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40年印迹|宁波谱写名城保护和文化复兴新篇章
稿源: 宁波日报   2018-09-26 07:42:00 报料热线:81850000

  【事件】

  宁波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12月8日)

  从唐长庆元年即公元821年宁波正式建城,近1200年来,宁波形成了“一湖三江六塘河”的整体格局和风貌。

  千余年的历史不但为宁波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也积淀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以浙东学术文化为核心、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的独特的文化基因。

  1986年12月8日,宁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一座历史文化资源富集之城

  “宁波文物资源丰富,人文积淀深厚。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前,宁波已经有了多项重要文化遗产。”今年83岁的文保专家林士民,时任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说起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时,记忆犹新。

  1954年发现的长江以南千年木构建筑保国寺;1973年开始发掘的、被认为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的河姆渡遗址;1979年的东门口码头遗址发掘出的宋代海船以及大批贸易陶瓷等,均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1982年,国家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相比泉州、广州、扬州,我们觉得宁波还是有相当优势的。”林士民说,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有以王阳明、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派,是汉文化向外传播的窗口,与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有着深厚的历史关系。

  正是在这一年,宁波正式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86年12月8日,宁波作为传统风貌型、地方特色型和特殊职能型相结合的城市,名列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由此证明宁波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城市功能,也决定了宁波未来港口城市发展的方向。

  从此,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有条不紊地展开:

  1988年,它山堰、上林湖越窑遗址被国务院认定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市政府成立市文物保护委员会。

  1991年,余姚被列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梁弄镇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坎头村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1993年,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落成开放。

  1994年,颁布并施行《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1996年,宁波首次编制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同年举行纪念历史文化名城公布10周年和天一阁建阁430周年活动。

  ……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延续历史根脉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是昨天的辉煌,也是今天的财富,更是明天的希望。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延续历史根脉。

  从文物到历史街区,从名城到名镇名村,从保护到文化展示,全市上下持续开展多样有益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一批保护的典型样本,宁波名城保护也已经成为一项全社会关心、参与的工程。

  元代永丰库遗址发掘,体现了宁波历史文化遗存的丰富性,它的保护,又生动地体现了宁波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力度。2001年,市考古所在原公安局地块发现珍贵的元代文物。这是国内首次发现古代地方城市的大型官署仓储建筑遗址,也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标志性的珍贵遗址。市政府不但花高价从开发商手中赎回土地,并拨出4000万元专款用于遗址保护,同时提升城市品位的建设理念,在遗址处建设了遗址公园。永丰库遗址在2006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并入选海丝申遗遗产点。

  本世纪初,结合“三江文化长廊”建设,以三江口为核心,沿甬江两岸复兴老外滩、建设东外滩;保护修缮并开放庆安会馆、钱业会馆等;原址保护宁波早期工业遗产,太丰面粉厂改造为书城;和丰纱厂改造为工业设计街区等等,三江口城市功能和形象实现显著提升。

  慈城古县城的保护性开发也开始启动。这个千年古县城的开发采用新城开发反哺旧城保护的模式,精心保护、修缮,恢复千年古城的原生态风貌,2009年获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2014年,大运河(宁波段)申遗成功,宁波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序列。次年,它山堰成为宁波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城市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市全社会的名城保护意识也因此达到新高度——从少数专业人士拓展到普通干部群众,很多村子从不要牌子到主动申报名村、传统村落,从争相建新屋、起洋楼到自发组织保老屋、修宗祠。

  2015年,我市成立“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在资源认定、协调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年,宁波名城研究会成立,进一步汇聚社会各界的保护力量。每年的12月8日,更是成了宁波的历史文化名城日。

  东方文明之都新坐标

  30多年来,宁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从文物建筑发展为线性遗产,从文物本体延伸至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城区整体格局和风貌,从文保单位延伸至历史建筑、传统民居以及工业、农业、水利、教育等行业遗产。

  同时,通过持续的文物考古、名城价值学术研究和交流,宁波名城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有了更加综合全面的认识。

  通过对以王阳明、黄宗羲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和浙东学术思想文化的先进性解读,大大提升名城文化的高度和影响力。

  通过大运河申遗成功和海丝申遗,确立了宁波“中国大运河出海口”和“海上丝绸之路起航地”的特殊地位,使宁波城市的历史地位和文明贡献得到新的诠释。目前,宁波依托大运河、三江六岸、天一阁月湖、雪窦山、上林湖、河姆渡等核心文化区域,布局规划的“一带一廊五区”的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已初步形成。

  2016年新编制的《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唐宋以来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前沿、宋明以来中国文化思想重镇、“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其中”的宜居城市几个方面,把对名城历史文化价值的概括、提炼,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更彰显城市个性特色和文化精神。

  也是在2016年,宁波成为东亚文化之都,海丝古港多了一张国际名片。2017年,第十五届亚洲艺术节在宁波举办,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

  作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交流的先行城市,2018天一阁论坛·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学论坛日前在宁波闭幕,通过文学交流,架起了新时代中国—中东欧国家民心相通的金桥。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宁波,正以东方文明之都的新坐标,谱写名城保护和文化复兴的新篇章。

  记者 陈青 通讯员陈丹 王赤洲

原标题:千年文脉续写新章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40年印迹|宁波谱写名城保护和文化复兴新篇章

稿源: 宁波日报 2018-09-26 07:42:00

  【事件】

  宁波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12月8日)

  从唐长庆元年即公元821年宁波正式建城,近1200年来,宁波形成了“一湖三江六塘河”的整体格局和风貌。

  千余年的历史不但为宁波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也积淀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以浙东学术文化为核心、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的独特的文化基因。

  1986年12月8日,宁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一座历史文化资源富集之城

  “宁波文物资源丰富,人文积淀深厚。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前,宁波已经有了多项重要文化遗产。”今年83岁的文保专家林士民,时任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说起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时,记忆犹新。

  1954年发现的长江以南千年木构建筑保国寺;1973年开始发掘的、被认为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的河姆渡遗址;1979年的东门口码头遗址发掘出的宋代海船以及大批贸易陶瓷等,均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1982年,国家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相比泉州、广州、扬州,我们觉得宁波还是有相当优势的。”林士民说,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有以王阳明、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派,是汉文化向外传播的窗口,与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有着深厚的历史关系。

  正是在这一年,宁波正式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86年12月8日,宁波作为传统风貌型、地方特色型和特殊职能型相结合的城市,名列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由此证明宁波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城市功能,也决定了宁波未来港口城市发展的方向。

  从此,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有条不紊地展开:

  1988年,它山堰、上林湖越窑遗址被国务院认定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市政府成立市文物保护委员会。

  1991年,余姚被列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梁弄镇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坎头村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1993年,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落成开放。

  1994年,颁布并施行《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1996年,宁波首次编制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同年举行纪念历史文化名城公布10周年和天一阁建阁430周年活动。

  ……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延续历史根脉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是昨天的辉煌,也是今天的财富,更是明天的希望。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延续历史根脉。

  从文物到历史街区,从名城到名镇名村,从保护到文化展示,全市上下持续开展多样有益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一批保护的典型样本,宁波名城保护也已经成为一项全社会关心、参与的工程。

  元代永丰库遗址发掘,体现了宁波历史文化遗存的丰富性,它的保护,又生动地体现了宁波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力度。2001年,市考古所在原公安局地块发现珍贵的元代文物。这是国内首次发现古代地方城市的大型官署仓储建筑遗址,也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标志性的珍贵遗址。市政府不但花高价从开发商手中赎回土地,并拨出4000万元专款用于遗址保护,同时提升城市品位的建设理念,在遗址处建设了遗址公园。永丰库遗址在2006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并入选海丝申遗遗产点。

  本世纪初,结合“三江文化长廊”建设,以三江口为核心,沿甬江两岸复兴老外滩、建设东外滩;保护修缮并开放庆安会馆、钱业会馆等;原址保护宁波早期工业遗产,太丰面粉厂改造为书城;和丰纱厂改造为工业设计街区等等,三江口城市功能和形象实现显著提升。

  慈城古县城的保护性开发也开始启动。这个千年古县城的开发采用新城开发反哺旧城保护的模式,精心保护、修缮,恢复千年古城的原生态风貌,2009年获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2014年,大运河(宁波段)申遗成功,宁波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序列。次年,它山堰成为宁波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城市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市全社会的名城保护意识也因此达到新高度——从少数专业人士拓展到普通干部群众,很多村子从不要牌子到主动申报名村、传统村落,从争相建新屋、起洋楼到自发组织保老屋、修宗祠。

  2015年,我市成立“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在资源认定、协调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年,宁波名城研究会成立,进一步汇聚社会各界的保护力量。每年的12月8日,更是成了宁波的历史文化名城日。

  东方文明之都新坐标

  30多年来,宁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从文物建筑发展为线性遗产,从文物本体延伸至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城区整体格局和风貌,从文保单位延伸至历史建筑、传统民居以及工业、农业、水利、教育等行业遗产。

  同时,通过持续的文物考古、名城价值学术研究和交流,宁波名城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有了更加综合全面的认识。

  通过对以王阳明、黄宗羲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和浙东学术思想文化的先进性解读,大大提升名城文化的高度和影响力。

  通过大运河申遗成功和海丝申遗,确立了宁波“中国大运河出海口”和“海上丝绸之路起航地”的特殊地位,使宁波城市的历史地位和文明贡献得到新的诠释。目前,宁波依托大运河、三江六岸、天一阁月湖、雪窦山、上林湖、河姆渡等核心文化区域,布局规划的“一带一廊五区”的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已初步形成。

  2016年新编制的《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唐宋以来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前沿、宋明以来中国文化思想重镇、“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其中”的宜居城市几个方面,把对名城历史文化价值的概括、提炼,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更彰显城市个性特色和文化精神。

  也是在2016年,宁波成为东亚文化之都,海丝古港多了一张国际名片。2017年,第十五届亚洲艺术节在宁波举办,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

  作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交流的先行城市,2018天一阁论坛·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学论坛日前在宁波闭幕,通过文学交流,架起了新时代中国—中东欧国家民心相通的金桥。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宁波,正以东方文明之都的新坐标,谱写名城保护和文化复兴的新篇章。

  记者 陈青 通讯员陈丹 王赤洲

原标题:千年文脉续写新章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