人大多听过王宽诚的名字,在王宽诚经商的岁月里,一度有数十家有限公司,担任过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

  当年王宽诚只有30岁,经商刚有起色,并非日后的大富豪,面对陈世觉的登门求助,王宽诚又有何想法呢?

  宁波帮王宽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当时,王宽诚的回答真诚而又果决:这是日本帝国主义造成的灾难,我痛心疾首,大家都一样,文化教育图书比其他东西重要,不能失散。我叫人代你去问,如有眉目,你自可去认领。我们有帆船可接到驳壳船,然后运到需要去的地方。

  要知道当时全国抗战已经全面打响,全国各地都在抗日,宁波与外界联系的陆路交通杭甬铁路已被日军轰炸破坏,宁波通往大后方的交通基本中断。就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王宽诚再次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用他手里仅有的船舶资源,帮助中华书局找到并运输了遗失在长江沿岸的各类古籍书籍。

  “1937年的王宽诚只是个30岁普通商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寻求未来的出路,可面对中华书局的困境,他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再次展现了宁波帮敢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宁波帮研究专家何静说。

  从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打响,到1938年。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陈世觉、王宽诚这两位宁波人在最黑暗的时刻,怀着一颗宁波心,借助宁波城,利用宁波港,发扬宁波帮的精神,避免了中华书局灭顶之灾,挽回了可能发生的重大损失。

  正是由千千万万类似的人和事,中华民族顶住了外族的入侵,最终获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记者朱立奇 制图周斌

  镇海人虞和钦编制的教科书《新制化学教本》

原标题:两位宁波人“拯救”中华书局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